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国际化”的潮流如滚滚洪流冲刺着封闭、保守、落后的陈旧观念,使中国快速融入世界,让世界瞩目。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国际交流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发展,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是西方的先进产品大量输入中国,中国的产品也以很大的份额销往世界,真是可喜可贺。
然而,值得反思和警示的是:西方人接受的是中国廉价轻工业产品和快速食品,在接受中国产品时,他们仍然是排斥着中国的文化。而在中国,吸纳西方的不仅是产品,而是文化。可口可乐、麦当劳、奔驰、宝马 、皮尔卡丹,已成为一部分中国人满足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方式,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西装礼服取代了国服中山装,圣诞的狂欢在年轻人中已远远超过了中国传统的中秋、端午、春节。
中国是有着十三亿人口大国,加上海外华侨及部分使用汉字的国家,超过十六亿人。使用汉语的人口远大于使用英语国家的人口,然而英语热已热到每一个角落。有不少地方从一年级开始就办双语学校,有的学校和家长对学英语的重视程度超过汉语;大学升学把英语关卡超过了汉语的极限。尤其是中国的大众媒体,故弄心虚地强调英语词汇,什么AE、CEO、GDP等等,打招呼也习惯用谢谢、再见等和英文,连一些小公司经理人在名片上的职务也加上CEO,深圳企业家协会每周定期召开什么CEO商务论谈。难道这些词汇不可变为中文让更多的老百姓方便接收?实在不可理喻。
设计界,企业界也是高举“国际化”大旗,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不顾,中国元素的东西演变得最好,也是老土的东西。什么叫国际化?这个问题应该加以思虑,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曾说过一句话:什么叫国际化,你在长沙开一家餐厅,无论是欧洲口味还是北京口味或是长沙口味,当地人都喜欢去吃,这就是国际化;否则就谈不上什么国际化。这几年中国顶顶有名的一些大企业一窝蜂的把企业标志改为和应用纯英文字母,如联想、创维、比亚迪、海尔、中兴等。倒是可口可乐和万科很清醒,可口可乐公司为了适合中国普通百姓,找中国设计师设计了“可口可乐”中文标志,万科已将原纯英文标志更换为图形标志。在中国生产红酒类的企业80%以上都采用英文罗马体作为标志。为此我与著名香港设计师李永铨做过深入的交流,我俩一致认为“为什么企业要设计标志,一是无论是中文名,还是英文名,名称太长难于快速辨认。于是以简洁图形代之,应用于商品与品牌的传播,使消费者一目了然,铭记于心;二是中国人不识英文,也不识其他国家文字,西方人不识中文,也不识其他不同国家的文字。因此,大家以一个都可识别的图形作为辨认的符号,这个符号全球人都可辨认,这才是国际化。”英文是西方化,不是国际化,年轻人不识这个道理情有可原,而这些风云于世的大企业家们不识这个道理,实在令人遗憾。当然,我也常遇到这类问题,企业就要求你设计英文字母为标志,这种要求对设计师来讲是一件好事,因为减少了难度,本可需要一周或更长的时间,可能只要几小时或一二天便可解决问题。不过我会凭对品牌诉求的专业理解和做设计师的良心尽量说服客户把字母加以演化图形,增强大众识别度。以中文或英文开发标志图形设计一点没错,但把其文字演绎为图形,演绎为世界人可识别的图形才是国际化。而纯文字,只限于本国应用传播,如果要世界性的交流与传播,无论什么文字不加演绎都并非“国际化”,这是我死也不会改的认知。
我们在学习西方乃至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要加以过滤,从中得到启示,并非照搬或盲目接受。中国人至今还没有侵略和颠覆他国文化和商业的目的;而美国人不同:他们希望世界向他们看齐。我们在欣赏西方产品与文化的同时,有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收外来文化与经济的侵略,我们被俘虏着,而全然不知。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责任保护自己的文化、文字和优秀的传统,把传统文化提升,再创造,再发展,使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得到世界的认可,西方人能把他们的文化国际化,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文化元素国际化。再想想,当你看到他国的设计、建筑、书刊、标志等时,一定感悟到那些设计中渗透着他们的国家文化与传统特色,而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中国化,这样做真会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形象吗?不要一味地把西方文字文化误认为国际化,这是一个极其愚昧的观念误区。
作者:黄炯青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