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指数 | 月度(2024年8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11a7a9e27fd63ebbb61e7a6e511efa26.png

雅昌指数 | 月度(2024年8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施雯 于无声处:余德耀基金会收藏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细微或被遗忘之处的无声力量

2024年8月10日,“于无声处”第一章在余德耀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施雯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b6b7d4609e225e95e0690e9de956a59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e60155f5eeafbc2e02bdd3b1903a51e0.jpg

“于无声处:余德耀基金会收藏展”展览现场

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24年

图片由余德耀美术馆提供

本次展览由余德耀基金会策划,精选了20余组中外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以声音为线索,探索那些在细微或被遗忘之处的无声力量。展览旨在展现艺术家作品中的内在思想和精神空间,这些作品不仅承载着个人情感,也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脉动。自2004年起,余德耀先生以企业家精神和对艺术的热爱,逐步构建了以“迹”和“象”为主线的收藏体系,分别代表历史线索和未来征兆。展览不局限于时间和地域,体现了YUZ美术馆的收藏特色。同时,展览也回顾了YUZ在支持艺术家和展览项目方面的成就,包括在不同地点的美术馆和项目空间的实践,以及为庆祝余德耀美术馆十周年而展出的一些首次亮相的突破性作品。

展览现场:“无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bb43aee35754c96be5cbd497b782908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36396ae972e7b7d3262946f122f734d1.jpg


“于无声处:余德耀基金会收藏展”展览现场

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24年

图片由余德耀美术馆提供

在余德耀基金会的展览现场,每一件作品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无声的故事,而观众则在这些故事中寻找着共鸣。比如《黄昏》是陈可2014年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件结合了油彩和二手家具木箱的装置艺术。这件作品以其质朴的材质和温暖的色调,唤起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怀旧情感,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沉淀。闫珩的《调频》则是一件布面油画装置,其巨大的尺寸和丰富的色彩层次,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作品通过视觉和空间的互动,时也反映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塞昆迪诺·赫南德思的《春夏之间 四季之现》以独特的色彩和质感描绘了季节的变换。这组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也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时间的流转,引发观众对于自然和生命节奏的思考。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力量与情感的艺术世界,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也让观众在艺术与生活的交汇中体验到无限的可能性。

策展人:Francesco Bonami 吴天 片刻即纪念碑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以人为尺度 展现日常作用的一面

2024年8月15日,“片刻即纪念碑”在天目里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Francesco Bonami与吴天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66c6bcf1b4188a85715ca80b9267c76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b15380ddce8260ac3a734526460247f3.png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旨在展示艺术的另一面,即更以人为尺度和更能展现日常作用的一面。它将呈现生活中日常物件“进化”成艺术作品的过程。这是一次让人们慢下来的机会,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映照出那些细小但重要的瞬间。只要用特定视角去观察,身边的任何事物都能变成艺术作品,成为生命中重要时刻的纪念碑。

展览现场:呈现日常物品成为艺术的秘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180d72e44f0cca39fc0494c2cad0795f.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0fbd4e69925aff4f3535def3d16ff473.png

展览现场

在这场以日常物品为灵感的艺术展览中,通过八个主题篇章,探索了日常物品在艺术创作中的转化与意义,从自然、信仰、社会到个人体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关系网络。作品涵盖了从安东尼·卡洛的抽象雕塑到詹姆斯普拉姆的《斑驳之月》,再到瑞秋·怀特里德的石膏艺术,以及路易斯·昂格尔的不锈钢丝创作,每一件作品都是对日常物品的重新诠释,引导观众在艺术与生活的交汇处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自我对话。展览不仅呈现了艺术家的创意,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复杂互动,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次全面审视。

策展人:策展团队 河的第三条岸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强调连接、汇聚和分类在艺术表达中的重要性

2024年8月16日,松美术馆2号馆新展《河的第三条岸》开幕,此次展览由松美术馆策展团队策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ddfb36dd009d6d5163e839762b2abccf.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d0ff72ef37d48f238f4ec3959ff93c4c.png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通过无名堤岸的转变,探讨了地缘性偏好与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强调了连接、汇聚和分类在艺术表达中的重要性。展览通过三个核心概念——“身体与连接”、“共振与汇聚”和“运动与分类”——来阐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感觉、形式和色彩的运用,实现艺术家之间的共鸣和生命节奏的体现。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这些艺术作品如同林中路,引导观众在视觉与思维、汇聚与解构、动态与静态之间进行探索,体验艺术的深邃与丰富。

展览现场:一个充满视觉和思想深度的展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0b3adc1f396afc377101ac5236e290bf.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17ca93bc8375909bc9bbf4cc417516b1.png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汇集了多位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多样的媒介和形式,展现了他们对自然、时间和情感的深刻理解。比如蒋志的《0.7%的盐》,通过钟欣桐哭泣的影像,探讨了公众人物在社会道德审判和有色眼光下的“两难”境地,以及眼泪作为情感表达的复杂性,同时强调了观众主观解释的重要性和重新审视个人主观的必要性。胡晓媛的《木 No.7》,胡晓媛自2008年起创作的“木”系列作品,通过生丝覆盖木头并绘制相同纹路,探讨了软与硬、深与浅等矛盾关系,以及不同个体间接触带来的摩擦和生存威胁。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视觉和思想深度的艺术展览,邀请观众在艺术家创造的多元世界中寻找共鸣。

策展人:朱青生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3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新面貌和发展趋势

2024年8月16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3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朱青生担任策展人,顾佳君担任执行策展人,李艺、冯晴蕾担任助理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31ef381469dae3e723aba33843e1409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09d1e4217edd5038679c18c87c35290d.jpg

展览现场

2023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览是对当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全面回顾,展示了100位艺术家的成就,涵盖了摄影、影像、数字艺术、生态艺术与档案艺术等类型,以及艺术批评与后殖民等理论议题。年鉴记录了2611条展览与事件,收录了约3113篇文献,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面貌与讨论,展现了艺术创作的新方法,同时反映了数字技术对艺术类型和批评的影响,以及档案与生态理论的前沿问题。展览不仅是对过去一年艺术现象的梳理,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示,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力与多元性。

展览现场:中国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深刻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17f184a1dd96d1b5efe988870657a00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1182d3fcdd3939413cf75121a51415f4.jpg

展览现场

艺术家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也表现了对个人情感和时代宏大叙事的深刻思考。展览特别关注了女性艺术家的视角和创作,以及新媒体技术在艺术中的应用与反思。通过这些作品,观众能够感受到艺术家们对于生活、人性和社会的独到见解,以及他们对于艺术媒介和表现形式的创新探索。比如蔡雅玲的女性主题作品、陈界仁的《在没有世界的世界中I&II》、范西的《一沓风景》、韩倩的《听到,隐隐约约地听到》、贺子珂的《乱码城市》、胡昀的《气候病》、沈少民的《我和我自己》、张新军的《别处》和张东辉的《好人家》等。

策展人:何桂彦“未来人类纪”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科技如何深刻改变我们的世界

2024年8月16日,“未来人类纪”艺术展在重庆时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重庆时代美术馆主办,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e095303e1effb0df180f084e8f564306.jpg

缪晓春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a2697a6af9c60f77955808d5b8d15a0c.jpg

刘展展览现场

“未来人类纪”这一概念探讨了科技创新如何深刻改变我们的世界,并影响人类的未来,强调人类行为对地球的长远影响。艺术家们如童昆鸟、田晓磊、张震和刘展,正通过结合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挑战艺术界限,变革艺术创作、展示和生产方式。这些作品不仅扩展了艺术的边界,也引发了对艺术本质和审美标准的重新思考,特别是在智能时代背景下,艺术品的定义和艺术的界限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和扩展。

展览现场:关于未来人类和科技的丰富叙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618b311a7546a8f2161026ce7eb96f85.jpg

田晓磊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a2af9c089c7c9303ea3ae1530b846077.jpg

童昆鸟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a726d3e1e2559916ec6bc53a7d93dc60.jpg

张振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未来人类和科技的丰富叙事,挑战了观众对未来的想象和现实的理解。在一号展厅中,观众被缪晓春的《陀螺舞》系列作品所吸引,这件作品通过数字投影、雕塑和绘画的结合,创造了一个既熟悉又异化的数字人物,其动作经过软件处理后呈现出超现实之感,引发对人类未来和个体命运的思考。刘展的《联合制造》则通过3D打印的“消费品”和霓虹灯具的对比,揭示了数字智能时代下人们欲望的放大和物质生活的矛盾。田晓磊的《神话》系列和《大乐园》则构建了一个后人类世界,其中人与机器共存,展现了数字控制下的人类生活,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内在反思。童昆鸟的作品则以绘画和机器装置的结合,探索了未来人机结合的可能性,呈现了一个幽默而充满想象力的未来世界。张振的《现象级:跨未来遗迹叙事的异质剧场》则如同未来剧场,展现了信息和科技时代对人类的深刻影响,提示了科技与信息可能对未来社会场域的全面占据。

策展人:田野 本源与智新——(中国)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事物的根源并强调智慧与创新的结合

2024年8月16日,“本源与智新——(中国)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田野担任总策展人,马良、祁峰、马丹丹、孟媛、王朝勇、王礼军、王凯与张钊瀛组成策展团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931cf748767a446caa1de1309397456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9bf4df6aa82dbda35b1aa5fe3f703094.png

展览现场

本届以“本源与智新”为主题,旨在探索事物的根源并强调智慧与创新的结合。展览分布在天津的多个艺术场馆,汇集了来自中国各地约100余位艺术家的160余件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这次双年展不仅展示了西部地区的文化底蕴,也促进了东西部艺术生态的融合,同时展现了天津作为文化创新中心的魅力,推动了国内艺术交流的繁荣。天津美术馆展出了约70位艺术家的作品,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则展出了八大美院院长和当代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而天美艺术街区则提供了一个感受文化融合和公共艺术作品的平台。

展览现场:艺术与社会的直接对话

西部双年展在天津的举办,展览不局限于传统的美术馆空间,而是扩展到了天美艺术街区和滨海国际机场,这种跨界的展览方式使得艺术更加贴近公众,实现了艺术与社会的直接对话。天美艺术街区的参与预示着它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重要地位,而机场展区的设置则是当代艺术走出传统展览空间,融入社会生活的创新尝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9f2ce605f48022f04d09a90424f59d3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1f808dd8e68d808d5a0fbc7f6cd7e352.png

展览现场

双年展围绕“本源与智新”的主题,分为“现实的图像转译”、“差异化抉择”和“观念与形态”三个分主题,由一批来自不同高等学府的青年策展团队策划,他们将新鲜的艺术观念和策展理念带入展览,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体验。艺术家们通过个性化的手法转译现实,挑战观众的认知边界,同时在公共空间中探索艺术体验的多样性,以及艺术与现实的多维映射。展览通过视觉叙事、创作方法的多元尝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展现了艺术的多样性和深度,搭建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促进了艺术与社会的广泛交流。

策展人:臧藝茜“理想与失落之声”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强调当代艺术思想表达的重要性

2024年8月17日,“理想与失落之声”在沫·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臧藝茜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274434d4b4866c066c7f173ade0311e7.jpg

“理想与失落之声”群展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220cd9a40e6003efe7793514aa0b1a59.jpg

“理想与失落之声”群展 展览现场

作为一位跨越艺术、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策展人,臧藝茜致力于打破传统艺术展览的界限,通过构建艺术家、观众和策展人之间的深度对话,探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她的教育背景和对理想与失落的个人体会,让她认识到艺术不仅是美的展现,更是社会进步和个体精神觉醒的催化剂。在本次展览中,她与一群青年艺术家共同探讨理想与失落的主题,旨在揭示那些在追求乌托邦过程中被遗忘的声音和故事,同时强调艺术家在当代艺术中表达思想的重要性。她希望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帮助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并发现生活的可能性。

展览现场:既视觉丰富又思想深邃的艺术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9eaef1527d772b83bf27e2d9664dfb8e.jpg

“理想与失落之声”群展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e6458120bbf4b2e1d0791e5ed83c7333.jpg

“理想与失落之声”群展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通过精心设计的展厅布局和光线运用,成功地将八位艺术家在纸本、综合媒介、装置和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深刻思想融合展现,从而构建了一个既视觉丰富又思想深邃的艺术体验。从何情的《流光》到曹金岩的《淑女屋》系列,从杨万志的现代山水到艾格格对教育制度的反思,每件作品都在探讨时间、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王子傲的《过敏》和刘阳的《暗物质》则在材料和观念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徐珊珊的装置作品《生命之轻与重》和闫立一的影像作品《将来时今白天与往日》更是通过沉浸式体验和动态叙事,为观众提供了与现实隔绝的独特感受。展览空间的巧妙设计和光线的精心调控,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呈现效果,也引导观众在理想与失落之间找到情感的共鸣和思考的深度。

策展人:唐昕 胡昊 张培力个展“2011.4.27—长期”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张培力作品的体感经验、内在联系和仪式空间

2024年8月24日,张培力个展“2011.4.27—长期”在泰康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唐昕、胡昊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4da65ea737ff36d5d1ecbd8a265616a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3baff2b38949198b136f4af6108f4660.jpg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全面回顾了张培力自1984年以来四十年的艺术生涯,通过三十多件跨越绘画、录像、行为、装置、雕塑和综合材料等不同媒介的作品,以及手稿和录像档案,展现了他作为“85新潮”代表人物和国际知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丰富创作。展览“2011.4.27—长期”以艺术家身份证的有效期为名,打破传统线性叙事,通过七个精心策划的板块,呈现了张培力作品的体感经验、内在联系和仪式空间,同时穿插他的“只言片语”,引导观众深入理解其艺术和思想。2024年,适逢张培力毕业和职业艺术家生涯四十周年,泰康美术馆与红砖美术馆将分别在北京展出他的不同阶段和主题作品,以此向这位艺术家的长期创作致敬。

展览现场:身体、身份和个人在社会系统中位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5fae4a3c0e8dcd261ca55c3d9847e3a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797eec62e556c69c64ced15c146ca143.jpg

展览现场

张培力的展览通过《30×30》等作品,挑战了观众对于艺术的期待和耐心,同时探讨了艺术与娱乐的界限。他的“X?”系列手套画,以复制和排列的方式,讽刺了当代艺术的程式化倾向。展览中的科技手段将身体和身份转化为数字化代码,而《密码》等作品则通过荧光剂和高精内脏扫描数据,将个人身份与社会系统相联系。张培力的“内脏”系列,使用玛瑙和人造水晶材料,将器官的体积和血液的总量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创造出一种仪式感。在《相关的节拍》中,他巧妙地使用录像和跷跷板,颠倒了生活与模拟的关系,邀请观众参与体验。整个展览不仅是对张培力四十年艺术生涯的回顾,也是对他对身体、身份和个人在社会系统中位置的深刻反思。

策展人:沈少民、丁宁  “问题如何演绎”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聚焦“人工智能 AI+ 机器人 Robotics”的议题

2024年8月24日, “问题如何演绎”在昊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沈少民、丁宁担任策展人,徐天仪、刘紫茵担任执行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711dcb1f93f0ec07c38660b652ac037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becb81dfe57bdce5300bb7d8a467c7eb.jpg

展览现场

展览呈现了由科学家、艺术家、AI与机器人接力合作的科技艺术作品,如AI艺术、机器人艺术、机械装置、虚拟现实、数据孪生/可视化、智能感应互动、身体捕捉、新媒体影像等。作品以独特的理念模式创作:从科学家的实验室中走出,在艺术家的工作室中共创,再到科技艺术展厅中呈现。展览聚焦“人工智能 AI+ 机器人 Robotics”的议题,以艺术的思维呈现对科学终极问题与基础概念的思考,拓展认知的边界,并延伸至更广泛的生命生态、人文社会、技术哲学等议题,回应专业领域的庞大与驳杂,社会范畴内的狂热或恐慌,以及不断演变交叠的想象和叙事。

展览现场:打破传统艺术界限 将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相结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7242ff9b45822bda7a9a43c9cdd4088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427c9723eb8929cd7ca9237254b532a6.jpg

展览现场

在“问题如何演绎”展览现场,一系列融合科技与艺术的作品让人目不暇接。仿生蜗牛机器人在《时间回旋》中缓缓移动,仿佛在探索时间的奥秘;《阳光的情绪》通过计算机记录并用数字编码转化为光影的舞蹈,展现了自然光线的多变情感。六只机械臂在《镜界》中相互映射,如同哲学家般探讨存在的意义,而《微纳山水》则将微纳米机器人的运动转化为一幅幅水墨画卷,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壮丽景观。此外,三个移动展台在展厅中自由漫游,与观众进行一场无声的“观看”对话,引发人们对《谁是我的观看者》这一哲学问题的思考。整个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它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将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提出了关于时间、意识、自然和科技的深刻问题。通过这些作品,艺术家们不仅展示了科技的可能性,也探讨了人类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世界中的定位和角色,引导观众思考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复杂关系。

策展人:陈旻 夜间剧作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怪诞美学和人类心智与机器智能的界限

2024年8月31日,“夜间剧作”在三影堂厦门开幕,此次展览由陈旻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56d9e274d33722ca403735e600a78a8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419980914f27eff298de6446dede5cfc.jpg

展览现场

“夜间剧作”展览以E.T.A.霍夫曼的《沙魔》为灵感,探讨了怪诞美学和人类心智与机器智能的界限。展览将小说中的怪物形象与现代恐惧相结合,呈现了怪物如何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从大脑的错误记忆到技术幻觉中显现。艺术家们的作品在理性的暗处探索濒危精神状态,邀请观众与怪物同行,通过技术浪漫主义的视角,重构感官与物质的联系,策划与陌生性的不期而遇。展览汇集了瑞士和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了心灵、视觉和深渊的主题,涉及边界生态学、新物质主义、后人类技术伦理、图像政治经济学、媒介研究和女性主义等多个议题领域。

展览现场:探索身份、认知和技术边界的多维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7a2159bab18de5a1a80dab97ab3a2de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a9bb462f0d8bb00d906814add6a6d4cf.jpg

展览现场

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作品共同构建了一个探索身份、认知和技术边界的多维空间。比如《窗外的鬼怪》中,曹澍将自己深夜在横滨街头的思绪碎片拼凑成若干段3D渲染的视觉印象。作者和这个数码存在物在各自的眼中互为不可理解的鬼怪,通过视窗凝视彼此。胡芮的《非决定型人格综合体 1号》艺术家对现代科技中显卡演变历程的思考通过影像装置方式动态展现。整体以DIY开放式电脑主机的放大版装置为媒介,引导观者探索显卡最初仅限于图像与游戏处理的局限,以及其如何逐渐演变为如今渗透人工智能、科学计算和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关键技术。整个展览通过丰富的媒介和形式,展现了艺术家们对于当代社会和人类经验的深刻反思,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思考自我、他人和我们所处世界的机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