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瓣香”三人展8月25日至9月24日在上海煌杰画廊举办,苏小松、白璎、邵仄炯三位科班出身的中青年画家为海派艺术如何走传承和创新之路提供了经典案例。
苏小松、白璎、邵仄炯三位都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的高材生,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他们在近年脱颖而出,成为上海中青年国画家中的佼佼者。由于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典型时代性,使得他们对中国画的传承和创新之路成为海派画坛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个大命题的经典案例。
纵观三位画家,在改革开放后相继进入中国画领域学习,面对着视野大开的好时代,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各种文化交织挟裹,扑面而来,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量艺术滋养。三位画家不但在学院里吸取养分,得到正规学术训练,有的还有缘得到海派大家的悉心指点,甚至登堂入室成为门人。在时代大潮中,年轻的画家们比他们的前辈更直接地感受到传统文化被冲击堪危的心灵震颤,同时也有幸从现代绘画的全新视角打量中国画前途,从而对自身艺术前途进行相应的规划。
因此,三位画家的绘画,无不经历了学习古典,希望跳出古典,再从传统中慢慢体会到真正的古典,直到今天能自如地穿越于古典和现代,这样一条集体心路历程。
上大美院徐建融教授表示,他们三位的画品迥然相异,却一脉相承着由古典而现代,由传统而穿行的文心。再古典的图式,不可能脱离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源泉,再创新的风格,不可能脱离传统经典的潜移和文化滋养。
程十发先生言及中国画时也曾说,我们要“化进来”,而不是“化出去”。所谓“化出去”,即面对西方现代审美的巨大冲击,急于撇开传统笔墨程式“化出去”,但再怎么创新也像是无源之水,艺术的探索进入混乱与迷茫;而“化进来”,则是找准自己的立足点,以坚守自己的文化底线为前提来吸纳外来营养。苏小松、白璎、邵仄炯三位的艺术经历便是当代中国画“化进来”的具体体现。
这样的“化进来”基于艺术家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学养积累,一股“文气”随着阅历年龄增长而不断醇厚,犹如普洱茶的自然发酵。三位的作品,即使复古,即使表现的是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也带着一种变通、重构过的现代的亲切感,是都市人能领会的那种舒雅、闲适和情绪宣泄。
对于藏家而言,建仓年轻艺术家,一定要建仓有学术基础、兼具传统底蕴和当代审美,更有长远发展可能的年轻艺术家。收藏一个好的艺术家也需要“养”,和艺术家自身的“养气”一样,基础要好,方向要正确,剩下的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