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笳咏,原名陈嘉墉,1926年生,山西吉县人。笳咏先生早年从事过连环画、年画、版画创作。十多年前聚博长为一专,攻写意中国画,且以花鸟为主。笳咏先生除画外,工书善诗兼从事美术理论研究,书、画、文并丰。
今岁8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笳咏书画展》,使我有机会看到先生积年来的创作全貌,并再次与先生接触。我喜欢他的画,但并非这次展览而始,前些年常去西安,每次总要拜读他的一些新作,展卷备觉新颖,细读有味。这次展览除画册中所见和以前所看到作品外,当有他近年来所画小品数十幅,这些新作,更使我反复观赏不愿移步。对艺术作品,欣赏各有所爱,我喜爱笳咏先生的画其因有三:
一、寓情于画。如果说艺术家与常人有不同之处,就是比常人多一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充盈感情。并能从所见寻常事物中发现美之所在,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为传媒与欣赏者进行情感交流。笳咏先生的画大多取材“寻常事”而能融注画家的情感并赋以审美价值,故成为不寻常的艺术作品。一座石碾盘,几只小麻雀,一头小牛犊、两朵黄野花,构成一幅山区农家常见之景。画面题诗云:“农夫下田去,村落悄无人。小鸟肚肠饥,偷食碾下米。”画家对农村田园生活的质朴感受和热爱跃然纸上;一束挺拔黄苇,几片红叶、几只小鸟穿栖其间,构成满纸艳阳秋色,题诗云:“自是寻芳去已迟,红叶黄苇亦可怜。”蕴含着画家并不“惜春悲秋”,而是春芳虽去秋色一样可爱的积极向上的情怀。笳咏先生常以取材于生活中的寻常事物,而营造出美的不寻常意境,给人以清新、亲切、愉悦的美感:享受—这固然和他的诗书画融一、相得益彰营构画境有关,更多的是画家寓情于画、有感而发,才能从作品中传递出热爱生活、颂扬美好的心声。
二、贵乎自然。笳咏先生的画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淌,故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用自己的方法,抒写自我情怀”,绝不生套古人之法,即兴挥洒,不拘成法,一气呵成,无雕琢气,不如此不足以传情。他创造了——些近手符号的艺术语言,用之其画和谐自然:几只小鸟,绝非生活中所见,但却灵性可掬。数枝干梅横、斜穿插:乱而有韵,绝非出自哪家哪派,却骨傲气足,一块怪石,信笔纵横,却嶙刚挺拔,一团艳红,色瓣不分,却层次有致,俨然一朵荣贵牡丹……这使我想起佛家有语“本心即佛”的禅宗高境界,绘画经过基本功的苦练,画外功夫的积累,人生的体悟,而达到“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自由境界。与“本心即佛”同理。
三、喻世明理。“诗言志,画为心声”,心声即画家人生体悟在作品中的显现。这种体悟是自然地蕴于作品之中,即所谓的“内涵”,它是通过作品与欣赏者领悟进行沟通,而起到所谓的社会功能。一览无余的作品无内涵可言。笳咏先生的画,在“寻常”中蕴于哲理,看后留给欣赏者品味的余地。他的《家乡红叶》一画中,几笔焦墨枝杈,数片红叶在秋风中摇曳,枝头小鸟鸣唱,画家告诉观赏者不仅是颂秋,在长款中题到:“家乡多此红叶,俗称黄栌,柴皮黑内黄,极易劈易燃,乡人不以为贵,近知香山红叶即此也,可惜家乡黄栌奈何不生于香山,为骚人雅士咏叹哉!”画与款能否给人物以生地而贵亦以生地而贱,物如此,人何尝乎的联想?另一幅《在其位不谋其政》画一老鼠缘罐而上欲偷罐中之物,旁睡一猫。这幅近似漫画的讽喻手法,形象地揭示出尽人共知的一种社会现象。在《雪后黄花》、《陕北黄土》等作品里都寓含着人生的奋搏和知难而进的精神。有社会良知和高明的画家不是“以画论画”而是“用脑子看事物”。至此我想起白石老人的《不倒翁》、《算盘》,似乎还在闪烁着喻世明理的光焰。
笳咏先生的画寓以情示以理,笔墨洒脱自然,归其根蒂乃人品、修养、情操使然。非刻意求之,故喜而妄谈。
作者:冯向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