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郑玉昆先生在五十年代,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水彩画架。然而,时变思迁,他未“从一而终”,后转攻研中国画,已近三十春秋。他以雄浑笔墨,朴实画风书写嵩山,而自成中岳一派,已蜚声中原山水画坛,为美术界所赞誉。他早期的水彩画,已成为他在艺术探索里程上的珍贵印迹。今得以编辑出版问世,值得庆贺。我认为,对研究他的山水画艺术,无疑是一个转承索源的由缘;对全面了解画家的艺术成就,是一个公诸补遗;对于目前水彩画坛来说亦有他的时代借鉴意义。
五十年代,郑先生执教于西安美术学院,教习中国画和水彩画,其人品画品俱得到学生敬重。我当时作为一名酷爱水彩画的学生,常求教于先生,而今时隔三十余年,重读先生当年这部分水彩画作,倍感亲切感人。那《橘河细流》、《秦川春意》、《翠华晨曦》、《黄河之歌》、《太乙积雪》……,唤起我学生时代美好记忆的回归和情思。这情思的回归、复燃;无疑是先生画作的艺术诱发和感染。艺术作品在历经流光数十年的筛选,至今仍意溢咫尺,情染故知,可见先生艺精功深。
五十年代,我国水彩画承袭苏联、欧洲的写实风格,强调写实为基本功力。以光、色塑造形象,要求表现物象的体、质、空间感,并强调水的运用,以体现水彩画的特色。掌握和运用这套西画本领并非易事。那个时期,按照这一外来艺术的变现法则,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使我国水彩画坛出现了一些有表现性的画家和作品,郑先生当属此列。
任何一种艺术表现技法的掌握,并为我用,成己之法,必须苦学二后得,勤研而精深,郑先生五十年代的这些水彩画作,至今仍具艺术魅力,并非轻易可得,他是下过苦学功夫。那时,先生正值青年,对艺术探索大有“艺不惊人死不休”之盛气,他以充沛的精力和渴求艺术真谛的勃勃野心。研究西方美术画大师的作品和技法,并勤奋实践,勇于探索。五十年代尤其提倡艺术家深入生活,反映现实,在现实主义艺术思想指导下,他足迹涉及陕北高原、八百里秦川、汉中盆地,以及山乡、军营。每次归来总是画稿盈筐。他除写生之外,还进行反映现实生活的巨幅水彩画创作,《军垦》一画就是以整张纸篇幅创作的力度,并发表在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画刊之一——《东风美术月刊》上,《抗日根据地》选展于建军三十周年全军美展。巨幅水彩画床组偶难以驾驭,非有浑厚的水彩画功底而莫为。这是当时少有的。
郑先生在水彩画领域涉猎甚广,人物、静物、风景,均并举研习,互为交替,以极强的写实能力、纯熟的绘画技法,画出不少水彩画佳作,至今仍不失其艺术光彩,不因流光逝去而减去他的艺术感染力,其原因是它展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朴实画风,蕴含着五十年代纯厚真诚的时代风尚。好的艺术作品,熔铸的是一个时代的历史真魂,而不仅仅是表象的一山、一水、一物。
人世沧变,郑先生六十年代初,便割爱了他苦研而成就斐然的水彩画。转攻固化,并离开教学岗位,回到他少年时代的故土——河南登封,后又客棲古都开封,辗转于郑州,他的不少水彩画作在徙途和“史无前例的年代”散落、遗失。这个集子收辑的仅是“幸存之作。”而且已打上岁月风尘的额痕迹,但其画风尚在,艺骨犹存,可飨读者。
作者:冯向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