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世博会明年将在上海召开,上海书画院为了迎接这次盛会,策划了海上中国画家绘《浦江颂》长卷的活动。此件作品以中国传统手卷的形式,通过逐段描绘浦江两岸的景致,来反映上海这座城市的风貌与发展。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并被要求绘制上海嘉定的两个著名园林——古漪园与秋霞圃。
古猗园与秋霞圃是上海嘉定著名的两个明代江南园林,均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古猗园位于上海嘉定区南翔镇,原名猗园取“绿竹漪漪”之意而得名,清乾隆年间扩充重葺,更名古猗园。古猗园的建筑多临水而建,与水配合,体现了“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碍山”的意境;其次园内以竹为特色,运用多种手法以竹造景,给人以宁静、素雅、清秀之感。秋霞圃,坐落于嘉定镇东大街,原为明工部尚书龚宏私人花园,后与沈氏园、金氏园和城隍庙合并而成,此园布置精致,处处灵巧古雅,堪称一绝。
园林山水画自古有之,在宋元画迹中已见过不少,而真正兴盛在明“吴门画派“。明中期许多江南文人追求“外适内和”的精神自由,他们厌倦于官场的奔波,向往隐逸山林的生活,于是便在城市中造林、垒石、卧游、畅神。因此以描绘园林为体裁的山水画日益兴盛起来。明代吴门四家,有许多描绘园林山庄的作品:如沈周《东庄图册》、文征明《拙政园》、仇英《虎丘山塘园等等》,这些作品一直成为后世描绘江南园林的典范。这次我将古猗园与秋霞圃这张创作的基调定在了“吴门”文雅、精致、清丽一路的画风上。
在创作之前我先搜寻了有关两园的文字与图片资料,为了有更好的感性认识,我又驱车到实地采风。一方面取景写生,另一方面亲身感受一下园林的氛围与气息。回来之后我将所有的资料进行了比较、挑选。由于两园的景致太多,而画幅又有限,我只能精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部分加以组织、构图;又因为要将两园的景致合二为一,同时既要保留各自的特色,又要自然地融为一体,这着实让我煞费苦心。
于是,我将古猗园与秋霞圃的主体鸳鸯湖和桃花潭连成一片,并统贯整个画面,左侧绘古漪园的松鹤亭、不系舫、清青园、普同塔,右侧配以秋霞蒲的湖心亭、涉趣桥、松风岭。在构图中为了避免旅游园式的说解与西画的焦点透视,我将所有景物根据画面的需要,重新经营安排,以体现中国传统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在古猗园的绘制中我以清青园、逸野堂、松鹤园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为主体配以古木嘉树和成片的竹林,以突出“绿竹漪漪”的造园初衷。秋霞圃主要以桃花潭为表现对象,近景绘湖心亭及多株粉色桃树和青青的垂柳,远景表现青松岭、六角亭与涉趣桥,全景以桃红柳绿与苍郁草木相结合,传达出江南早春的浓浓意境。
在绘画的手法上,我借鉴了明文徵明细笔小青绿的画法,尤其细读了文氏《东园图》、《真赏斋图》、《惠山茶会图》等几幅园林山水佳作。我试以严谨工整的线条描绘楼台亭阁,以略带行书笔意的线条表现树木、草卉以及湖石、坡陀;并兼用侧锋皴擦以显厚实与层次感。我在树木的描绘中注意于写实中略呈适当装饰变形,以求古雅之意;多棵树木的组合,做到树干前后上下的穿插变化;树叶用不同形态的双勾夹叶、点叶、再配以枯枝,在统一中求变化。设色上我以水墨打底,又将浅绛与小青绿相结合。画面整体以赭石、花青、汁绿、淡墨为基本色调再点缀石青、石绿。建筑物主要以粉墙黑瓦为主调,让青绿与水墨产生一种强调的反差和对比。在全幅的设色过程中我努力调正画面色调的倾向:既要明丽清新又不能流于艳俗,既要色彩丰富又不能五彩杂汇不分主次;经反复渲染,让色调在对比中见柔和,最终使画面呈出现清丽、文秀、隽雅的格调,这也是我想通过此图传达出自己对园林的感受与审美。
十分荣幸能参与《浦江颂》长卷的创作,在创作中得到了书画院老师们和陈佩秋先生的指点,让我受益匪浅。这张作品我几易其稿,在具体绘制中又反复推敲,历时半月,虽花费不少心思,但仍留些许遗憾,希望得到老师与同道的指正。
作者:邵仄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