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于邵仄炯来说,较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艺术人文笔记书系列第一辑《山水》的出版。这本书籍将书画、文字与传统笔记本形式完美结合,并加以全新的艺术设计,以邵仄炯的山水画为主线,以“林泉清集”、“烟岚嘉木”、“天光云景”三个篇章展开。在邵仄炯的日常创作中,众多山水绘画并不是来自于日常生活,而是源自其内心。
“二敏堂”中有乾坤
邵仄炯的画室位于申城西南的一个普通住宅内。虽然小区本身略显陈旧,但是走进画室的一刻,立刻会被主人精心的布置所打动:简洁的装饰并不奢华,然而精心陈设充分展现了主人的品位;条案上既有灵璧石山子,亦有英国顶级品牌B&W(Bowers & Wilkins)音响;原本应该被刻成匾额的斋名——“二敏堂”,却被邵仄炯做成了印花,放在了一个从日本淘来的相框中。
第一眼看到邵仄炯,肯定会被其身上的古典气息所吸引,加上斯文的谈吐,文质彬彬的外形,因而当欣赏他的画作时,往往会认为源于其对于古人的追寻。然而,当与他交往长了之后,便会发现邵仄炯古典气息的背后,则是对于当代生活的反思,正如在淡静雅秀的画面之下,是邵仄炯对于古人绘画的重新解构。邵仄炯的山水画景致是生活中找不到的,他的线条是传统的,但在组合搭配上有些自己的新意。
邵仄炯将自己的画室称为“二敏堂”,主要是为了表达对于赵孟頫(赵文敏)和董其昌(董文敏)的敬意。在邵仄炯看来,“二敏”的每一次“复古”,实际上是蕴藏着新的变革。因而在邵仄炯的创作中,复古与创新,看似矛盾的两个绘画命题,却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邵仄炯追古但不泥古,他始终记得程十发先生所说的“我们要化进来,而不是化出去。”
纸上山水有气息
在“二敏堂”的墙上,正挂着两幅正在创作的作品。据邵仄炯介绍,这两幅作品属于“天光云景”系列的作品,“这个系列作品是我从2009年开始创作的,与之前的烟岚嘉木和林泉清集两个系列相比,这个系列主要是对米家云山的当代演绎与发挥,技法上积墨积色、勾勒、渲染并重,如2009年绘制的《云隐》,2014创作的《青峰插云》。”
与一般的画家在不用时期绘制不同风格的画作相比,邵仄炯的三个系列作品在时间轴上却是有交集的,然而细细品味这些画作,却能够看出他在不同时期的思考。像烟岚嘉木系列作品中,创作于2004年的《云水无尘》以设色为主,在绘画风格上追摹唐宋高古额气息,造型上强调古朴的形式与符号,并通过对色彩的选配运用来显现出亦古亦今的时代气息。在这路风格的创作中近几年也在不断修正与变化:线条由细致的勾勒转化强调书写性,追求笔墨及润色的浑厚,图式上也日趋有了新变。2014年则绘制了一幅《深林积翠》。
林泉清集系列作品则是通过墨笔的方式来表达,由于剔除了设色,使得整个画面在表达上更加纯粹,无论是2008年的《长林重岩》,2010年的《银山塔林》,还是2012年的《四季山水》,都显示出对笔墨语言的锤炼与体悟。
已故海派著名画家张桂铭先生曾经表示,希望邵仄炯能够多画,因为画家最终还是要用画来说话,画下去才会有新的想法出来。年轻人只有在不断修整、完善中来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2013年,在张桂铭担任策展人的“历久弥新——新民晚报艺术沙龙(春季)七人展”上,邵仄炯的《海上》受到了众人的好评。
不让绘画成“职业”
虽然现在的状态足以让邵仄炯成为一位职业画家,但他现在的“正职”是《书与画》杂志的副主编。“我时常觉得业余画画会有一种较好的心态,这种心态的益处在能于帮助你屏蔽掉一些伤害艺术的功利目的,这样艺术可能更纯粹,也更会接近艺术的本源。我的山水画很大的一部分是在研习、激活并转换经典。而在平时的工作中通过对于传统书画的普及和梳理工作,加上能向出版社的有关专家进行请教,我觉得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创作。”
邵仄炯常说自己的绘画偏“南宗”一脉。在他看来,中国画是一个综合性的事物,修养有时候比图绘更为重要,在董其昌对于“南北宗”的分类中,许多“南宗”画家的职业并不是画画的,但是他们的成就却超过了许多当时的职业画家。正如此次在南京博物院举行的庞莱臣书画收藏展中,绝大多数的画作都是来自于“南宗”画家。心态“业余”、技艺专业、修养全面,或许是“南宗”绘画的要旨所在。
在邵仄炯的“二敏堂”中,挂着一幅老木板水印的伊秉绶书法对联——“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结笔墨之因缘,受云烟之洗涤,中国山水绘画精神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以及“山水大道”。邵仄炯谦虚地表示,自己或许不是绘画的天才,只能靠自己不断学习,从渐悟到顿悟。如果能够画得更自由更洒脱,依然让山水画展现出其独特的气场和感染力,这或许是一个终极目标。因而我也不断地探索绘画的表达方式,希望将心中的山水展现在画纸上,让更多的人理解、热爱,最终共同参与进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