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康胜
一个男性,他内心重视的女性会是谁?
共识的名单不难:母亲,姐姐,妹妹,奶奶外婆,妻子,女儿,女同学,亲友,女同事,倾心仰慕之女子......
这回答合适大多数男性。
看到画家王其钧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时,我意识到:他心里可有一个不尽相同、独特清晰的答案哩!
《绮丽》124x200cm
造物主把地球上的人,分为男和女。
无论西方的亚当夏娃,还是东方的伏羲女娲;无论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我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的外貌,语言虽然各异,心性总是相近。
千百年来的诗歌,文学,绘画,容颜不衰的雕塑作品,影视故事,都从这里展开。
《莲风细无声》198x145cm
美术史上,绘出动人女性形象的画家不少,安格尔,萨金特,克拉姆斯柯依,阿尔丰斯穆夏,劳特雷克.....
一个个金发碧眼西方女性因他们的笔触蜚声世界;
赞叹之余,不禁反思:东方女性就不美吗?
中国传统女性,由于民族文化,历史积习等,她们长期和社会联系淡漠,基本归属于家庭;所谓“相夫教子”,俗语:大门儿不出,二门儿不迈。
这也使得东方传统女性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静”与“婉”。
《新词宛转》80x110cm
先看这幅:
乌发整洁光滑,秀眉明眸,面部线条精致,配上中式服装,正襟危坐,举手投足矜持得体;那双眺望远方的眼神,牵连着心波的阵阵悸动......
这美的瞬间定格,我却感觉到了一丝无形的,横亘于画面的哀婉之气;
暗色服装透着一丝抑郁;精雕细刻的隔墙严丝合缝,显出富贵与华美的同时却又像一道深宫禁室,甚至目光都不允许随意出入;狭小的空间,营造出安逸,也有困顿;
让人不禁猜测:这美丽女子眼中看到了什么?此刻她的内心,是憧憬还是叹息?
这是复杂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恰恰是东方女性特殊的心理吧?
独具慧眼的画家将这一切冷静捕捉,耐人寻味之际,画家自己什么也没说。
这幅作品第一眼可能不惊艳,却会牢牢地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们再看王其钧先生构图相似的另一位女性,
《庭深几许》146x199cm
画中少女依然安静;汉白玉般的额头坚实光洁,显出聪慧与果断;秀眉微拧,美目低垂,若有所思;流水般的臂弯顺势而下,挺拔的身材轻盈婀娜;亲近感之外,也有富贵,孤傲;少女的美目微垂,它们并不向外索求,折射出内心暖暖的温度,含蓄的喜悦不言而喻;
我们不必听到她轻启朱唇的莺言婉语,感染到的欢愉已是盈满;
或许是背景斑驳粗糙的老门反衬,或许是翠绿衣裙的青春气息,这亭亭少女可谓魅力四射;
我乍一看,总觉得她是混血,既有东方女子的内敛,又释放出一股燃烧的活力......
好一件精雕细刻的牙雕仙品!
画家直抒胸怀的东方女性美跃然纸上。
回翻王其钧先生其他的女性作品,旦角系列相当吸睛。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四大名旦”,特别是梅兰芳先生。
1927年,北平《顺天时报》举办“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1931年四人合作《四五花洞》唱片的流行,加上1932年上海《戏剧月报》举行“四大名旦”征文活动,使得“四大名旦”这一称号愈加流行,得到了公认。
梅派、尚派、程派、荀派在表演上不断进取、唱腔精益求精,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旦行流派。
关于这个知识点我们不妨深入一层:
花旦:指风情万种的妙龄女子;
服装和化妆
花旦的服装通常是华丽多彩、富丽堂皇。包括华丽的长衫、短衣、裙子、袄、裤子等,缀有金银丝线、刺绣和宝石装饰。
化妆也是花旦表演的重要部分,眼影、唇彩、胭脂等都会被精心地搭配。
《婉转歌》220x140cm
性格特点:
花旦通常扮演性格开朗、活泼、风情万种的妙龄女子,可以是天真无邪的少女,也可以是泼辣、独立的中青年女性,充满生气和活力。
表演风格:
花旦的表演风格要求敏捷、伶俐,需要具备良好的舞蹈技巧。也强调眼神的运用,眼神犀利、妩媚是表演中的亮点之一。
《转承调》140x192cm
梅兰芳先生在国内京津沪多地大放异彩后,与1935年远赴苏联,将国粹输出之际,也和苏联知名戏剧大师们切磋交流,互通有无,开出璀璨的友谊之花。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大师观摩梅兰芳先生的表演后,叹为观止:
“看过梅兰芳的表演,再到我们那儿的剧院去走一遭后,你们就会说:是否可以把我们所有演员的手都砍去得了,因为它们毫无用途!这些手,不过是袖口露出来的一个肉疙瘩,他们既不能表现什么,也不能表达什么,或者只能表达一些不该表达的东西,那我们何不把这些手砍去?”
——导演梅耶荷德也感慨道:
“梅先生的手,和他的兰花指法里,仿佛藏着中国戏曲里一种无可言传的“美”的密码。这个密码,是中国戏曲众多出色旦角艺人的精华积淀,也是梅兰芳先生不断提升,总结后形成的精美范式。它如此精妙,以至于人们即使只看这一双“手”,也可以捕捉到戏曲动人心魄的美。”
做了这样的插入,我们再回头细品王其钧先生的梨园美人。
这一层,我视为画家王其钧高屋建瓴的“文化升华”之作。
《喧嚣中的一米阳光》147x109cm
现实主义画派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又称“写实主义”,七位画家米勒、柯洛、卢梭等隐居在法国枫丹白露宫附近的巴比松村,史称“巴比松七星”,他们热衷于描画自然风景和农村生活;
其中最著名的是卢梭和米勒,卢梭专门描画风景,米勒的农民画朴实感人,《晚祷》《拾穗的人》反映真实的农村生活。
王其钧先生,也同样是一位践行“现实主义”,知行合一的艺术家。
《春讯》260x122cm
这和谐愉悦的画面,我称它是独唱与合唱的和谐。
天真的孩子,密集的藏女们构成了稳重背景,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C位的藏族大妈身上。
这大概是我见到的最朴憨,最其貌不扬的女主角啦!
手足无措,肢体僵硬,是常年的劳作;满皱的面庞,见证风吹日晒;她紧紧地把电话贴在左耳,整个身体都聚拢过去;发自内心的喜悦、欣慰和惊讶溢于言表,这是画作的高光;
通话的一刻,在场所有人,包括两个懵懵懂懂的孩子都被点燃了,大家都笑起来啦!
一股共情填满画作,汇成温馨的风,扑面而来。
《都市中的一抹霞光》151.5x148.5cm
另一幅获奖作品《都市中的一抹霞光》,同样引起我啧啧赞叹:
我们看一看王其钧先生自己的表述:
“描述的是徐州下水道四班的女工们,整个四班完全是女工,她们有一个口号是“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
这些女工年龄比较大,都是中年人,但是她们依然坚持做一线的工作。
我创作的时候说要去看看她们工作的场面,她们说可以,但是她们早上起来得很早,所以提前跟我约的地点在黄河南路。第二天天没亮,我过去找她们时,她们已经在工作了。清洁工作很辛苦,虽然有汽车能帮她们拉清理出来的污垢,但还是需要人去捅污井;等她们工作完以后,大家走在干净的路面上,早上的阳光照在她们身上。当时的画面很好,画的名字,也自然而然就想出来了。”
构图相当奇骏!
你说是“三英战吕布”般的走马灯感也不突兀;图中五位女工围成一圈,投入在日复一日的清理工作中;那气味,污浊可想而知呀!大家脸上没有一丝反感与懈怠。
最左与最右的两位女工,浑身上下尤其给力;画家对她们的步伐,腰身,双臂双手的动作刻画得真实,坚定,绝不吝惜笔墨;令人如亲临现场;
一幕普普通通的劳动场景,此刻显得如此喷薄有力!
承载,包容,辛劳,清洁,不正是东方女性的美好品德吗?
王其钧先生的刻画,意味深长。
这两幅现实主义作品,从女性显性的美,转移到人物内心的善与真;也实实在在引领着每一位有心的观者曲径通幽,重新体味一番东方女性美的新境地。
2024年3月16日与西安御溪书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