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喜欢动物,总觉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既神秘又亲切,所以我爱与动物接触,经常观察动物,总想让它们走进我的创作中去。我觉得画画应该画自己喜欢的物象,在画的过程中用心地去体悟,在画面里渗透自己的思想、情感、向往与追求。我特别喜欢鸵鸟,觉得鸵鸟有灵活的长脖子,大眼睛和长睫毛,一身乌黑的羽毛,还有粗壮有力的腿,极具表现力。于是我曾多次去实地收集鸵鸟的素材,通过观察,对鸵鸟创作产生了好几种的想法。
鸵鸟一般活动在人烟稀少的平原上,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我想选取鸵鸟的这种习性,来表现一个宁静悠闲的自然界,体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鸵鸟喜欢群体生活,它们的一举一动异常的齐整。于是我把鸵鸟想象为一群高贵大方的芭蕾舞演员。另一方面鸵鸟又是动物中的快跑手,时速可达到70千米/小时,看着鸵鸟轻快地奔跑着,我的脑海里马上又浮现出一幅轻松明快的画面,一群鸵鸟在风中驰骋,它们表现出一种无惧、勇敢的力量。
“画面要给人一种自然的感觉,不要把所有东西硬凑在一起,一张画应该有自己的主题,分量不能太平均,一平均就会没有艺术感染力。” 方老师常常这样告诫学生。于是我在组织构图的时候特别注意鸵鸟在画面上所占的份量,在优先考虑好鸵鸟在画面上的位置布局后,再考虑配景的穿插。鸵鸟有时候给人一种安静神闲的感觉,有时候又特别活泼。于是我构思了一张是静态的鸵鸟(构图一),一张是奔跑的鸵鸟构图(构图二)。这样的构图使画面上的空白显得太多,方老师便提醒到:“构图时注意空白地方不要太多,尽量饱满、充实。满之中要有空灵感,空的地方也不能让人觉得多余。应该满得往外撑,要有张力,给人激动、有节奏的感觉。” 之后我便再构思了一张一群鸵鸟在风中驰骋(构图三)。开始的构图是比较疏落的,方老师便指导着说:“画面紧凑一点会更好。”于是我再把鸵鸟的位置重新排列,使鸵鸟的身体重叠成团块,加强画面的形式感(构图四)。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渗透出一种内在的、自然的形式感与浑厚、奔放的气息。想起方老师常说道:“作品的产生必需先用心去感受大自然,从而产生创作的灵感,在大自然的启发下寻找它们的规律与特征,寻找与自己心灵契合的共通点。这样画面就会流露出一种内在的、自然的形式感。”
这使我明白到单一地为了形式而形式的作品只会显得表面和肤浅。而画中之“气息”则是画家自己的情感再现。画作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古、典雅、浑厚、奔放、清丽、隽秀等,无不是作者情感的折射。大自然中蕴藏着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体味……
出于对画面的形式感与意境的加深了解,在积累了《欲舞》(图一)、《风轻云影》(图二)的经验基础上,我决定选取第四张构图再进行试验。
《欲舞》是我本科四年级时创作的,当时是抱着尝试的心态,画面上画了五只迎面而来的鸵鸟。这张画我稍微把人的视点拉低,使鸵鸟变得更加高大。在画面处理上,我刻意把鸵鸟的身体整合为一个简练的团块,突出表现翘首远望的脖子和头部。而《风轻云影》是研究生一年级上学期的作品,构图基本与《欲舞》相同,只是截取了鸵鸟的上身,使构图更加饱满,有力量,主体对象更加突出。
方老师说:“画很复杂的东西,品种很多的画面上,色彩不能很多,尽量单纯统一,也不要太多冷暖关系。”所以我觉得《欲舞》在色调处理上有不柔和,生硬的弊病。于是《风轻云影》这张画我想以墨色为主,略带一点点的色彩倾向。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个更加宁静安详的大自然。
《踏歌》(图三)是我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所创作的,主题是六只迎风奔跑的鸵鸟。从构思构图,到技法处理,还有画面色彩上都特别注重突出抒发自我情感。
鸵鸟给我的感觉是轻快、活泼的。我向往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所以从着色上来说,借用色彩的象征功能,以金黄色为主调,整个画面与之前的两张创作的强烈效果相反,变得更加柔和。以使画面意境显得更加深远,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在画面上各个元素的处理都比前两张作品成熟。例如配草的前后交搭与疏密都比之前的自然、舒服。鸵鸟最吸引人的地方可以说是它那双大眼睛,长睫毛,水灵的眼球,似乎有感情一样,所以头部的处理我吸取了前两张创作的经验(①、②),特别注意观察,精心刻画,使得更加生动、有灵气(③)。
我和鸵鸟的邂逅,给了我一个明确的暗示,艺术创作应当先由感性的萌动开始,再经过理性的思考安排,然后再感性地呈现出来,又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从认识、理解生活到表现生活、表现自我的一个历程。
艺术作品不能只停留在自然物象的再现,而是应该以“意”带“象”,以“意”忘“象”,而忘“象”并非否定“物象”,而是忘掉它的常态,用“意”去强化它。“意”是画家面对自然,感受自然的一种心理活动;是画家的思想和情感与自然物象的契合。画家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和感受,将自身的思想感情、主观精神融于其中,并通过他独特的绘画语言加以传达和表现。
艺术创作应该是画家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为原料,以生命的涌流为动力产生出来的,即是艺术家的情感外化。我们应该把每一幅绘画作品看作是自己的心声心语,把审美追求归结为对自我人格的欣赏与品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