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回归自然 畅神怡情

  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不仅是指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更是指在作品中呈现的那种超越现实和本体的精神境界,所谓“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山水画的意境,是历代山水画家们追求的最高理想。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艺术创作重在“畅神”、“怡情”,山水画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思想。之后,唐代张彦远提出了“立意”说;五代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郭熙提出了“重意”说,认为创作是“意造”的,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宋、元文人画兴起,倪瓒和钱选提出“逸气”和“士气”说;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义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以及意境的表现问题都有深入的探讨。

  周石峰是一位注重意境的杰出山水画家,在他的作品中,乍一看出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幻境。他的山水画,很难用程式化的概念去分析,去阐述。无论从构图,还是线条、墨色,都似乎处于太虚幻境,让观者犹如进入催眠状态,神游其间。一如亲临一个神秘古老的山峦间,回应着彼时自然界的呼吸与声响,感受着与大地相融一体的无我状态,给生活在都市喧嚣人们的心灵,注入一股不染凡尘的自然与纯净。《高山仰止》这幅山水画,顶天立地的奇峰怪石布满整个画面,看不到画家的用笔、用力,到处都是轻轻的笔痕,配合着淡淡的墨色,水墨湮没于荒烟,烟雾缭绕。在这幽冷画面的最上面,一抹淡淡的暖色,宛如天降仙音,清彻和谐,空气也被感化,幻化为滴滴清泉……这山间暮霭时分的晚霞,带着生命的暖意,展现了大自然孕育出的世间万物和丰富情感……

  王维曾说:“深悟幻境,独与道游。”幻境和意境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我想,幻境应该是意境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似乎更具个人性、神秘性和独特性。自古以来,凡是有成就的画家都有极高的悟性,在绘画传承上,在技法磨练中,各有妙得。周石峰敏感于对大自然的体悟,在山水画技法上,也有其鲜明的特点。他有意弱化线条的作用,用淡墨勾勒山石树木的轮廓,利用笔上的水分,使有着微弱变化的淡墨和宿墨,在笔与笔之间渗透、交融。他擅长用水,对水分的控制能力很强。黄宾虹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周石峰深谙此理,他大都用淡墨,水份充足,水墨淋漓。但是,淡墨不代表笔力弱,周石峰用笔缓慢,力求线条沉稳,生涩中见湿润,迷茫里显遒劲。

  周石峰的山水画还有另一个显着特点,那就是艺术语言“以多当少”。少即是多,多即是少,这和“色即是空”的道理是一样的。一般来说,要表现空灵、禅意的画面,往往用极少的笔墨去诠释,用笔用墨多了,反而容易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很多时候人们遵循的原则是“以一当十”,而周石峰对“空”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思维,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以十当一”,似乎悟到了什么是“真空妙有”的道理。在他的很多清冷幽静的山水里,繁复点染的小笔触,密密麻麻,带着旋转的动态,一笔覆盖着一笔,形成一种贯穿画面的气流,荡气回肠。很多树木的枝枝丫丫,树叶的点点片片,都刻画得极为详细。但是这些笔触统一在一种湿润的调子里,顺应着画面山石的气势、走向,使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在他的山水画里,无论怎样的层林尽染,无论怎样的丛山叠嶂,都让人感受到“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那种空灵虚幻的忘我境界的原因。《轻烟天堂峰》这幅2米多高的山水画,从近景石头上密集的点苔,到中景层层的树林,姿态各异、互映交错的枝叶、松针,再到远景重重的远山,无一不是细笔刻画,反复积墨。还有扑面而来的细碎的墨点,“多”到了“无”的境界。

  有人说,山水画大多是墨戏。“戏”,是文人雅士在画中追求的一种趣味,当一个艺术家真正寄情山水、玩味笔墨时,也许才真正归于山林了吧!周石峰正是在这种“回归”中体味着山水的真谛。

作者:邵大箴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