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欧洲写生
戴希斌 1941年生,西安市人。现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黄土画派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体育文化艺术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陕西国画院兼职画家,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画院兼职画家,原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
中国画作品《新绿》入选首届全国国画展并获“佳作奖”,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作品《塞纳河畔》入选首届中国画院双年展;作品《云起汉江头》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作品《通向高塬》入选第四届全国山水画展并获“优秀奖”;作品《无题》入选“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作品《大昭寺》入选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作品《科隆教堂》入选深圳第三届都市水墨画展;作品《笔墨·建筑》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2008年作品《文明的传承》入选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并为奥林匹克艺术中心荣誉收藏。
近年来曾在西安、北京、汕头、深圳、瑞士、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区和国家举办个人画展。2007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2009年在北京798艺术推介中心举办戴希斌秦人绘事展。
中国画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美术》、《美术观察》、《收藏》、《荣宝斋》等报刊杂志发表介绍。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等媒体曾为其拍摄专题介绍其艺术成就。被评为新世纪陕西文化界十大杰出新闻人物。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际艺苑、中国驻英国使馆、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陕西国宾馆、山东东山国宾馆、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全国第四届城运会、中央文史馆等机构收藏。
出版有《戴希斌画集》、《戴希斌精品画集》、《戴希斌专集》等。
记者:去年,您有一次重要的展览,是在国内著名艺术机构798举办的“秦人绘事”主题展览。在以先锋艺术为主打风格的地方举办国画展,颇引人瞩目。798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化艺术的集散地,为什么对陕西国画倾注了这样的热情?
戴希斌: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外商撤资,当代艺术品市场出现大幅回落,798等国内著名艺术机构进行反思:当代艺术品市场,多样的艺术并存,但民族的东西永远不可缺失,也最具有永久的市场。798也因此开始策划操作全国书画名家展览。
798成功举办了全国各地国画名家和美术院校著名教授的系列展览,陕西却和他们一直没有对接。我于2007年7月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个展时,引起798的关注。继吴冠中、岭南画派、浙派展览之后,798和我取得联系,并来陕商讨办展事宜。对他们而言,陕西画家颇具实力,有很大的经济潜力,他们将目标锁定在学院派画家群体。应对方要求,我同时推荐了贺荣敏、李鸿照、郭愉生、陈欣等人,对方经考察了解后,非常满意,随即进入筹备操作。
我参展的作品分为两大主题:欧洲写生和佛教题材。这次展览被冠以“秦人绘事”的主题,颇为成功。传统艺术家的进入,使798在先锋、时尚之外更具时代包容性与市场的支撑性。
记者:我省一位著名画家说过:“陕西画家在外界拼搏的意识不够强烈,应该走出去,不要在自家门前争强好胜”。在艺术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书画家走出本埠,走向全国,也是一种与时俱进。据了解,您在北京的两次展览之后,北京的拍卖机构也对您开始了一定的关注。听说一家拍卖机构还通过陕西省美协找到您,找上门谈策划拍卖?
戴希斌:其实我和北京方面的合作由来已久。就在最近,先后有两家北京的拍卖行找到我,商讨策划拍卖事宜。
北京的拍卖机构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眼光,他们以专业的市场化模式进行操作,把画家的作品当项目来做,所有程序都很规范。在他们看来,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陕西的画家群体,创作实力很强,市场价位却相对偏低,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陕西的中国画曾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位*****讲过,“中国当代画坛是三足鼎立的局面,不管其它两足在哪,必有一足在西安。”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老一辈艺术家为首的长安画派在中国画坛引发的震动,一直持续到今天。陕西一批后继者如今也在中国画坛有了自己鲜明的形象,他们是当代书画学术的中坚力量,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外埠市场也已经嗅到了陕西的潜力。我迫切地希望陕西有更多的书画家能走向全国市场,并能以各自的实力,共同支撑起这个市场。
记者:书画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北京三四流的画家,卖陕西一二流画家的价格。此说法虽有些刺耳,但陕西具备较强创作实力的主流画家群体,与其他城市相比,作品实力与价值不符,这一点有目共睹。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
戴希斌:这个现状需要客观的来看。第一,与陕西的经济发展有关;第二:陕西书画市场需要有眼光的投资者;第三,操作文化产业,需要一批专业的从业队伍;第四,必须具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思想,为陕西的书画经营谋求出路。陕西是书画大省,但陕西的书画市场,到目前尚没有形成专业的经纪人制度,陕西画家,已经进入市场经济,但又不完全按市场手段操作,这怎么行呢!
但是,我坚信,随着经济发展和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这一局面将得到根本性改变,书画精品力作将会具有无法限量的增值空间,这已经是转换中的事实。
记者:您说“必须具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思想,为陕西的书画经营谋求出路”,这个出路如何谋求?
戴希斌:陕西是书画市场看似“活跃”,但因缺乏专业的运作队伍,仍处于不规范的初级阶段,严格地说,真正的书画市场尚没有全面启动。
书画在陕西是个亮点,因为我们有历史文化的传统血脉。但书画不能孤立地来看,书画和文化产业应该综合起来,形成品牌。
陕西的文化底蕴深厚,陕西文化艺术的群众基础雄厚,陕西文化界大家辈出,陕西文艺界有包容的心态,这是全国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尽管如此,但陕西依然摆脱不了是文化大省而不是文化强省的局面。老一辈的石鲁、赵望云、何海霞等大家,当代文艺界的赵季平、吴天明、张艺谋等,美术界的刘文西、陈忠志、崔振宽、郭全忠等,这些响当当文化品牌依然改变不了陕西不是文化强省的格局。比如拿画来讲,上海一张当代名家的画每平尺八万、甚至十万,而陕西画家的画水平不比他们低,甚至水平要高很多的价钱却很低,这看起来很不正常,但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原因何在呢?我认为,这反应了我们陕西缺的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在这一方面,我们已远远落后于其他一些文化市场的一线地区。我们还停留在农耕文化所崇尚的个体经营,单打独斗,只要卖点钱就满足了。对于文化的态度,不能仅仅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了,文化转向产业后就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增加陕西的经济总值。但是我们陕西尚缺乏这种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说白了就是没有经营头脑,没有规范市场运做机制。虽然说建立了诸多与城市文化有关的硬件设施,但真正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形成。陕西文化界不是缺人才,不是缺作品,而是缺具有现代意识的商业头脑去经营、去营销。当前我们要学习一点儿新的经营思路,学习一点新的管理模式,这才是要破解目前困局的主要方法之一。另外,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已经把文化上升到一种产业的高度,来引导先进管理模式的尽快形成。
比如具体到绘画方面,针对陕西具备实力、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群体,如果能将各种行政、社会资源进行调动,拧成一股绳,共同投入精力、物力,进行很好的包装、宣传,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陕西书画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文化产业,同时也要重视我们本土的艺术家。
作者:樊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