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07-18 14:15
2023年7月15日,“王加加:永恒的夏天”在马刺画廊开幕,这是艺术家在画廊举办的第三次个展。展览呈现其来自“森林Roots”系列的5件全新的大尺幅绘画和一幅炭笔速写,展现了王加加对个人生命经验的感悟和线描的绘画方法的拓展。此系列作品的创作开始于2022年1月,并在去年王加加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个展“扶摇直上”中进行了首次展示。
“王加加:永恒的夏天”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3
线是观看和进入王加加作品的通道,他的作品由线构成,而这种绘画语言的探索来源于王加加对中国画的学习。
王加加的外公和父母都从事中国画创作,13岁时,王加加便开始学习的中国画的线描技法,传统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王加加的专业是油画,开始他以为中国画的传统离自己很遥远,但在创作上,中国画的元素会不自觉地出现在作品中,直到其最新作品,他将线作为表达的主题,开始正视传统对自我的影响,并主动拥抱和革新传统,做出新的探索。
“王加加:永恒的夏天”开幕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3
用王加加的话来说,是一种自我的觉醒:“这些线条是我艺术实践背景中的关键所在。就像树根一样,它们一直被埋藏在表面之下。但顾名思义,它们却是一切的根基。我的绘画过程并非是对它们的重新发现,而是一种醒悟。正因如此,用葱茏的夏天作为一种比喻去探索我作品中的变与不变和我在画布上的自我表达似乎十分诗意。”
王加加,《树 #78(永恒的夏天)》,2023,喷漆、布面油画,200 x 300 cm
王加加,《树 #73(做梦)》,2023,喷漆、布面油画,200 x 300 cm,图片由艺术家及马刺画廊提供
王加加的创作,也与自己的状态有很大关系。随着他对线的研究以及自我状态的变化,画面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从最初黑红色调到最后的橙粉色调,画面中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在物象的呈现上也多了叶子、水、草等众多元素,观众在观看这些作品时,从最初的压抑慢慢会变得更有呼吸感和轻松感。
把传统中国画语言变成更新的绘画语言是王加加想要做的事情,他以这种新的方式传承家学。同时,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就是将中国传统绘画语言推向国际更宽广的平台。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8月20日。
关于艺术家
王加加,1985年出生于北京,3岁随父母移居伦敦,2008年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同他的许多同代人一样,王加加在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出现、流行文化的渗透中成长起来。自2016年开启“冒险”系列以来,艺术家综合数码简图拼贴、行动绘画笔触与丝网印刷技术,已经收获了许多关注。王加加的绘画看似布满抽象的笔触和厚重的颜料,但其每一笔在下笔之前都不乏思考。与西方绘画从素描和颜色入门不同,他的绘画训练始于勾线和临摹。用一种新且当代的方式表达较为传统的概念,是艺术家创作的核心线索之一。
以创作过程与结果的博弈作为形成作品面貌的方法,以及艺术家对现成品图像的有意选择,令王加加的艺术在围绕着当代景观中无处不在的数码图像展开叙事的过程中,形成了流行元素与经典制式矛盾之下不同文化庞杂交融的精神图谱。
王加加近期的个展包括:“永恒的夏天”,马刺画廊,北京(2023);“A/S/L”,德萨画廊,香港(2023);“扶摇直上”,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上海(2022);“日照”,潇当代美术馆,日照,山东(2021);“锃光瓦亮”,马刺画廊,北京(2020);“FOMO: Fear of Missing Out”,Tao Art Space,台北(2020);“带你飞”,博而励画廊,北京(2018);“平行现实”,德萨北京,北京(2016)。他参与的群展包括:“使徒统绪”,马刺画廊,北京(2021);“CLEAN”,马刺画廊,北京(2020);“以梦为陆”,宝龙艺术中心,厦门(2019)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