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我的老师彭才年

  

  再过几个月,和彭老师相识就满20年了。

  1993年初春。我当时正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旁边的一个美术班学画,准备参加高考。彭老师作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创始人之一来哈师大设考点招生。我也报考了东重。彭老师是主考官,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彭老师。

  再见彭老师是93年的9月,我已是东重首届工业设计专业的一名大一新生。我们班的画室在远离主教学楼的一个独栋阶梯教室里,讲台一侧的后面有一个小房间,那里曾经是彭老师的画室。他每天去画室都要穿过我们的教室。《陋室的故事》、《辉煌的记忆》这些早期作品就是这里创作完成的。

  彭老师负责我们的素描、色彩和设计基础课,我们上其他课的时候彭老师也经常会在他的画室里画画。这种独特的房间结构所带来的朝夕相处的效果和以前师徒学艺的感觉有点像。我经常会跑到他的小房间里看他的新作甚至是站在他背后看他安安静静地画画。现在回忆起来那段日子就像北方明亮的秋天一样,色彩丰富、简单又通透,画面流畅如呼吸般的自然。

  彭老师是一个爱玩的人。记得有一年冬天他约上我们几个同学跑到十几公里之外的田野里抓麻雀。几个人躲在壕沟里等麻雀上钩,他居然还带了一小瓶白酒,大家你一口我一口晒着冬日午后的大太阳幸福地差点睡着。最后麻雀自然是没有抓到,但这个场景却深深留在了记忆里,成了以后师生团聚时大家经常提起的段子。

  彭老师还极其好客。我们每年元旦都要组织联欢活动,基本流程是元旦前一天的傍晚大家在教室里先表演一些自编自演的节目,然后就集体动手包饺子,大吃大喝,往往会彻夜狂欢到新一年的黎明。每次元旦狂欢彭老师家的锅碗瓢盆都会跑到我们教室来,后来连他家的电视机也被我们搬来了。

  我们这些学生有很多是农村来的,生活条件不好。记得当时我每月伙食费大约在100元左右,在食堂打饭很少买带肉的菜。但我们会经常到彭老师家改善伙食。我们管彭老师的爱人不叫师母,而叫嫂子。嫂子是一个非常温和贤惠的人。对我们这些穷学生总是照顾有加。从不抱怨彭老师总往家带人,干扰平静的日常生活。我们每次去,她总会张罗一大桌好吃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做的有很多大块牛肉的那种牛肉汤。后来这么多年,在我所有去过的大小餐厅里那个牛肉汤的味道再也没有被成功复制过。我很清楚,那是一碗能让艰苦的日子香气四溢的汤,是永远都无法被复制的。

  95年彭老师离开了东重,调到苏州工作。离开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去火车站送行,前段时间发现彭老师居然还保存着当时我们在火车站送行时的录像,虽然过了这么久画面已经不清楚了,但声音响起,那段属于1995的情怀还是扑面而来,浓得像一杯陈年好酒。

  后来的日子和彭老师偶尔有书信往来,97年毕业后我来到上海工作。秋天的一个周末,我去拜访了彭老师位于苏州寒山寺附近的家。当时,他家的客厅同时也是他的画室,墙上都是他的新作。时隔两三年又一次站在他的画室里看他的画和看他正在画的画,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和以前已是迥然不同的风格。

  彭老师本是上海人,但常年生活在北方已是北方人的性格。在《江南物语》系列里,我看到了苏州这座古城带给彭老师的启示,一桌一椅、一壶一盏,无不散发着古老而又闲适的气息,好像一种老檀木配上松节油的味道。和粗犷的北方相比,苏州有太多古人留下的痕迹。如果东西会说话,我们就能听到来自遥远岁月的声音。如果东西会说话,我们就能和先人交流。我想这就是物语。他不是用耳朵听的,只有内心还依然保持着那份纯净的人用心去听才能听得到。

  看着墙上的油画,好像推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闻到了几百年前一个阳光和煦的清晨新采摘的枇杷的清香。表面看彭老师的画是写实的,甚至有人认为这算超写实。但我认为他是写意的,感性的。他画的并不是静物,因为它们并不“静”。它们仿佛有太多的话要向我诉说。

  细看笔触,这些画的技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超写实,每一笔都很松动透气,往往也就那么寥寥几笔,但却给了人超写实的错觉。举重若轻,以虚画实,这是一种境界。

  2001年我有幸和彭老师一起去了一次西藏,初到拉萨大家高反都很严重,就在每个人都沉浸在高反的折磨中而无精打采的时候,彭老师已经扛起相机早出晚归地搞创作了,黎明前佛光四射的大昭寺、青藏线旁的皑皑雪山都进入到他的作品里。从此以后彭老师对西藏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这几年他几乎每年都去西藏,他被那片雪域高原深深地迷住了。与此同时他的画风也在转变。《大器》系列、《大器•恒》系列应运而生。我认为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都表现在了这些作品里。看着这些作品,我想起了《金刚经》里的一句话“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见到的你能否听到?听到的你是否又悟到了呢?

  05年彭老师调到上海工作,我又可以经常去他的画室了。看他的画和看他画画又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转眼20年就这样如行云流水般的过去了,彭老师的作品我总是能有幸先睹为快。这份得天独厚的待遇连我自己都羡慕!

  有句话叫“亦师亦友”,用来形容我和彭老师的关系再恰当不过。这么多年来彭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困惑时有他指点迷津,困境中有他以身作则的坚持与坚守,懈怠时有他的勤奋做榜样,得意时还可一起把酒言欢。羡慕吗?这是缘分。

  最近一直在帮彭老师策划上海美术馆个展的事,设计画册的工作本来已经接近尾声,按计划昨天就应该把稿子交给印刷厂了。我忽然想写写这个故事,把这个想法和彭老师一说,竟然立即得到赞同,甚至不惜为此修改日程推迟印刷。写下了上面这些文字,并把它排在画册的末尾,我想让您在欣赏完彭老师作品以后再来分享一下彭老师的点滴故事,分享一下彭老师和他的一个普通学生20年的岁月友谊。

  程贯旭 hooMa设计团创始人

  记于2012年11月17日清晨

作者:程贯旭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