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07-04 21:27
展览海报
参会嘉宾全体合影
6月1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南京市版画研究院承办的“实践的力量·第十一届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在金陵美术馆展出。6月26日,展览研讨会在金陵美术馆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近30位版画艺术家、学者、批评家等齐聚一堂,共同交流版画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与学术思考。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中国当代版画艺术的一次深入探讨,更是对版画艺术未来发展的一次重要展望。
会议开始前,与会嘉宾们纷纷走进展厅参观展览,刘春杰作为导览带领嘉宾们欣赏作品、介绍策展思路、展陈方式等。刘春杰介绍说,本次展览分为《致敬文献展》《流转 沉积 转换》《版画 手制书》三个单元及个案研究“無字之碑——孔国桥作品展”,包含了以往十一届的影像、海报、图文等形式多样的文献资料,涵盖了20余位艺术家的木刻、水印、丝网、平版、石版、综合材料等不同种类的版画作品,囊括八大艺术机构近年来的版画艺术实验成果,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当代版画的学术面貌。
嘉宾观展
研讨会前,策展人、金陵美术馆理论研究部主任张雪婷介绍了出席研讨会的嘉宾,他们是:
外地嘉宾:
王华祥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
戴政生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张广慧 湖北美院版画系教授
隋 丞 深圳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
孔国桥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版画家协会主席
于 洪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
张立行 策展人、上海艺术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顾邨言 艺术评论家、澎湃新闻艺术主编
樊 晖 艺术家、策展人
刘 京 湖南长沙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徐增英 上海思博艺术设计学院版画工作室主任
宋新新 华茂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吉鸿盛 上海心象艺术馆副理事长
刘益春 西安美院版画系副主任
姚古平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王华明 艺术家
南京嘉宾:
刘彤彬 江苏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
王坚如 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版画院副院长
韩 非 南京书画院副院长、金陵美术馆副馆长
赵怡文 南京书画院副院长、金陵美术馆副馆长
罗 凡 南京书画院版画研究所所长
研讨会由深圳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隋丞主持,学术主持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刘春杰首先发表了致辞。他回顾了“实践的力量·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在过去17年中的发展与变化,他强调说:“我们做的事情是由小及大,不断做,持久做。不论是个人的持续创作、美术馆的运行还是文献展17年的经历,都是我认真严肃做的事情,是我艺术人生的一部分,是我的艺术实验项目。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做文献展?我用了近20年的时间回答这个问题,我就想看看我能做点什么事情,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出版的十一届画册得以流传,展览得以连接,永不落幕,就是我的答案。实践产生力量,实践说明一切。作为实践的记录者,我们的发声很重要。记录,就是意义。”
研讨会现场
接下来,嘉宾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讨论发言,探讨了本次展览的学术意义,就版画文献展的展示、推广、延续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按发言顺序排列)
隋丞:这个展览的第一个特色是对零次文献和二次文献的积累,没有这个基础就很难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也很难形成系统化机制,也形成不了美术馆知识生产体系,也没法获得成果。所以,这是文献展非常重要的一步。第二,这个展览展示的是中国最有活力艺术家十几年的创作。第一届的一百多人,在座的年纪最大的在17年前也还是青年,把个案经历和中国版画的发展经历放在一起进行展示。所以这是非常健全的对于版画的展示和展览推广的生态,意义更为突出。现在判断一个人存在的标准就是记忆,有记忆,生命就在延续。文献展对未来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把版画的生命延续了,因为把记忆留存了。从这个角度非常了不起。个人很荣幸能参加文献展,我对这个展览非常有感情。
王华祥:作为文献展的策展人,必须有画家思维、策展人思维、设计师思维、活动家思维、外交家思维、企业家思维、战略家思维、历史家思维等等,归结为两点:举重若轻、重视生命。我们感恩版画前辈,但是我们这代人应该做我们这代人的事,很欣慰版画文献展从这点上并没有耽误。另外,作为中国人应该用世界眼光看待中国版画,也必须有人想这件事、做这件事。文献展伴随中国版画的发展和变化,留下宝贵的文献,这是独一无二的。
顾邨言:我想说两个关键词,一是野心,一是野火。版画对中国艺术、对文明史的意义是不可小视的。30年代鲁迅先生对木刻版画的支持,他是野火播出火种。通过这个文献展展现中国精神的核心力量。版画对于艺术史、对于人心、对于文明的影响非常大。我希望这个版画文献展可以坚持做下来,意义非常大。我表个态,作为媒体人我会把展览和研讨会宣传得更丰富、更立体、更多样。
樊晖:我在国外有两次和版画文献展的偶遇,带来的震撼至今不忘。第一次是在卡塞尔文献展上,居然看到了展览画册,卡塞尔文献展非常注重文本,不管是考据实物都做得非常好,整个城市都在运作有关文献的话题。第二次在剑桥大学的费兹威廉博物馆隔着玻璃看到了第九届文献展的图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从文献本身的角度来说,它记录着大量文本、图像、影像,对未来将有长久的、持续的、巨大的影响,极其有意义。文献展的延续性和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张广慧:实践的力量·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持续了17年,常做常新。这个展览的机制和方法,是可供思考与提取经验的范例。展览的文献性,特别是国内外不同机构对画册的推介,体现了对文献性的展示与策划。展览规模大,对50~90后的艺术家不同作品都有呈现,能看到作者风格的流变。展览具有生态的包容性,体现了“自然的荒野的形态”,提供了实时的角度与丰富性。
刘京:作为参展作者我感到非常荣幸,体会很独特。同时作为在湖南长沙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的参与者,我特别能体会一个展览延续做17年有多么不容易,意义多么巨大。我非常认同刘春杰馆长 “小事儿做久了,就是大事业”。展览的完成本身就会带来很多意义和价值。很多事情先做了,并且延续做下去,意义和价值就会自然呈现。
戴政生:曾记得奔着“中国版画文献”这个主题,我常带着学生,卷着巨幅作品,远道而来,参与谋划,自己布展,其乐融融享受版画的孤独和寂寞给我们带来的理想空间。17年来,凭借智慧、勇气、执行力、抗压能力、无私奉献综合实力的品质,将中国版画文献展推到一个高峰,做成中国版画发展乃至新时代文化建设上的一个奇观。17年间,克服了重重困难,抱团鼓劲,自圆其说,风雨冰霜过后,晴空万里,学术成果斐然。艺术人崇尚状态良好的自由、自然、自在、自动、自信、自主、自创,自画自说的空间环境,十一届文献展告诉我们都实现了。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已在,新陈代谢,吸引大批有实力有潜力有担当的优秀青年版画家,继续坚持,一路小跑,让版画人更为通透,实现版画的原创和理想更为通畅。
孔国桥:没想到文献展能做这么多年,在艺术界是现象级的事情,意义很大。文献展的价值体现在:一是呈现中国当代版画的现象,通过策展人和团队观察中国版画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另外也提出一些问题,这更考验策展人的学术能力。艺术的否定性、反思性、批判性,在这个展览中也呈现了,回答了版画在今天需要有批判性。17年的呈现,到今天的第十一届,文献展越做越好。希望文献展坚持下去,同时保持自己的学术素质。
于洪:版画文献展记录的是中国版画的转型时期,非常重要。文献有纪实性、学术性、历史观,所以它是客观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形式,这就是版画人最可贵的特点:朴实、直接,并不会用很多自己不懂的哲学观点或者各种理论思潮,就是很实在地说版画本身。
张立行:版画文献展在广度、体量、深度、学术上是全国乃至国际上同类展览中的佼佼者。一个文献展需要有长远的规划,版画文献展不但有文献展出,还有个案研究,通过展览很好地把当下和过去联通。让普通观众可以很好地了解当代语境下版画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就画办画展的举措,而是从一个更好的文化沉淀,文化传承的宏观视野来做这个事。坚持使用“实践的力量”题目,体现了开放、多元、包容。版画文献展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和传奇。
徐增英:这个展览很有延续性,而且从广度到深度做得很到位,就像题目“实践的力量·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类似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展览过程中就把文献深度不断推进。西方的文化更重视广度,而东方的文化则挖得更深,正如这个展览。这样的展览已经坚持了17年,未来怎么把好的东西延续下去显得尤为重要,想尽办法让它有效推进下去,这应该是要考虑的。
宋新新:第一次来现场感受“实践的力量·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受到的冲击力很大。能够17年连续地做一个展览,具有挑战性,不仅仅是因为工作量大,还有网一样的内容。实践的力量是生生不息的力量,从版画前辈的关切到团队的建设、对年轻人的提携,体现了延续。从美术馆的运营角度看,公立美术馆做这样一个展览,要面临与克服许多困难。展览给版画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序列与收藏序列。
吉鸿盛:版画展对社会是一个正能量的榜样,在版画界是坚持正流的重要版画品牌,展览坚持批判性,坚持反映现实,坚持高层次高品位。主要体现在当代性、多元性、实践性、全方位展示四个方面,是当代中国版画史的立体呈现,未来有机会要向国际上继续打出这个品牌。
刘益春:“实践的力量·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以实践、文献、当代核心,区别与全国美展、全国版展等其他大型国家级展览,也区别于学院性质版画的展览,是中国当代思想鲜明的版画展览。版画创作理应是实践为主轴,以一个个版画家的个体实践为主轴,而不是单一模式的创作实践。因此这种具有鲜明的个体实践,展示的其实是一种思想。因此,实践的力量,不光是实践这一行为的力量,更是思想的力量。
刘彤彬:“实践的力量”对于版画学科的实践探索更像一个镜子,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过滤器、校正器,因为社会上的展览和院校比,院校有各位教授能帮助他去商量创作方向、研究重点、研究课题,在社会上自由艺术家没人告诉他这些。可能将来研究中国版画近十年甚至十几年、二十年的现象,通过“实践的力量”展览本身就可以观察到很多细节,甚至可以清晰分析线索。文献展不管是对个人还是艺术家群体,还是版画学科发展历史,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二是就像时间的定格;三是记录一个坐标,所有文献资料对将来的版画发展做更详细的研究探索甚至能产生新的可能性。
王坚如:我觉得“实践的力量·第十一届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用三个关键词就够了:实践、当代、文献,首先展览的定位非常高而且非常精准,这在二十年前就定下来,那时候已经体现出豪言、豪情,而且越做越好,越来越有广度、有深度。最优秀的版画家他们引领了当代,所以从当代性来讲完全是可以载入美术史的一批画家,这个“当代”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文献”我相信肯定会进入美术史,一定存在文献价值。
罗凡:作为此次文献展的策展人,看到17年十届厚厚的文献画册,压力也比较大。但是我从策划之初第一是保证水准,因为有一个固定模式,如何在固定模式上再往前延续,如果能够往前走一小步对文献展也算是一个贡献。第二个是从金陵美术馆公共性出发,从展览结构上确实增加了年轻人的比例,增加了手工书的专门板块,分了三个单元来呈现整个展览,感谢各位老师对文献展的支持,也不能说某一届就代表了整体,它是一个长跑项目,希望文献展越做越好。
与此同时,因事未能到场的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徐宝中也发来了致辞: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是当代中外版画展览中非常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展览项目。从其最初组织、构想、策划到现在已经历时17年,在此期间每一届展览都在不断打磨、推敲、精心构思,不断地升华、完善,快速地成为促进、推动中国当代版画发展的学术交流方式,成为具有独立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版画展览典范。我们坚信以后的文献展会越来越精彩,会以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作用载入史册!
参会嘉宾:
研讨会期间,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戴政生主动向金陵美术馆捐赠了两幅版画作品,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刘春杰接受捐赠并表示感谢。
捐赠现场
“無字之碑——孔国桥作品展”作为本次展览的个案研究,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版画文献展的研讨会后,与会嘉宾就此次个案研究展也进行了精彩的讨论和发言。
首先,孔国桥对金陵美术馆和专业的展览团队表示了感谢,同时阐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王华祥谈及展览时表示,品孔国桥的画很难,他的画也不容易讨论。他很清楚版画的性质,非常主动地利用了版画的特征,产生了版画所有的美感,印刷之美、印痕之美、质感之美、思想之美。这和笔画之美是一样的,它有规定性的痕迹,但是他的画和规定性痕迹的版画又不同,通过无数次的捺印,产生新的痕迹,产生新的图像,产生新的质感,区别于传统产生的画面。国桥的艺术有思想性,或者有现代哲学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造就了他画面和在座所有的人都不一样,和其他国内国际的艺术家也不一样,因为他是版画人出身。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于洪评价这个展览时则用了一个字“冷”。他认为版画语言可以很强烈,可以很“热”,但是也可以很“冷”,这种冷把过度的人文热情放在一边,更多的是理性的、冷静的思考,充满思辨精神的独立思考。孔国桥通过捺印在画布上凸起的质感,完成了文字和图像之间的转换,完成了绘画、图像、材料三者之间进行思辨的版画。
捐赠现场
会间,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刘春杰接受了孔国桥为此次展览捐赠的作品,并为其颁发收藏证书。
本次研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持续了一天,于傍晚落下帷幕。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版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从2007到2024,从南京博物院到金陵美术馆,再到走出国门,这17年的历程见证了版画艺术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观众对版画艺术的日益热爱与关注。在十一届版画文献展中,我们看到了版画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看到了版画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正如前言中所述:“回望过往,无比欣喜;实践生成文献,实践续接文脉。荣幸之至,感恩同行。”
展览持续至7月7日,欢迎前来观展。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