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严格地说,后山水图像不是绘画,而是图像。它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山水画,而是对过去意义上的山水画的否定。传统山水画的画面核心是笔墨,背后是性灵。就是说,以笔墨来抒写文人的价值观。后山水图像既不沿袭传统文人的价值观,又解构了笔墨。近年来,中国已经有人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践。2011年在瑞士卢塞恩美术馆举办过名为《山水》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这个展览中的有些作品就属于“后山水图像”。今天,丁彬又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艺术实践案例。
这是丁彬从事艺术创作以来第一个正式的个人画展。他早年师从贾又福先生,学习古典山水画和新中国的水墨画,与“新文人画”代表画家之一的陈平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同窗。他曾经创作过大量的水墨山水画作品。近年他着迷于水墨的地理图像实验,远离了传统水墨山水画的方法。大胆地采用了垂直俯视的视角。概括地说,他的作品是地图的视角、水墨的表现。
丁彬的作品是由制作方式创作而成。不再是传统的书写笔意。因此丁彬的作品是图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和风景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否定,同时也是对风景画的否定,所以我称之为“后山水图像”。但与那些使用影像手段或综合材料的后山水图像相比,丁彬唯一没有放弃的就是传统水墨画的材料--纸和墨。因而他是使用传统水墨材料的制作山水图像的艺术家,由此构成了他个人的特点。由于作者曾经对电视表达非常熟悉,在其作品中借鉴了全景式的航拍和后期制作的某些方法,为他的作品带来的了新意。
丁彬的这些作品没有社会性和政治性,也不表达文人的情怀和价值观。作者更专注于当代表达。他努力抽空了作品的各种可以解释的意义,近于一种“无”的状态。凸显的是“无意义”的常态。通过纵深和横向展开的空间和画面上多变的肌理,我们可以进行随机的畅想。他和我们都在在地理和画理之间徘徊。
2014年3月25日于方舟苑书房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艺术史教授)
作者:尹吉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