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文 | 王镛
当代中国女画家王仁华,1952年生于安徽合肥,199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她潜心学画,大器晚成,创作勤奋,屡获奖项,作品三次入选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我作为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会召集人之一对她的创作佳绩十分赞赏。2011年,我在为“丹青世界——中国现代工笔女画家22人作品展”所写的评论《女性的才情》中,曾经点评她的人物画作品:“王仁华兼擅工笔重彩与写意水墨,她笔下的旗袍仕女与时尚美眉交替粉墨登场,在怀旧情绪中混杂着现代讽喻,表现了画家对人生戏剧的洞察与沉思。”2023年底,“亦真亦幻——王仁华中国画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使我更加深入地领略了她的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创作成就。
王仁华自述:“我天生的有一种怀旧情结,冷峻、孤独、寂寞的灵魂呐喊和精神倾诉,经常在画面中诱惑着我,折磨着我,使我难以自持。”根据画家的大量人物画作品推测,她的“怀旧情结”所怀之旧,主要包括她最为心仪的清末民初时期的旗袍仕女,例如《庭院深深》《胭脂》《花非花》《窥探》《哀怨不向红烛烧》等画中伤春悲秋、顾影自怜的女性形象,也包括徽州戏曲和徽派建筑,例如《徽班与程长庚》中的徽班进京程长庚、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和雕梁画栋的徽派戏院,还包括《古灯今照》中的古装仕女、碑帖、汉代灯盏、陶俑、唐三彩、丝绸之路的货车驼队等等。可见王仁华的怀旧情结归根结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并带有李清照《声声慢》式的缠绵悱恻的感伤情调。这种怀旧情结也渗透在她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作品当中。美国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主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问题》)不过她强调“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这与我们通常认为艺术是表现艺术家的个性情感的看法不同,但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家的个性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在同时代的中国人中间,王仁华眷恋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旧情结具有普适性,她那种缠绵悱恻的感伤情调,尤其容易唤起同样沉湎于怀旧心理的中国女性的情感共鸣。
庭院深深
197cm×67.5cm
2001 年
胭 脂
197cm×65cm
2010 年
华 非 花
128.9cm×65.8cm
2011 年
窥 探
136cm×33cm
2013 年
哀怨不向红烛烧
131.6cm×66cm
2012 年
徽班进京
363.7cm×408.1cm
2013 年
安徽省美术馆(藏)
古灯今照
138cm×73.2cm
2016 年
在王仁华的怀旧情结中往往蕴涵着现代寓意。画家爱好京剧,主攻青衣,她亲身体验过粉墨春秋生涯,谙熟京剧演员特别是旦角的服饰、化妆细节和表演程式,因此她的人物画习惯以戏剧化场面作为表现现代生活的题材。她宣称:“人生如戏,半真半假,半古半新,半端庄半痴狂,我要抓的就是似与不似间的真实。”这种亦真亦幻的戏剧化场面,大体对应于人生的真假与艺术的虚实。实际上绘画艺术本身就处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绘画可以表现生活真实和心理真实,但它本身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在虚幻空间中表现的虚幻的真实或真实的幻象。正如苏珊·朗格所说:“绘画是一种幻象。”同时她认为:“艺术幻象并不是虚假的,不是对自然的改良,也不是对真实的逃避;它是艺术的要素,用这种要素制成的是一种半抽象的,然而又往往是一种独特的和给人以审美感受的表现性形式。”王仁华的人物画也正是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综合了写实素描造型与写意水墨渲染,赋予画面象征性的现代寓意,并不时采用超现实的拼贴式构图,因而能够营造亦真亦幻的“逼真的幻境”,相当于齐白石倡导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画家要抓的“似与不似间的真实”,应该主要是指蕴涵在人物形象内部的情感真实和心理真实。
中国许多戏剧人物画家,通常都是描绘化妆完毕或者正在表演的戏剧演员,王仁华则与众不同,偏爱描绘正在化妆的戏剧演员,诸如《刀马旦》《美眉》《似水似风似云》《暗香浮动》《粉墨登场》《浅吟低唱》等画中的旦角正在对镜化妆,涂脂抹粉,她们真实的面貌大部分被脂粉遮蔽,露出的眼睛和嘴唇又富有表情,这种半真实半虚幻的女性人物形象,正符合“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画面上还有一位气质高雅的女性人物,例如《寻风拾遗》中为旗袍少女化妆的红衣妇女和《粉墨徽班》中为饰演长辫子清朝人的小生描眉画眼的黑衣妇女,造型近似《王仁华自画像》,可能折射出画家本人的精神投影。不过,王仁华塑造的大多数女性形象,无论旗袍仕女、时尚美眉还是戏剧演员,并非画家的自我写照,而是典型的艺术象征。她画的旗袍仕女犹如青花瓷素雅大方,她画的时尚美眉或戏剧演员犹如景泰蓝雍容华贵,分别在人生戏剧舞台上扮演不同身份、年龄和阅历的角色,表现出不同的相貌、神态和心理特征,有的豆蔻年华,涉世未深,美目巧笑,隔帘窥探,有的人到中年,历尽沧桑,凝眸沉思,浅吟低唱,而她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在暗黑时刻、人生低谷或者徘徊歧路的困境中追求照彻心灵的光明。追求光明的象征标志之一,是每一位女性人物身边经常伴有一盏点亮的油灯或一根燃烧的蜡烛,诸如《红妆》《似水似风似云》《胭脂》《暗香浮动》《灯语》《心灯》等作品。王仁华参加2017年第七届北京双年展“丝路与世界文明”的作品《古灯今照》,特意把象征中华文明之光的汉代灯盏,安排在藏蓝色天空背景的画面上方显眼的位置,由呈现“千手观音”队列的一群古装仕女举臂高擎,燃烧的明灯在丝绸之路上焕发着烛照千秋的不熄光焰。在这里,画家的怀旧情结与现代寓意获得了高度统一和升华。
刀马旦
170.6cm×66cm
2003 年
美 眉
201.5cm×172cm 2004 年
浙江美术馆(藏)
似 水 似 风 似 云
174cm×93cm
2005 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暗香浮动
195cm×93cm
2006 年
粉墨登场
218cm×75cm
2010 年
寻风拾遗
200cm×150cm
1994 年
粉墨徽班
221.4cm×98.1cm
2012 年
王仁华自画像
95cm*69.5cm
2016年
红 妆
174.7cm×77cm
2004 年
灯 语
139.5cm×69.5cm
2007 年
心 灯
214cm×80cm
2018 年
除了怀旧题材和戏剧场面,画家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热心表现工农兵群众的主题性创作。在她的主题性创作中,我最欣赏她的一幅纯水墨人物画《昨夜的风》,那名牵着一匹战马立正的年轻女兵,英姿飒爽而又朴实真纯,大概因为是纯水墨的统一色调,人物面部工细的素描造型与着装粗犷的水墨渲染融合得相当自然。她的工笔人物画《压伤的芦苇它不折断》,取材于汶川地震中一位失去双腿仍然坚持依靠钢铁假肢跳舞的舞蹈女教师的感人事迹,满台繁花似锦纷纷绽放,衬托着坚强的舞者永不凋谢的青春。
昨夜的风
220cm×98cm
2010 年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
220cm×180cm
2014 年
画家还善于从中国民间艺术中汲取创作灵感。她的工笔人物画《中国记忆》描绘几名照相写实式面部造型的时尚美眉,正在操纵一台民间提线木偶京剧人物演出,在虚幻的舞台幕布旁边,活泼靓丽的少女们“半端庄半痴狂”的表情动作,与长髯花脸的木偶的机械姿态形成有趣的对比,可能也包含某种现代讽喻。她的工笔人物画《剪花娘子》更富于民间艺术的浓艳色彩,只有剪纸老大娘的面部造型是素描写实的,其他男女人物都是勾线平涂的,平面剪纸的程式化、装饰性的大红马、小红人和娃娃花团锦簇,有如红红火火的年画。我一直认为,借鉴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元素,是中国传统艺术走向现代的一条捷径。王仁华的《中国记忆》与《剪花娘子》等作品,从中国民间艺术元素中提炼出稚拙的程式化形象和鲜活的装饰性色彩,又与写实人物造型并置对比,构成真实与虚幻反差强烈的戏剧化感觉。
中国记忆
209cm×190cm
2009 年
剪花娘子
230cm×180cm
2019 年
王仁华富于现实主义的情怀,也富于浪漫主义的幻想,艺术想象力非常丰富。她的群像人物画《徽班与程长庚》《汤显祖与明代戏曲》《古灯今照》《异彩纷呈》《剪花娘子》等作品,都采用了超现实的拼贴式构图,把跨越时空的人物、背景、道具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亦真亦幻的浪漫梦境。画家参加2019年第八届北京双年展“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的作品《异彩纷呈》,就采用了超现实的拼贴式构图,画面背景也是藏蓝色天空,画面上方中央陈列着一件类似基督十字架的马王堆汉服,前方是三名盛装打扮、舒袖演唱的中国京剧演员和一位身披纱裙、翩翩起舞的欧洲芭蕾舞女,他们身后隐约还有汉唐仕女的身影,天空飘落缤纷的花瓣,地面展开工整的书法,作品以东西方文明融合的联袂歌舞象征着人类和谐的梦想。画家2021年创作的工笔重彩画《启初》,把超现实的拼贴式构图运用到完美的地步。《启初》讲述《圣经·创世记》中伊甸园的神话故事,这是历代西方画家和不少现代中国画家钟爱的题材,王仁华表现同一题材的作品在构图、造型和色彩上可谓独出心裁。相拥的人类始祖亚当、夏娃,长蛇盘绕的知善恶树,禁果、珍禽、奇花异卉,都一齐被推到画面近景,几乎融为一体的人物和动植物造型,追求现代艺术的平面化和装饰性,丰厚浓烈的色彩近似油画,色调斑斓鲜丽而又异常协调。这类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亦真亦幻的浪漫作品,表明王仁华的中国画在题材和风格上还拥有更广阔的国际化发展空间。
徽班与程长庚
238cm×142cm
2011 年
汤显祖与明代戏曲
125cm×93cm
2013 年
异彩纷呈
221cm×147cm
2019 年
作者:王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