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05年秋的一次旅游,让我与夫君陈葆棣在景德镇停住了脚步。从此,这个千年陶瓷古都--景德镇,成了我们魂牵梦绕之地。
有人说,当你爱上陶瓷,你就会为它着魔。这话不假,我们深有体会。
陶瓷让我们痴迷,不仅仅是它悠久的历史,它精湛的手工工艺,它典雅精美的形态,······最主要的还是,陈葆棣在这里找到了绘画艺术新的载体,他感到陶瓷绘画与在宣纸上的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可以在陶坯上挥洒自如,发挥自己的笔墨之长,将国画的水墨、色彩,演化为青花与颜色釉,使国画的笔墨神韵在陶瓷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经窑火高温烧制后,瓷器能完好的呈现出与国画如出一辙的绘画效果。他的花鸟画在陶瓷上,更加鲜活、生动,令人爱不释手。
古往今来,景德镇以瓷器享誉世界,也为中国在世界赢得china美名。上千年的陶瓷文化底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这里人杰地灵,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不乏其人,浓郁的陶瓷艺术氛围里,到处洋溢着创作灵感。
景德镇以制作艺术瓷闻名,至今仍保留着远古以来的制瓷工艺,有的虽有改变,但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制作艺术陶瓷是一个繁琐而复杂的过程,高岭土从配料、拉坯、造型、绘画、上釉、烧窑等近百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十分严格,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出现瑕疵、冲口、崩裂、脱釉等等毛病而成为废品。因此,只有精湛的手工工艺才能确保器型典雅、胎骨晶莹、釉色润泽、色彩鲜明。这其中的主要环节,需要高超的的制坯技术;精心设计、绘画;适当的窑火等等,才能成全一件可传世的好瓷器。
绘画,是为精美的陶瓷画龙点睛,装饰得更具欣赏价值。必须先掌握好陶瓷的工艺特征及各种材料的特性,才能在陶瓷上创作出自己想要表现的题材。这对外来的画家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清末民初,以大画家程门及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文人画瓷,开辟了画家画瓷的先河。我们的前辈画家朱屺瞻、谢稚柳、林风眠、关良、唐云、陆俨少及恩师王雪涛先生都曾在瓷上画过。但他们受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只是偶尔为之,数量很少,现已成为稀世瑰宝。也正是他们的参与促进了艺术陶瓷的发展与百花齐放。
从历史来看,瓷器的画工大多是遵循程式套路画法的工匠,按画稿描摹。“画家画瓷”则改变了这一状况,他们以娴熟的绘画技艺,将瓷器的精美与当代绘画艺术结合起来。手工绘画,即使画题材相同的作品,也绝对不可能复制出完全相同的作品,所以,每一件陶瓷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初到景德镇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到处充满着陶瓷艺术氛围的小城市给人的朴实、真诚和热情。景德镇人对陈葆棣并不陌生,那是因为画瓷人手里几乎都有陈葆棣的画集。当他们见到了真人,自然他的人气很高,粉丝很多,年青人更是追着要拜师学画。
2007年10月由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学会、市美术家协会等主办,在景德镇美术馆成功举办了“陈葆棣画展暨陶瓷作品展”,当人们看到陈葆棣的国画原作和陶瓷作品,看到他的精湛的笔墨功夫,陈葆棣赢得了景德镇的广大艺术工作者的敬重和好评。赢得了德高望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王锡良、周国帧、熊钢如、熊汉中、李菊生、陆如、何叔水、钟莲生、王寿霖、戴荣华、曾维开、张玉贤等诸多陶瓷界名家的高度赞赏。他们对陈葆棣的学养、人品、国画、陶瓷都给与了高度评价,还把此次画展誉为景德镇最高水准的画展。
国画与陶瓷绘画的不同之处,在于陶瓷复杂的釉料及工艺并非容易掌握,单从绘画方面就应做到,随型赋彩、因材施艺,及工艺装饰的出新、立体观赏效果和陶瓷艺术语言的运用。对画家而言,宣纸成了瓷坯,平面转为立体,水墨换成釉料,无疑是进入了另外一个艺术门类。
陈葆棣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只满足于蜻蜓点水,或是当个票友,当初的只是玩一玩的想法早已荡然无存,他真的是迷上了陶瓷。越是有难度他越感兴趣,越是虚心地请教他人。已是年过花甲的他仍然不耻下问像个刚入门的学生,认真学习、虚心求教、真情投入。他的这种精神也得到了景德镇人的尊敬和钦佩。
陶瓷上的绘画需强调装饰设计,要体现陶瓷本身的质地和器型的美。工艺设计对于陈葆棣来说可谓是轻车熟路,他早年曾从事过二十余年的工艺美术设计工作,以他对装饰设计艺术的理解和把握,他的审美和设计理念完全服从于陶瓷的器形,把绘画题材与器型巧妙地融为一体。在每一件瓷器的非常有限的创作空间,做到构图严谨、奇巧、生动,既要表现所绘主题,还充分体现了陶瓷的晶莹如玉的质感。瓷中有画,画中有瓷,他画在陶瓷上的花鸟虫鱼更显鲜活、灵动。瓷器的360度,每一个角度都呈现出完美的画面,都具有可观赏性。
在瓷坯上做画,首先要掌握好各种料性,画好之后,施面釉、入窑,经过1300°高温烧制。待出窑时,原来的陶坯焕然一新,光鲜亮丽,真令人欢快不已。然而,也有不少画的非常好的作品在高温烧制时却变形、有瑕疵或缺陷成为废品,忍痛砸掉。前功尽弃,非常无奈,非常可惜。此时的心情总是喜忧参半。好的作品得来不易,令人兴奋,有残缺的作品令人懊恼和不甘。就是这个魔力才无法令人止步,诱惑着我们,总想画出、烧出更好的作品来。
文明于世的青花瓷的特点是明快、清馨、雅致、大方,装饰性强。有史以来,在世界陶瓷工艺中占据重要地位。青花瓷的美在于它的纯净清雅,光润柔和。虽然是单一的蓝色,但它却像水墨画一样,色彩变化,意趣无穷。这是青花瓷独特的艺术语言,从青、白两色的变化中映现出艺术的自然美、含蓄美、节律美、内在美。青花与晶莹明净的胎釉互相衬托,它的典雅堂皇为世人所珍爱。
陈葆棣喜欢画青花,他感觉青花最能表现国画的水墨味道,梅兰菊竹等文人画题材在陶瓷上,典雅的装饰性令人感到清馨。他的水墨花鸟在瓷器上演化成了青花,国画的墨分五色体现为青花的色彩变化,而绘画中笔的节奏、墨色的渗化,似乎在他的青花瓷中都能准确的体现出来。
他以简约的笔法拟清代八大山人的花鸟,画青花瓷瓶,得到众人的赞赏。
他画的一对青花《鱼藻》小口球瓶,直径不过15厘米,把瓶口掩映在所绘的水草之中,小鱼儿有掩有露,情趣生动。一位景德镇学院的教授看了说:我们画了这么多年,没想到这样设计,效果这么好。
一对高55厘米的《牡丹》《寿桃》青花斗彩天球瓶是我们的心怡之作。陈葆棣以青花画牡丹,略施淡彩点缀蜜蜂、蝴蝶,烧成后斗彩黄色花蕊,二次入窑烧制而成。这只《牡丹》天球瓶,青花发色莹润,色彩典雅。牡丹端庄繁盛,蜜蜂、蝴蝶更是增添了画面的情趣与活力。那只《寿桃》瓶,上题“一食可得千年寿”,一个个熟透的桃子,粉润柔和、生动自然,令人垂涎。这两只仿效古名窑器型的青花斗彩天球瓶,是以传统的国画写意画法,绘制最传统的题材,却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不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令人觉得文雅隽秀、庄重大气。
青花釉里红艺术瓷是景德镇的优秀传统名瓷。具史料记载,釉里红创烧于600多年前的元末,流行于明初。也许是釉里红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的缘故,至明中期后便逐渐消失了。在雍正、乾隆期间,又推出了青花釉里红。所谓青花釉里红,是将青、红两种釉下彩绘于坯上,再喷上透明面釉,经高温煅烧而成。虽然在先人们的不断努力下,但至今釉里红的烧制成功率还很低。
烧制釉里红,从釉料配制到制作工序都要十分严格。若稍有偏差,就有整窑报废的可能。釉里红除配料、绘画、烧造的技术外,还需要有运气的因素。能否烧出好的釉里红,需要窑神的护佑,每当人决定不了的事就只能靠“神”了。釉里红的神秘就在于“不可控”,诸多不宜把握的复杂的烧成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釉里红会产生不同的窑变。所谓“窑变”是指在高温之下,矿物质釉料发生的颜色变化。釉里红和高温颜色釉的不确定性令人难以琢磨,烧制过程充满了期待和希望,为此,也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这也是令我们更加着迷之处。
记得第一次画釉里红,画好后,放入窑内,我们如同期盼着婴儿降生一样,等待着。第三天去窑里,远远的看见窑工向我们高兴地拍着手大喊:“陈老师,出奇迹了,出宝贝了!窑神显灵,保佑您得了一个宝贝!”当我们看到刚从窑里取出的还带着余温的瓷器,顿时感到眼前一亮。太新奇了,原本画上去的灰色釉料,此时竟然变成另外的摸样儿。画的每一片叶子,红中带绿,色彩斑斓。第一次见到如此漂亮的釉里红,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陈葆棣附在我的耳边悄声说:“看来是我感动了窑神,都说釉里红难得,我怎么第一次就成功了?看来窑神也会偏向着画的好的人啊”。我们俩高兴得将这个青花釉里红瓶拿给行内人看,大家都说:烧出这么好的釉里红真的很难得,自己好好收藏着,可不能给别人啊。
烧釉里红开了一个好头,也是“窑神”先给了我们设下的一个诱饵,随着天气转凉下雨,连着好几窑,再也没有烧出好的釉里红,我们只好打道回府了。
第二年春天,我们又到景德镇画釉里红,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十几只瓶子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看来“窑神”很会捉弄人,他先栓住我们的心,然后再让我们品尝其中的苦涩。几经实践,我们体会到,烧釉里红确实存在着成功的偶然性,它与施釉的薄厚、天气、窑火的温度、在窑火中放置的位置、等等都有很大关系。人为加上机遇巧合,才能成就一件理想的釉里红瓷器。
从国画的欣赏角度,釉里红窑变的色彩要自然、鲜亮,窑变的色彩要与自己所要表达的绘画主题相符,要具有国画的韵味。在这方面陈葆棣不断实践和总结,虚心地和烧窑师傅,喷釉师傅请教、探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烧出了了几件令众人赞赏、追捧的青花釉里红作品。
陈葆棣擅长画鱼,神仙鱼是他的代表作,为在陶瓷上更好的表现,他设计用釉里红画水草,青花料画鱼。釉里红产生的窑变,形成了具有宝石般红、绿色彩的神秘变化,强烈的色彩和装饰效果与国画的反差很大。他的神仙鱼灵动传神,犹如畅游在红色珊瑚、水草之中,令人感到趣味无穷。这一题材的作品吸引了众人的眼光,喜欢的人多,自然照猫画虎的也多了,他画的神仙鱼已成为景德镇众多画瓷人的学习摹本。
青花釉里红《兰竹》瓶也是一件很难得的作品。竹的每一笔几乎都呈现出红边绿叶,如同国画的双钩画法,它的色彩变化那么的自然而巧妙,几笔潇洒的兰草相互衬托。景德镇陶艺大师陆如先生以画兰竹著称,他看了我们的《兰竹》瓶,也惊叹不已,连声说:真是太美了!太难得了!
去年,我们又烧出了几件得意之作。其中一个釉里红《荷花》观音瓶,完全以釉里红绘制,笔法简洁明快,以釉里红画的荷花、小鱼儿经高温窑变,色彩艳丽、鲜活,翠绿色恰到好处的晕撒在釉里红上。真令人爱不释手。这又是一件陈葆棣人为掌控与窑火的自然天成的巧妙之作。
自2005年以来,每年我们都会到景德镇,这里已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2009年我们还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霁润轩。具备了工作和生活的条件,有了家的感觉,更能踏实地搞创作。同时,儿子也迷恋上陶瓷,在景德镇潜心研究画瓷,以他独创的釉下青花分水画法赢得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赞赏。李菊生教授看了,说:“这种画法是对景德镇陶瓷的一大贡献”。
作为外乡人,我们在景德镇已树立了自己的品牌。陶瓷具有千百年不变,永世留存的特性,愿我们的作品也能成为景德镇陶瓷中的一朵奇葩,流芳百世。
我们喜欢景德镇的山水、风情,更热爱千年的陶瓷艺术。制瓷让人上瘾,令人着魔,它的神秘诱惑着我们不断探求、不断创作。虽然年逾花甲却完全沉醉在陶瓷艺术的巨大魅力之中,也使陈葆棣的绘画生涯产生了新的飞跃。正是他这样痴迷于绘画艺术的人,在宣纸上、在陶瓷上,把人们喜爱的花、鸟、虫、鱼以最美好的面目描绘出来,让自己内心对自然对艺术的热爱之情感染每一个人。
在这里您看到的是成功和喜悦,我们以自己光鲜的艺术成果呈现给大家,请您和我们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收获的快乐。
在此画册出版问世之际,我们要特别感谢,当今的陶瓷泰斗级的大师王锡良先生为画册题写书名。对曾指导、帮助过我们的书画界、陶艺界同仁、新老朋友、窑工师傅们表示感谢。
2012年12月于霁润轩
作者:良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