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著名山水画家邓辉楚是个谦恭爽朗的人,他的画如同他的为人一样,也充满着阳光。他的山水画立足传统,面向生活,真正做到了传统与生活的契合。
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继承与借鉴
我们在离传统越来越远时,特别是中国画坛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流派”、光怪陆离的“主义”时,热爱传统的人们都在“凭吊”着传统。继承中国画的传统不是陈陈相因,是“学古出新”。年前我在省书画研究院看了邓先生赴台的预展,他那些“入古出新”的山水画作品很让人肃然起敬。艺术发展的圭臬是继承与借鉴。
对传统笔墨的认识和运用变化
唐末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在他的《笔记法》中说:“画山水须明物象之原”。“物象”即是“山水之象”。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邓先生深深地认识到“传统笔墨”到今日,是大浪淘沙的结果,成为金科玉律的必然。因此,他的笔墨从古人入手,但又不囿于成法,既取爽朗清劲的北画,又兼及蕴籍宛丽的南画,广涉博猎,融会贯通,自成一格。
《哪是江水哪是云》谓是“旧瓶装新酒”,拟元倪云林笔意以“平远法”为之,波光缈缈,风帆点点,屋舍俨然,笔墨不多,但能从简约处见纷繁。笔墨简约是一种文人的情感诠释。云林子萧涩自赏,而在邓先生笔下,却洋溢着时代与生活气息。《峰高可及图》中,以宋人之斧劈法,兼及折带。为求南画蕴籍,亦披麻法及米家点,以示南方山水画氤氲的意境,如《深山古镇》等。
对经营位置的继承和变化
《林泉高致》提出画家作画要饱游沃看,做到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并在“远势近质”上切入,创造出快人意的、可居可游的意境来。
构图取决于立意,亦取决于画家的思想与情感。《涓涓细流大海源》下部以平远法,上面以高远法,中间以云烟虚之,上下既可单独成为其画幅,又能辨证统一。这些景致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存在抑或不可能存在,而在邓先生的笔下却出现了。我在想:这不仅仅是一种心态,而是一种美学观念。
纵观他的数十帧山水画图片,除《仙山琼阁》、《梦寐仙山》等取峥嵘之势外,其他皆取平正中和,因而也温文尔雅,但各有其体势与韵味,以此不一一而足。
平淡中庸冲和的美学形式追求
常人谓:平平淡淡才是真。画家表现生活时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把这份真情实感传导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其中也还有一个审美取向与思维定势问题。
邓辉楚的山水温文尔雅,设色及用笔用墨简淡,一任自然,即便山石在造势上也不妄生圭角,不妄下一笔,虽绚丽而不工艳匠俗,还透露出温和儒雅的君子之风,如《春水日潺涓》等纯以黑、白、灰互为关系的水墨画,很是耐人寻味。
这种平淡中庸冲和的形式追求也恰恰反映了画家的修养。
以静致远的美学思想
我很喜欢邓先生的淡墨,在他的笔下,没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对比,也没有大起大落笔触的挥洒自如,尽管他对传统笔墨技巧很是娴熟,但没有张扬的成分,是其“以静致远”的美学思想的外延。在他的笔触下,在他的画面中,除几行秋雁,几点风帆,或三两游人,一泓秋水外,几乎全是“静”的物象,这“静”是画家“澄怀味象”的结果。“静”是一种胸襟,“静”是一种气度。
艺术来源于生活
因袭传统的笔墨技法不是一个太艰难的过程,关键是过程过后如何用所掌握的笔墨来表现当代的现实生活。我曾看过他大量山水画稿及一些写生稿,是他“搜尽奇峰”的结果。他曾足涉名山大川,也目睨小隅佳致,既表现各处的人文景观,也图写胸中的逸气,但更多的是表现人们的火热的现实生活。长期的深入生活,使其作品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白云石上生》虽表现的是山水佳致,但对画面中的两位采药人却作了简要而传神的描绘,他们边走边聊,似乎正在探讨着什么,人物虽是补景之笔,却洋溢着生活气息。《哪是江水哪是云》笔墨非常简淡,却显示出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时代特征,与云林子的萧散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山水画家,找到生活中的美好,找到景致中的奇特,是邓辉楚在创作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因为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他的作品才有了艺术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不是笔墨上的重、拙、大,而是一种长期修养的积淀,故其山水构图千变万化而没有一张重复的作品,看得多了,见得多了,想得多了,画得多了,自然就有“胸中丘壑”,自然就有“眼底江山”。而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景致在表现手法上得心应手而变,加上他那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使其作品便有了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艺术
我曾看过邓先生的一幅《满天风花》,有一种人间天上的感受,很有童话故事的意境,这也许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或是精神家园,于是我不禁想起了那句“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的话来。对于画家邓辉楚来说,艺术的理想不就是为了理想的艺术吗?
邓辉楚先生理想的艺术,我在这里概括成三个方面:
一,大、清、厚、蕴的艺术追求
关于这方面,蔡栋先生对邓辉楚先生的山水画特质作了精辟的论述,我在此做概括:“大”即为大气,咫尺千里,气象万千,层峦叠嶂,云兴霞蔚。所谓“清”,意为清新自然,烟林清旷,泉流潺潺,花草芳香。所谓“厚”,即为厚重,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山外山,楼外楼,蔚然成欢。所谓“蕴”者,即指蕴籍,蓊郁幽深,清森华润,既有书卷气息,又有山野气息。
二,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我品评中国画作品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看书法,看题跋,看钤印。看书法是否精到,看题跋是否有文采或有深意,看印章的法度,这些都是构成中国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倘若哪样有所欠缺,则兴趣索然。当然,我们不能要求画家是多方面的专门家,但是画家提高全面修养很有必要。
我不时在邓辉楚的画面上,看到一些新句,诸如“借问南飞雁,可有锦书来”、“山中无烦暑,脚下有清风”、“常闻鸟音脆,总无车马喧”......我们虽不能把邓先生的这些句子作纯粹的“诗”或“对联”来理解,即使有些是巧借旧句发挥,均应作是其深入生活之后的会心之语,但还是很有书卷气息。至若“有谁多情常伴我,窗前流水屋上山”则有宋元人适性逍遥的韵味,很有林下风致。这或可看作是画家的主观感受,或是直抒胸臆,这种有机补充,更增加了他作品的可读性,但他的得意处不在于个人情趣与“小家子”意识的诠释,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
三,创造理想境界需要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真诚
在这里请允许我引用《林泉高致》的一段话:“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居可游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望林泉者,此处佳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邓先生远承郭熙的观点,既取人文景观,又取生活场面,符合了山水画关于“取景”的精粹。“意造”是表达画家的胸臆,它需要画家的匠心,对理想境界的创造,更需要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真诚——邓先生是虔诚的。
邓先生尝概括成四句话:“随意挥洒勿做作,墨丰笔健足精神,雄沉博大浑一体,心造境界须空灵”。廖廖二十几个字,囊括笔墨,构图立意,自我艺术追求理念。“雄沉博大”与“境界空灵”在画境中讲,本是矛盾对立的,但随着画家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对生活的不断深入,正如梁启超认为:“于诗于文于赋,南北各有家数”。长城饮马本是北人的气概,洞庭扬波始是南人的情怀,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以北人取胜,镂云刻月移情是南人长处。文人墨客行万里路,“其界变寝微矣”。梁氏阐述的其实是地理与艺术风格的关系,对于山水画有关的取舍问题,邓先生曾多次与我谈及,见解精辟,其行也笃。如再假以时日,我们来研究邓辉楚先生的山水画,则意义更为深远。
2000年2期 《文坛艺苑》
周易 画家、美术评论家
作者:周易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