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门类中独具魅力的一种艺术,完全是以中华文化为土壤而生根生长开花结果的一门国粹,所以说,没有中华文化的滋养,就没有中国书法的繁荣,其中中国文化的学术修养和文化修养虽然不能等同于书法修养,但却是书法家提升创作品位的根基。而面对当前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性追求冲击审美性追求,进而造成书法家整体文化素质下滑,学者型、文人型书家严重缺失的现状,使我更加注重对学者型、文人型书家的关注。近日,应邀参加马子恺先生的济南书法篆刻展突然眼前一亮,竟被他作品中深厚的古气、别致的灵气和浓郁的文气所感染,从心底迸发出一种借此赞颂中国书法的一种激情。
一、经典追求的艺术情结形成高古典雅书风
马子恺自谓“书不读三代以下,字不写三代以下。”其心长期盘桓于古,使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表达都呈现出高古、雄浑、洗练、典雅之气,品读其系列书法作品集,会令人感悟到他对传统的尊重和对经典的走近,感悟到他从这条道上一路走来又渐渐变化的独特书风。特别是欣赏他的济南书法篆刻展,其在48幅《古篆论语名言》、70幅《齐鲁名贤印迹》和鸿篇巨制《泰山颂》、《四季平安》中,用古老的篆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经典的思想精华,用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书法技术层面的“器”提升到了“道”的层面,既体现出书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艺术解读,又彰现出他笔墨运用达了到“物我合一”的高妙境界。从其书法篆刻作品集到这次展览,让人领略到了书者对书法审美理想递进的三个阶段。一是“追习经典”,意欲通过古代经典来接气,通过临习历代经典法书而达到心意相通,笔墨相连。其《古篆论语名言》追习经典之意更令人赞叹。二是遥接前贤,虔心感怀先贤的襟怀和艺术境界,从古代名人名著名文名论名诗中获取创作灵感。其汇篆书篆刻于一炉,将从少昊、大舜、姜尚、管仲到孔孟、墨子、二王直至清末的60位山东古贤的姓名、履历、事迹,汇成《齐鲁名贤印迹》系列,既展现出了高古的书法篆刻功力,又弘扬了齐鲁文化经典。三是借抒发灵感将经典笔法,先贤精神作为自己创新的文化底蕴,然后凭自己的感悟进入书法创作的自由境界。其巨作《四季平安》,便是其集篆刻、篆隶行草多种书体及绘画、陶瓷等多种艺术技法为一体的一种创新,他向人展示的是一种广义的大美之象。马子恺将以上三个环节紧密相连,体现出了他艺术追求上生命和精神的一种经典书法情结,也正是这种守正、创新的追求,使其艺术境界不断升华,进而使作品的艺术品位在“道”的层面上不断的攀升。
二、文化涵养引领精神境界的升华
马子恺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涵养和理论修养的学者,他不仅出版过书法、篆刻、绘画集,还发表过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文章、文采溢扬的文学佳作和格律严谨、才华横溢的诗词。他认为,中国书法不是技术的叠加,而是主体生命参与理解和体验的文化活动。一个书法家只有认真追求书法的文化内涵、人格品位,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学养和美妙诗意来构筑人类艺术的精神生态,方能提升书法品位,弘扬国粹精神,方能通过书法来实现学术和文化艺术上的一种创新。
马子恺用文化涵养来引领书法精神境界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从厚积薄发到意境升华是坚持对古代文史哲经典著作的研修,并力求用同时代的文字样式来书写同时期的经典。《易经》、《论语》是其多年来从解读到书写而主攻的两部经典。为学习理解原义,他逐字逐句逐篇精研相关古籍,以求精通文意。为运用与《易经》、《论语》同时代的文字来书写,他精研甲骨文、陶文、金文及秦汉文字,并以齐系、鲁系文字为主脉来创作和书写这两部经典。《古篆论语》、《周易锦言》是他经多年研究、实践而出版的两部集大成之书法著作,其作品用2500多千年前的通行书体来书写当时的文篇嘉句,集文辞美、古典美、哲理美、书法美为一体,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创新,受到了书法界的重点关注。
二、是其坚持诗书画印的全面修炼。马子恺以自己固有的艺术特质和爱好,加之幼时受家庭收藏之熏陶,先后师从许麟庐、弭菊田、陈左黄、魏启后、武中奇等名家学书学画学诗学篆刻,以特有的学艺经历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全面提高了学术修养和作品品位。其诗词格律严谨,逸兴清发,深具老庄之道而文辞优美。其画作笔墨老辣,又逸气满幅。其篆刻取意高古又见清气和畅,锐意创新又不落时俗,郁勃灵动又深具金石雅趣。其书法则篆隶行草诸体皆能,唯篆书更是取意高古,笔力千均兼潇洒灵动,格调高雅。他善于思考,勤于探索,能纵观中国书法史、篆刻史,广览当代书篆发展大势,以独到的眼光和理论来论述和指导自己的书法创作。他的《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著作和论述,均以观点显明、论述深刻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以上这些特点,均对马子恺书法境界的升华起到了决定作用。
三、灵悟与勤修奠定书法创新基础
马子恺是一位在篆书篆刻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品赏他的篆书作品,既能找到丰富的传统元素,又能体察到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在继承传统方面,他不仅在篆书系统溯源追流、博采众长,还有意识的注入甲骨文、陶文、金文和先秦文字乃至楚简的诡奇奔放与汉隶的雄浑率意。马子恺在学习继承传统中十分注重求变求新,有意识的让自己的作品一别前贤之时流,在字法、笔法、墨法、章法上,他一改篆书结字整饬端庄之程式,其篆书中宫收敛,以图神聚,四面辐射,散而能聚,以斜式求单字之灵动潇洒;中锋用笔,侧锋辅之,以中锋表现篆书线条的圆浑流畅,以侧锋彰显线条的率性自然,用畅达舒展的笔画破解了篆书的拘谨和死板;其章法四面取势,欹而能正,雄放而有韵致。他还善于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文人性情和学者理性,取法上古文字之诡奇,秦篆之端庄,楚风之生动,汉隶之率性,今人之雄浑,在遵守法度之中随势行笔,形成自己骨力遒劲又飘逸灵动,取意高古又别有新貌之书风。马子恺能在篆书创新方面取得成功,既得益于其天生的灵秀聪慧,又得益于其多年的勤学苦练。我相信,正值大好年华的他,只要坚持不懈的继续努力,将会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的书法巅峰。
本文作者:美术评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书画报》特邀记者。
作者:李新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