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市野剧场——AAC艺术中国2023”于2023年9月16日至10月30日在深圳市雅昌艺术中心展出,策展人郭赟,雅昌文化集团主办,深圳市雅昌艺术中心承办,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参展艺术家曹雨、陈曦、戴耘、葛宇路、胡向前、蒋志、厉槟源、李燎、刘勃麟、谭平、韦嘉、杨心广、尹朝阳、尹秀珍、郑国谷、张小涛、张湘溪。
|走向市野剧场
本次展览是对中国当代艺术近年来生态发展表象之下精神变迁的一次线性梳理。AAC艺术中国(Award of Art China)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年度评选,创立于2006年。AAC艺术中国旨在借由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年度梳理和评选,呈现地区性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进程,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影响力。
开幕式嘉宾合影
策展人郭赟在《走向市野剧场》文中对展览主题“市野剧场”的表述:“隐于市野表面上看是种由来已久的文人理想,如陶渊明在《饮酒》中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白居易《中隐》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等等。实际上隐藏在这种出世的表象之下是“修齐治平”的入世的庙堂理想,用现代话语来说,出发点和真实诉求不在林泉野径,而在理想国。在高度城市化的现代社会,隐于山野已经几无可能,喧嚣的街市成为了新的城市野地,一方面,社会达尔文主义致在市井中穿行成为了无可避免的被选择,另一方面,在不断异化的城市中所见者无非是物化的他者,因此诸如元宇宙成为了新的理想国,但基于特定语境,元宇宙还远远只是海市蜃楼而已,新理想国建构的基点依然在市野,或者至少是从市野出发。这无疑是历史和文化的必然。”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的创作历程、精神状态的呈现,也可以从策展人视角去看向他们与历史处境变迁而产生的转换,也因此郭赟认为:现实世界存在多重平行世界,“理想国”、“乌托邦”、“桃花源”等既象征着不同的想象和向往,也暗示着不同的文化基因,因而不同的地域、文化、生产关系和历史时代均会生成不同的社会景观。隐士基于对某种乌有之乡的想象,在现代文明洗礼下,与现代社会若即若离的艺术家似乎成为了现代隐士,与之相关的当代艺术则将形态各异的乌有之乡想象转化成为了充满荒诞性且形而上化了的市野剧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桃花源的危机——当代艺术的野性与智性》主题论坛
在展览开幕的同期,还举办了《桃花源的危机——当代艺术的野性与智性》的主题论坛。论坛由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副秘书长段君博士主持,参与论坛的嘉宾有独立策展人郭赟、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教授、艺术家曹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副馆长卢缓、独立策展人徐乔斯。
论坛现场
主持人段君回顾了“AAC 艺术中国”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年度评选,创立于 2006 年,旨在借由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年度梳理和评选来呈现地区性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以此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整体的影响力。2021年开始“AAC 艺术中国”开始对档案整理、展示,呈现16位获奖艺术家,共计20组作品。2022年的回顾展,共有 25 位获奖艺术家及 25 件作品参展。
段君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当代艺术院研究员。曾(联合)策划:《笔无妄下:今画品录——中国当代绘画样本》、《楚材晋用——湖北当代艺术展》、《无问东西——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展》、《陌生的亚洲——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依于仁,游于艺——21位中国艺术家非代表作》等群展。
论坛从“市野剧场”的概念展开讨论。艺术创作形而上精神家园与当代城市生活情景之间的相互关联、转换,形成了当代的图像景观,艺术家们的创作是反乌托邦式的景观重造。
郭赟从艺术家曹雨的个人生活经验、创作状态、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相互关联,以观念先行,注入绘画、多媒体、装置、雕塑的语言方式,形成艺术家对中国现实情境的表达。展开对展览主题和论坛主题引发的话题讨论,并引用段君提出的“桃花源的危机”观点,从东西方文化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的关照、想象而产生的种种“乌托邦”,来关照我们今天的生存状态。
郭赟
批评家,独立策展人。生于1984年,湖南郴州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毕业,曾任艺术国际网编辑部主任、长沙力美术馆执行馆长,深圳祥山艺术馆副馆长;2020年“第六届深圳青年艺术周”策展人,2021年“第四届大湾区生活艺术节”策展人,三届“湾区当代艺术联展”发起人及策展人,现为雅昌艺术网专栏评论家、独立策展人工作生活于深圳。
2017年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了“世界剧场”的展览,其中包括有中国当代艺术展,段君对应AAC艺术中国历届评选出的获奖艺术家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包含了身体本能的野性力量和自信的力量。”但是,反观近十年来当代艺术以及其他艺术门类,都变的更加温和,更加的精致,更加好看的沁人心脾。段君认为这是中国艺术的缺失。
他感到,“艺术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转化为作品的智慧、能力,并且感受这个时代,面对这时代,甚至转换这个时代,以及我们在这个时代中生存所遇到的困难,并解决的能力,才称之为自信。”
艺术家曹雨从个人的生活、创作经历的切身感受中体验到“我们的价值观,并非是自己真实的认识,而是被其他人塑造、控制的结果。”她不希望自己的灵魂随惯性漂流,被裹挟。
曹雨
艺术家曹雨,1988年生于辽宁凌源市,祖籍山东,于 2006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她的创作横跨影像、装置、表演、摄影、雕塑及绘画等诸多媒介,凭借其独特的跨学科实践和尖锐而犀利的艺术语言,被认为是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物,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年轻艺术家之一。2018 年,获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艺术奖项 AAC 艺术中国• 青年艺术家大奖, 入选中国艺术权力榜(2018)、CCAA 艺术家奖提名、获得法国 Opline Prize 艺术奖提名奖(2019)、 获得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提名奖(2017)、于 2020 年入选 Gen.T 亚洲明日先锋榜。
“我在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创伤和痛苦之后,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理反应,如果我不找到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我可能就会倒下,但我必须生活下去。”曹雨个人的创作方式和形成作品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创伤,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同样要遭遇的。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生发出勇气,成为生活中的战士。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同时也对其他人产生医治的意义,这个意义也成为曹雨“自然而然”的创作状态,也是她的一种自救和一种生活态度,也正如她所说“创作是她求生的本能”。
曹雨《一切皆被抛向脑后》局部,2012-未来 画布,头发(艺术家本人的)135×90cm x N个
曹雨面对各种材料和媒介,就如同一位厨师面对各种食材,“第一个想法就是首先你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想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如何使用材料,使用何种材料都不是创作的障碍,不同的材料对于她是不同的语言方式。
曹雨《我有》,2017 单屏高清录像,彩色/有声 4’22"
40 年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什么?嘉宾卢缓从回顾中国当代发展变化,以及当代艺术的批判精神和探索,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中国故事。也从北上广深不同城市性格差异,其间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工作之间越来越模糊的边界和文化思潮的变革中,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三个阶段”。站在今天的这个文化转折点上,重新思考,重新的出发,也正是回溯“AAC 艺术中国”历届获奖艺术家的价值所在。
卢缓
艺术展览策展人、艺术史论学者、新媒体艺术家,从事20世纪中国艺术史论及当代艺术批评和策展。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艺委会副秘书长、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副馆长、卢甫圣美术馆馆长、硕士研究生客座导师等。
在深圳生活的独立策展人徐乔斯,曾经前往印度学习瑜伽和哲学,归来成为瑜伽老师。她以向内关照的方式,言说“市野剧场”的展览及主题。她从当代生活现实与人关系去思考和质疑,人类身体、精神所面临的问题展开,着眼于艺博会现象,艺术家创作状态的流行化、同质化、扁平化的现象。
徐乔斯从此次展览看到艺术家真诚的创作状态,艺术语言中直觉的“野性”力量,从现实与历史处境出发的思考深度。同样从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世界剧场”展引发的风波,徐乔斯谈到西方艺术体制的问题,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在徐乔斯看来:“矛盾的核心在于历史总是自然的发生,不自然的被接纳,作品内外的观念史,以及展场内外的当下史。中国的艺术史与西方比较,存在巨大的语境不对等。”
徐乔斯
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人,深圳市人才联合会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200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美术学专业,2019年结业于印度克里希纳玛查亚瑜伽研究院(Krishnamacharya Yoga Mandiram)国际认证瑜伽教师。长期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策展评论及推广普及工作,擅长展览空间形态的叠加呈现及艺术形式的跨界联合。工作生活于深圳。
徐乔斯讨论的指向在这样的语境下,艺术家要提供什么样的解答?要输出怎样的表达方式?艺术家、艺术从业者,如果相信艺术是一种信念,在依托艺术去自我拯救的过程中,同时可以影响到身边喜欢艺术,想了解艺术、观察艺术的人,无论是憧憬桃花源的浪漫,还是具有野性的动机等等,在这些有力量的表达中,在野性的动机背后,具有智性转化的能力。
“为什么在当下提这个野性这么重要的?”胡斌对“越来越致密化”的当代艺术引出这个现象并不仅仅是中国当代艺术,而是在非常精致、致密化的资本网络体系内越来越精致化,艺术展也越来越像嘉年华。各种博览会的运营都有非常细致的分工,都在环环紧扣的语境下。
当代艺术越来越国际化的同时,艺术市场追逐更年轻一辈的、新潮的或者潮流的海归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也越来越靠近国际的潮流,包括身份问题、身体问题、移民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代艺术教科书中经常会谈到的一些普遍性的议题,艺术家很难有直接的身体经验和直接的本土经验,而更多的对接普遍性的国际话语。
胡斌
出生于湖南长沙。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曾任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现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专注的研究方向有中国革命美术史、中国现当代艺术展览史,长期从事当代艺术的批评与策展。
在胡斌看来,当代艺术存在的两个危机:首先是野性消失涉及到的危机。恰恰是同质化、精致化的全面覆盖。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和展览中,野性的、直接性的,或者身体性的,有痛感的艺术逐渐的在消失。
第二是整体环境的危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间交流的“脱钩”和越来越内卷。“双方越来越少的互动,陷入到一种内卷的狂欢当中。”虽然越来越多的网红展,以多媒体的媒介吸引了很大的关注度和观众量。但却是陷入到了虚化的狂欢中。
《桃花源的危机——当代艺术的野性与智性》主题论坛现场
【艺术家&作品】
曹雨
1988年生于辽宁凌源市,祖籍山东,于 2006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她的创作横跨影像、装置、表演、摄影、雕塑及绘画等诸多媒介,凭借其独特的跨学科实践和尖锐而犀利的艺术语言,被认为是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物,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年轻艺术家之一。2018 年,获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艺术奖项 AAC 艺术中国· 青年艺术家大奖, 入选中国艺术权力榜(2018)、CCAA 艺术家奖提名、获得法国 Opline Prize 艺术奖提名奖(2019)、 获得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提名奖(2017)、于 2020 年入选 Gen.T 亚洲明日先锋榜。
曹雨 彩云(No.2) 2017 黑色文胸 10×300×345 cm
陈曦
1968年生于新疆石河子,汉族,祖籍重庆,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院校建筑与设计学科美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委员。九十年代后期以强烈个人化表现主义风格崭露头角,被著名美术理论家易英先生撰文喻为“后新生代”的重要代表。后期更是风格多变,从表现性绘画到观念具象绘画形成巨大跨越。
陈曦 十位饕餮者 2017 布面丙烯 360x600cm
戴耘
生于1971年,西安人,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有多件作品获奖、被国家级艺术场馆收藏。更多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是以“砖”为语言“一战成名”,但戴耘却始终保持着对雕塑材料的敏锐嗅觉。对于雕塑的成型方式,从方法论个人语言面貌上讲,“砖”语言有极大的新意及材料特质,以当代性反观历史,也是戴耘对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近期作品以清淡、冷静的石料水泥为原料的系列作品,通过材料本身的自然属性表达对现代生活下自我存在的探索。
戴耘 水磨石-12 2023 雕塑 直径226cm高96cm另一边高148cm
葛宇路
1990年生于湖北武汉。葛宇路的兴趣多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趣味表达,试图通过作品调侃生活中隐藏的矛盾。他用自身对公共空间进入介入和协商,企图从中制造新的动态关系。葛宇路的作品多以行为作为媒介,尝试揭示公共空间中存在的管控,冲突,缝隙与个体可能性。在他的创作中,他试图强调真实的行为逻辑,意在唤醒公众的意识,并转换他们的审美认知。通过极端的行为将社会系统性的逻辑放大,并延伸至个体领域,让其呈现出荒诞的结果。
葛宇路 Cool 2018 单频录像 14分51秒
胡向前
1983年出生于广东雷州,2007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广州观察社的创始人之一。胡向前的作品通常来源于他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件和行为的即兴发挥。他的艺术略微偏离日常情境,但又唤起我们对日常经验的重温。作为广州最具活力的新一代艺术家之一,胡向前善于以开放的想象力和富有幽默感的手法,表达政治、种族、文化和全球化方面的复杂议题。他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和处境取材,在他的创作中开展体验性的、浪漫主义的实践,并让自己充当这个实践中的主角。
胡向前 秘密任务 20-- 影像作品 38分04秒
蒋志
1971年生于湖南沅江,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蒋志为中国当今最多样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包括摄影、绘画、录像及装置;小说和诗作亦是他开始艺术创作以来的重要媒介。他长期深入地关注各类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议题,自觉地处在诗学与社会学这两个维度的交汇处上,并著力于如何使那些我们熟悉的日常社会和个人经验转换进作品文本中。
蒋志 娇羞的,太娇羞的 2009 图像装置 80×80cm
厉槟源
1985年出生于湖南永州,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厉槟源通过行动、录像和行为艺术表演深入日常社会的不同领域,探索身体、物质、观念认知和社会价值。其艺术实践占据了城市和农村空间,包括公共空间,自然环境或偏远的后工业区;他利用身体做为雕塑材料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以及利用断裂和重复来展现雕塑和表演如何交织在一起。在审视我们每天的经历的同时,重新确立了社会行为。他艺术实践的动机是通过身体互动来了解自己所处的空间和物质环境,以便质疑和超越我们对环境所强加的规范和意识形态。
厉槟源 洪流 2017 单屏录像 8分56秒
李燎
1982年生于湖北洪湖,200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通过那些基于日常的半虚构式自传体创作,李燎的实践常常将真实境遇与艺术行为混为一谈。通过时常颇具寓言意味和自嘲式的行动策略,他主动设局或因势利导,践行着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并将“社会介入”落实到微观社会系统及具体条件下的身体力行,对家庭生产、社会生产及艺术生产的评价机制及规则进观察与质疑,并尝试提供一套应对压力的戏谑策略,由此引发经验上的再认识。
李燎 软弱性 2019 肥皂,海绵,铝板,单屏录像 150×500cm
刘勃麟
1973年生于山东省,1995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他的成名作就是将自己伪装成隐形人,隐藏于任何环境背景下。刘勃麟创造了一个鲜艳的看似有趣的世界,但事实上他并不是这么温和,他反映了特定时代生长的一代人,他自己也是其中一份子。刘勃麟认为自己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而不是理想主义艺术家,能够将困惑的情感视觉化,在外表之外,抓住那些并不圆满的东西。
刘勃麟 Moncler-冰岛3号 2017 相纸裱铝纸板 180×120cm
谭平
1960年生于中国河北承德,籍贯山东烟台,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谭平一方面立足于西方现当代艺术形成的参照系,反观抑或反省中国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从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与艺术史上下文关系出发,与西方拉开距离,形成个人化的修辞与表述,并建立自己的方法论。在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所形成的张力中,谭平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切入角度,不追求赋予作品太多的意义,而是不断地“净化”,不断地做“减法”,在至简至纯的风格变化中,日臻进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境界。对谭平来说,绘画只是出于本能的需要。
谭平 无题 2016 布面油画 100×80cm
韦嘉
1975年生于成都,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石版工作室,他的艺术作品是从石版画作品开始的。作为中国当代70 后画家的代表,韦嘉早期创作将少年敏感又不羁的情怀,以叙事的语言铺陈开来。2010 年后,韦嘉逐渐将视野拓及独特或普世的人性,以及人与社会群体间的状态。韦嘉的作品描绘了生命本质的面貌,动态的笔触介于具象及抽象之间,既定的轮廓消减,进一步的反应当代人在其所属的现实环境中,既永恒也变幻万千的种种生命状态。
韦嘉 焰火 2022 布面丙烯 205x280cm
杨心广
1980年生于湖南,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生活于北京的杨心广,用木料、陶土和石块作为其雕塑的主要素材。作品对身体和观者的现象学联系,令人联想起美国极简主义雕塑。对材料与空间的开放性又与贫穷艺术如出一辙。杨心广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对于各种自然媒材的运用。在他的创作中,“物”的随机性选择与“心”的偶然性结合,形成了极具玩味的组合关系。这层象征性的关系不仅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技巧,也是艺术家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杨心广 勇士14号 2023 植物、钢筋、水性封闭漆 160×75×60cm
尹朝阳
1970年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尹朝阳以青春身体的再现作为切入当代中国绘画的重要起点。他把人物或肖像的表层皮肤,当作感应当下时空的接收器,藉此呈现抗拒伤逝却又无可奈何的气息,显露了对于时间的敏感度。从个人身体的时间出发,尹朝阳进一步将其扩展为时代性、历史感,甚至是面对天地寰宇的永恒空间意识。
尹朝阳 黄昏禅寺 2022 布面油画 385×220cm
尹秀珍
1963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尹秀珍的作品多关注自己个人的经历和记忆与时代的关系。她的作品是在最隐私、最缜密、最纤细与最公开、最粗糙、最粗暴的物料之间的固有冲突所产生及形成的。特别是那些与女性记忆欲望有关联的私人物件:衣服、鞋子、家具、照片,与被拆毁建筑的残余物、水泥瓦砾对峙。在折叠与开展、凝结与溶化的静默名声中,年轻女性的梦想世界与急剧变异社会之间的交战发生。
尹秀珍 树器 2021 不锈钢汽车排气管,消声器,尾喉 145×145×430 cm
郑国谷
1970年出生于中国阳江市,199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当代艺术家,大尾象(团体)、阳江组(团体)的成员,现任教于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生活工作于广东阳江。近年来郑国谷的创作脱离观念艺术的规训,尝试着向东方哲学转身,由二元对立的思辩转化至对宇宙能量场的感应与幻变。郑国谷研究易经、风水、宗教背后所隐藏的道理。
郑国谷 脑电波 2023 背胶 150×500cm
张小涛
1970 年生于中国重庆,1996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10 年创建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2016 年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张小涛是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身体力行地致力于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实践,去讨论审美与政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美学,呈现了一种公共性与个人性的冲突,思想史与心灵史交织的独特经验。曾参加第55 届威尼斯双年展、第7 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第6 届莫斯科双年展等。
张小涛 相遇2022 2022-2023 亚麻油彩 200×300cm
张湘溪
1980年生于湖南浏阳 200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张湘溪等作品呈现一种记忆,呈现一种过去的画面,我们看到的电视机的屏幕里面所呈现的东西,都是过去的东西。其大部分的创作都是印在艺术家脑海里面的,艺术家觉得创作就是把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印记用个人的思想,用艺术家的这双手把它呈现出来给后人看。艺术作品是留存记忆的最好方式,同时也是在抚平过去的遗憾。
张湘溪 民工宿舍(唯一板 ) 2010 电视机装置 60×52×45cm
策展人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演进过程,也从中看到在历史处境变换的过程中,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在不同的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早在1979年中国当代艺术发轫之始,中国美术馆外大街上的“星星美展”便是将街市作为当代艺术的舞台或剧场,回望历史多少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是观照二十世纪初期的新时代启蒙运动,在历经1960年代至1970年代文化运动之后,也就不难理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导向1980年代的二次启蒙——或者说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文化艺术。后来的星星画会证明当时艺术家们的精神指向依然是面向朝堂的,包括新潮美术及之后的“珠海会议”,以及现代艺术展等,虽然被当作重要的当代艺术史转折点,但是其实发生于自上而下的艺术体制,或许其目的就是指向正史,而当代艺术生态实际上是日益明显地走向市野化。在八十年代末之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理想主义的左翼折翅意味着乌托邦理想的幻灭,从精神和肉身上的流放成为了艺术家们的最后选择,因此有了圆明园画家村的形成,知识分子的文化向往彻底走向野地。九十年代的市场化加速了这种走向,只是这种野地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日趋光鲜亮丽的剧场化。至新千年初,自由市场的中兴已经为当代艺术开辟了完整的新剧场,而这个新剧场必定是反乌托邦的。现代化本身就是走向市野剧场的过程,这暗示着现代艺术的核心价值导向与方法论建构,从法兰西学院到落选者沙龙,从红磨坊到伏尔泰酒馆,从格林威治村到黑山学院,波西米亚化的现代艺术日益显性地走向在野。及至后现代艺术乃至当代艺术,全球语境中的新景观面临着新的危机,而这是当代艺术从形式出走之后的新转机。中国当代艺术在八十年代之后迅速跨入新的剧场中,对于当代中国而言,这种剧变也有其特殊语境。
阿瑟·丹托认为后现代以来哲学绑架了艺术,这其实是对艺术的认知问题,无论是批判、赞美或者想象,当下的艺术家都在构筑着自己所认可的剧场,是一种反乌托邦式的景观重造。我们已经出于'四处皆外人'(注1)的现实中,本次展览邀请的艺术家作品基于不同年代和不同理念的对景观的营造,透过他们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某种异域性(注2)的新景观,这种新景观通过在市野中的剧场化得以呈现,或许这意味着某种清晰却难以言说的现实,是一种在市野剧场中的独白。”
注:
1.2024年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为“处处都是外人(Foreigners everywhere)”。
2.巫鸿译西方谚语:“过去即异域”(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策展人郭赟致辞
艺术家代表戴耘致辞
评论家代表段君致辞
雅昌(深圳)艺术中心馆长王子致辞 展览开幕现场
市野剧场——AAC艺术中国2023
时间:2023年9月16日-2023年10月30日
论坛:2023年9月16日 下午2:00
开幕:2023年9月16日 下午4:00
策展人:郭赟
艺术家:曹雨 陈曦 戴耘 葛宇路 胡向前 蒋志 厉槟源 李燎 刘勃麟 谭平 韦嘉 杨心广 尹朝阳 尹秀珍 郑国谷 张小涛 张湘溪
展览统筹:王子
展览助理:王金戈、吴雨珊
媒体统筹:骆威威
视觉设计:余永婷
主办:雅昌文化集团
承办:深圳市雅昌艺术中心
支持单位: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
展览执行:如壹(广州)艺术品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作者:裴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