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五木先生的山水画以其雄奇的气势、恢宏的意境、丰厚的内涵、写实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面貌。2012年6月以“赣鄱神韵”为主题的五木山水画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受到画坛的热切关注与赞誉。
五木先生山水画创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今日成就,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重视学习传统,善于“师法古人”。五木先生注重对中国画传统的潜心继承,对历代山水画大师作品有着深入的研究。这种继承不仅是对传统图式、笔墨的学习,而且是对“以大观小”、“三远”之法等传统山水画美学精义的认真体悟与吸收。
其二,重视“师法造化”,从真山水中获取艺术灵感与创作激情。在潜心继承传统的同时,五木先生更注重山水登临时的亲身体验与感悟,注重源自写生中提炼的表现形式。其笔下山水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表达方式、笔墨语言以及视觉效果,更接近于自然的本态,透射出真山水的精神。
其三,在“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同时,五木先生重视艺术创新,他以传统为依托大胆融汇中西绘画手法,形成以笔墨为骨干、融入多种技法元素的绘画风格。他的创作注重对山水的质感与体积感的表现、注重对于自然光感的捕捉与表达,注重对透视效果的借鉴;特别是其对朝日、晚霞、云层中透出的光线以及光线折射等效果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传统山水画的不足,给人许多惊喜和发现。
五木先生的艺术追求集中体现在“云”题材的创作之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般而言,优秀画家都有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题材,这种偏爱与擅长,首先是出于画家对这一题材深刻内涵的独特感悟,出于画家对绘画题材创新的自觉意识与追求;当然,同时也应有画家对某种题材表现上的擅长,以及由此产生的熟能生巧、技近乎道的内心愉悦。
中国艺术史上对云的表现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题材,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绘画门类中,云具有十分丰富、多样的象征意味与文化内涵。比如,在仙道题材绘画中,云与神灵相伴,是仙家的标志;在宋元以后的文人山水画中,云与峰峦树石相互掩映,成为山水画的重要内容,尤其从“米氏云烟”开始,云为中国画的山水意境表达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但作为山水的一部分,云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并未得到刻意的表现,画云往往是通过留白、晕染、勾线等“以虚写虚”、“以虚代实”之类的审美暗示达到表现目的,一般不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这无疑是一种缺憾。因为在大自然景观之中,云与山与水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而且烟云气象万千,比山川、草木更能传递出自然界变化莫测、内涵丰富的信息。画山水,无疑离不开对于云烟的成功表现。
正是有感于此,五木先生便将其山水画创作的重点,放在为云烟写照上。在五木的山水画创作中,时常可见云海苍茫、波澜壮阔的壮丽景观。人们公认,云是五木山水画中极具特色的题材。他的山水总是云气弥漫,这已成为五木山水画的标志性特征。在五木山水画中,云不是山石的衬托,不是构图的技巧,而是绘画的主体或核心,是山水画的主角。观其笔下之云,逶迤壮观,幽深飘渺,可谓穷造化之神奇。
五木先生深知画云之难,但是这也正是五木喜欢画云的原因之一。苏轼认为云烟属于“无常形而有常理”的事物,极难表现,因为“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五木对此心有戚戚。但恰恰因为难以表现,他才知难而进。如果说,对云烟的表现是一次艺术上的挑战,那么迎接这一挑战并取得成功正体现了五木的性格;艺术上需要继承,但更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要有在前人罕至的领域拓出一片空间的精神。五木先生说:正因为前人对于云烟缺少成功表现,才为后来的画家留下了巨大的创新空间。这种判断充满了辩证思维,体现了他过人的艺术才华与坚定的艺术自信。
五木先生致力于云烟写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变幻莫测的云烟之中,隐含着艺术家自我表达的巨大空间。云影婆娑,是大自然内在律动的表现,而这种自然的律动,正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形成了某种独特的呼应。换句话说,就是在自然云烟与艺术家内在精神世界之间,形成了某种“同形同构”。五木先生有闲章曰“高者乐云”,这既是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补充,更充分体现了五木对于云之文化与审美内涵的深刻把握。因为,云之气象雄奇,非有开阔胸襟者无法领悟其博大;云之变化莫测,非有敏锐之审美心灵无法把握其奇幻;云之意境恢宏,非有高远情志难以体会其精神。艺术家在画云的同时,其内在感悟和主观意念,正可以云的万千变化、丰富形态加以表现和印证。这正如五木先生所说:“我画云其实并不是单纯地为云写形,而是要借助云表达自己心中那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东西”。五木先生曾告诉笔者,当年他作为一个业余文艺青少年,曾从事过散文、诗歌、小说写作,也曾经画过水彩、水粉、油画和以花鸟、人物、山水为描绘对象的水墨画,但最终乃在“知天命”之后从以云为主体的中国画中,找到了表达内在感悟与意境体验的自由天地。其丰富的社会体验、现实思考与许许多多只可意会的人生感悟,通过水墨这种形式,通过云烟这一题材,得到了最直观的表达。因而在那酣畅淋漓的满纸云烟中,他真正找到了艺术表达的愉悦。
五木先生不是把云作为山水空间表现的手段,而是把云作为山水画的主体来进行表现,作为艺术创新的出发点与着力点来加以突破的。因而,他画云烟没有停留在仅仅靠留白、晕染、勾线等传统技法上,而是大胆探索,反复实验,进而总结提炼了一套以“拖水带墨,写云见笔”为主旨的“画云二十四诀”,力求“写出云的体积感、运动感和张力感,把大自然中那种云蒸霞蔚的壮丽景观充分展现在大家面前”。观其近作《观照云天》,几乎是满幅涌动着如浪卷波翻的烟云,折射着梦幻般的色彩,加上在云天翱翔的鹤群,以及如茫茫云海中孤岛一般的近处峰峦,揭示了生态保护实践中一种通过感性直觉直接达到理性把握的心理意念;《灵山涌灵气》则画出了远近烟云不同的特点,远处白云与蓝天交相辉映,平静而舒展,近处云烟则随山峦起伏之势向上漫过,形成奔涌覆盖之势,这一静一动的精彩描绘,真可谓曲尽其形、曲尽其态,同时深刻诠释了动静相宜的自然法则。
为了画云,五木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对于云的路径、走势、色泽和魂魄情态一直在作潜心观察,因而有着十分深刻的感悟与认知。在此基础上,五木先生又认真研究古今中外名家对云的表现手法,特别是近现代傅抱石、李可染诸大家的山水创作和西方印象派绘画,博采众长,其笔下的云因而具有成熟而丰富的表现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五木先生在云烟表现上突破了传统画法的局限,擅于在画面上表现出“天光云影”的艺术效果。传统中国画注重对山水本身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不注重自然光影的表现,五木先生在云烟描绘中对于光影效果的关注,则是对传统水墨云烟技法的拓展。他认为,云烟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气象和色彩表现,自己的使命只是刻画与营造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各种云烟的意境。因而,他在光影表现手法上充分借鉴、吸收了了中西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实践经验,其明暗、虚实以及丰富的光影变化,既是对自然光线下不同云烟色彩与气象的生动写照,又是对自己胸中主观意象的艺术表现。可以说,正是在中西绘画艺术的结合部,在传统审美与当代艺术理念的交汇处,五木找到了成功表现“天光云影”的形式和载体。
总之,五木笔下的云,既是按客观自然写景状物而“写”出来的,又是充分融入自己的情感、意念和理想而“造”出来的。他这样做,也不期与王国维先生“境界”说中所强调的“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美学观点正好是吻合的。一位画家,能够在其所涉足的领域有如此突破,殊为难得。五木以其成功的艺术实践再一次证明:艺术的源泉在于“师法造化”,艺术的成功在于立足于传统基础上的广泛借鉴和大胆创新。
(作者系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写于2014年9月;载于《天光云影:王林森山水画近作选》)
作者:叶青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