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访】马子恺:古篆能够作为文化的符号 艺术家应该有使命感

幼受庭训,读经研艺

  我的简历上“幼受庭训,读经研艺”这八个字就概括了我的艺术启蒙之路。我家祖上有一定的传统也有一些积蓄,祖父喜欢收藏,他藏书很多,父亲也好文墨喜诗书,但是名不出乡里。可从这种家庭氛围中从小我就耳濡目染得到了熏陶。

马子恺

“转益多师是汝师”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严谨治学的态度

  家里人一看你有这个方面喜好,就介绍老师。比如山水画家弭菊田老先生,他指点教我山水,指导我要书画同源齐修。画画要题字,题好字了还要盖章,我就自己买石头刻,刻好了拿给老师看,弭老说你在篆刻方面很有天赋,我给你介绍一个好的老师,于是我就认识了恩师陈左黄先生,陈老光照齐鲁印坛五十年,这不是过誉,齐鲁艺林当代许多有成就的都受过他的教诲与影响。所以说我从他身上我学到了特别多的做人、从艺的知识。想想我学习的经历,能正式踏上艺术的道路,能有现在这样超脱的艺术性格,全是得益于陈老的悉心栽培。

  当然其他前辈老先生对我也都有很好的一些教诲,蒋维崧先生对我影响也很大,因为蒋先生言传身教的几件小事让我感受到,一个人做研究做学问,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有一次他为吕叔湘先生题书名《吕叔湘文集》,写了不下千条,挂的满屋都是小纸条,写完之后又一个个的选。这个对我震动很大。原来以为书法就是随手一写,通过这些事情才知道创作的时候,有的时候需要醉来信手三两行的状态。有时候则需要反复地推敲。所以说当我现在接受一些重要的题字任务的时候,都是反复地推敲琢磨,我的助手有时候不理解,我自己还觉得意犹未尽,还得反复地写,就是为了精益求精,一定要用一种学术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艺术创作,才能真正取得进步。也是从蒋老等老先生他们身上学到的。

  我是十几岁拜许麟庐先生为师,从少年入门,一直到许老去世,受许老的恩惠、恩泽很多。记得2000年3月在北京,那个时候许家九哥刚修好顺义的竹萧斋,许老刚搬过去。我同他大儿子在过去的路上,他跟他大儿子打电话说拿个火锅,我想拿火锅干嘛呢,老爷子说了,子恺来了咱们今天涮羊肉。但是你们不知道许老是不吃羊肉的,却专为了我做涮羊肉宴,你说我多感动啊。再一个是许老经常鼓励我,对我寄予了厚望,说你必定成大名家,必定有成就。我们想我们不能辜负恩师的厚望,我那时努力的甚至于连觉都不敢多睡了,他这是鼓励式教育方法啊。

  雅昌艺术网:现在大家都在讲传统,您跟我们聊聊传统,聊聊书法的传统。

  马子恺:传统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我们生活当中很多都可以归于一种文化现象。书法是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什么说他重要呢?人类的思想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又是通过文字来记录的,古人那个时候你只要写字,你就要用毛笔,会写字的基本上人人都是书法家,无非是有一个水平高低问题。书法是承载传统文化的一条道路,不是唯一的路,但是一条重要的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大山,书法就是一条能通幽的曲径。

马子恺“古篆艺术”作品

  雅昌艺术网:您平常作品当中熟练运用的古文字元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积累,有什么风格特点?

  马子恺:从我一开始学习篆刻,篆刻需要先讲篆,就先得识篆。如何认识积累——就是平常学习碰到这个字不认识就要去查,就这样一步一步越来越深入,到最后开始把甲骨、金文、钟鼎,所谓大篆、小篆等再融会贯通到一起,用书法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我就名之为“古篆艺术”。从字面意思上讲是指古老的、古代的篆书,现在只有这个古文字的形式才能唤醒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记忆。2008年奥运会会徽评选,也是在很多稿中最后选出一个篆刻印的形式,上面加了一个古篆书,北京的“京”字。上海世博会也是把一个世界的“世”字篆书做为标志。这是说明,古篆书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标志性的符号,用艺术的形式体现出来,是把古篆的一种提升。

  雅昌艺术网:这些字是你自由创作的,还是你就是忠实临摹的?

  马子恺:其实都不是。作为书法家创作作品所用的文字必须有渊源出处,有些临古作品也是再创作再加工。许麟庐许老说我融甲骨、秦汉文字为一炉,创出个人风格又不失篆书法度,这里我要强调这个“法度”。我们现在用的这个字,古代的篆书当中可能没有,但是不要紧,古人把钥匙留下来了,就是造字原理“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没有这个字不要紧,你可以用六书法则去做通假字。艺术创作方面,可以在不失去真正的字体源头,遵守法度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加工再创作。当然有些人写的杜撰之字,实在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是不可取的。

  古往今来金石大家都有自己根据古法创作的。清代金石学大兴之前写错字的人很多,错误地解释也很多,我们对他的解释、争论,也是自古有之。现在科学技术往前推进了一步,49年以后出土了很多一手资料来让很多的错误得到了纠正,我们手头掌握的古文字已经很丰富了,所以说在这个基础上,书法创作有太多的素材来供你创作,就是看你自己用心做不做这个事了。

马子恺古篆作品“仁者爱人”

  雅昌艺术网:我看马老师的作品,古篆书写的方式有点儿像篆书当中的行书,或是篆书当中草书,感觉个性鲜明。

  马子恺:写字就是要让欣赏者感觉到作品有生命力,能感染人。过去人们认为篆书应该是粗细一致,左右大小匀称,结体对称的。但是古人不是这样的,他们书写的都有浓郁的趣味,透过字体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太多了,就不说散氏盘,不说古代的这些三千年往上的经典了,就说秦代的李斯他们写的这种小篆,仔细观察都会发现有许多趣味。在明代有一个赵宦光,他写草篆,都是把篆书用草意,用行书之意写出来。我也经历了这几个阶段,过去写的特别工整,后来慢慢的开始有变化,一步一步的,到了前年我开始打破了一字之内笔画粗细一致的写法,让它在一个字当中就有了强烈的对比,有的线细得不得了,但是旁边这一笔那么粗。这就是为了强调书法的韵律感、节奏感,在一个字当中就体现了对比,这样作品就生动了。人们欣赏起来,艺术效果更强了。古人虽然有许多是以实用为主,但依然天趣横生。我们现在是以古文字的艺术再创作为主,但万变不离其宗,看古代的篆书,就像欣赏天上的星辰,感觉是星光烂漫非常美丽,看古人的经典之作要有如此联想。

马子恺篆刻作品“政通人和”

  雅昌艺术网:篆刻艺术在普通人眼里是比绘画、书法还要再高一些的艺术形式,您能聊聊篆刻艺术的特点吗?

  马子恺:篆刻艺术诚如你所说,的确是集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一个综合的艺术门类,里边囊括了绘画、书法、雕刻、诗词文化等。美国有一个评论家,他说艺术像一个宝塔,篆刻艺术就是塔尖上的那颗明珠。中国的印章史三千多年,但能称之为篆刻,艺术的萌发期却是在明代的中晚期,发展到清代至今,非常繁荣景象,现在真正的高峰可能还没到。我相信只要是爱好一门艺术,留心去看,去观察肯定能找出入门的门径,无论从创作、或欣赏都可以。

马子恺作品“四季平安”

  雅昌艺术网:彩墨古篆艺术是什么时候开始尝试创作的?

  马子恺:十几年前就做过尝试,但是真正的能称之为作品或言创作的,是四年前,当时也是看了很多当代艺术的展览。也觉得传统的古文字,能不能披上时代的外衣来创新,焕发它的生机。于是我借鉴了西方的一些现代观念艺术,就是用色彩构成等元素来大胆探索建立一种新形式。色彩是人类的共同的视觉体验。东西方都一样。用色彩来表达感情,也是因为线条不够了,整体还要完善,还要有想说的东西,那么就通过色彩表达;大家都知道色彩的运用,比如红色象征着热情、奔放。从而表达这种当时的情景心情等感受。再把作品内容、灵活用笔结合到一起,等于是点线面、色彩构成的一个综合艺术新形式。我们称之为“彩墨古篆艺术”或直接称之为“古篆艺术”。去年在卢浮宫展览的时候,我把书法两个字抽离出去了。“马子恺古篆书法艺术展”改为“古篆艺术展”。因为作品不单是在一个二维平面的宣纸上,而是放在了很多的材质载体上。这有利于古篆艺术突破东西方文化固有的思维壁垒,更容易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雅昌艺术网:在卢浮宫的展览,法国艺术家能理解吗?是怎么评论的?

  马子恺:通过在展览现场和法国艺术家的交流,我发现他们可能以前看到的都不是真正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书画艺术,他们眼中的中国艺术最高的标准还是明代的、清代的。他们同我交流的很多。相信艺术无国界,艺术之间是能相通的。他们通过我们的作品就知道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只有中国古文字流传使用到现在,而且变成了这种书法艺术的组成元素。这个是让他们很佩服的,最近我买了很多有关介绍世界各种古文字的书,西方把楔形文字等说得比较高,把东方的可能有点儿贬低的意思,我觉得应该通过这种形式重新让他们认识东方古文字。

马子恺作品“泰和宝玺”

  雅昌艺术网:去年济南文博会您创作的“泰和宝玺-文博印”,能跟我们讲一下您的创作经历吗?

  马子恺:泰和宝玺是源于我十五年前的一个艺术梦,是我一直想做的事。一直到去年山东第五届文博会在济南召开,山东省政府宣传部负责人找到我,我就把我多年的想法说出来了,想用泰山的墨玉按照泰山海拔高低的比例来创作一尊中华第一印。不只是体积重量,更主要是它的象征意义;以中华祖山泰山为主题,加上最古老的文字,篆刻文化,孔子文化等,大家听说都十分支持。因此借着文博会,让这个重要的伟大的作品诞生了,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是经历许多辛苦许多改动。印的顶部本来我要雕刻很多,后来看到原石,我把这个想法否定了,天然的玉皮要留着,这是大自然经过26亿多年自然形成的,这是最美的自然。下边篆刻我写的古篆书《泰山颂》这是人文,这就叫“天人合一”。这尊印的高度是泰山的海拔高度,周长是孔子的诞辰纪年,下边又是中国古文字,我们也想借这个机会把泰和宝玺的创意理念得到更好的推广发扬。我们也做过一些衍生品,也以捐助此印做了很多善事,一个事一个点带动了一个大的面,我们的艺术思想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的艺术思想得到了放大,就是通过这样的创意和衍生品,让大家分享到真正的艺术精品。

  雅昌艺术网:我看您参与开发了很多衍生品,是背后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吗?

  马子恺:艺术融入生活,博伊斯与安迪·沃霍尔讲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我们创作了这么多的艺术作品,怎么让它融入生活呢,生活当中我接触的也是各行各业的有成就的人士,我把版权无偿提供给他们,他们做到自己的产品上,能让人感觉这是有中国艺术特色的文化产品就是我们的初衷。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从这上边要发什么财,有这个时间搞创作不就得了嘛,艺术家参与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其实是一种兴趣,一种社会实践中的艺术结合,也是对社会文化的一种带动。

  雅昌艺术网:您怎么看当今中国书法界的?

  马子恺:孔子说“逝者如斯夫”,就是过去的不再回来了,流行是一种状态,不是永恒的。许多作者有创新的意识但是浮躁太多了,作品就给人的感觉厚重不足,经不起推敲,书法家不能单纯的从字形的变形夸张想问题,许多以民俗恶趣味的丑化是没有用的。还有一种临帖写的一模一样也不行,这是匠人,是铅字印刷,没有艺术的生命力。在清朝的时候有个人写二王写得很像,大家都说是王羲之在世,他就找人刻了个印“活死人书”,他讥讽自己没有创新的能力,写的就是死人之书。我有同感,你看墙上挂着张仃先生去世前给我写了四个字叫“推陈出新”,我的老师许麟庐也告诉我八个字“寻门而入,破门而出。”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都是讲的一个道理。但是这个创新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有他的脉络,才能让更多的人循着这个脉络学到真正的知识。有的时候夸张变形不是不可以,但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为表达你的思想服务。

  十五年前兴起了一种民间书法,我记得读过一篇文章“从娟娟发屋到与古为徒”,这个娟娟发屋就是有位书法家看到一个路边发廊,上边用油漆写的“娟娟发屋”四个字,认为有些趣味,这就是民间书法,另外讲的“与古为徒”是吴昌硕写的匾额,一个大师写的,一个老百姓拿油漆刷的,在某些程度上书写是一样的,都是匾额,但是在本质上却是一雅一俗,一个是生活实用,一个是高雅艺术。有些人喜欢逐粪逐臭,就是拿着这个所谓民间东西去做,很多这样的故事,有人天天练,没有获奖,他让他的儿子或者是修自行车的写了一个,他就比着那个写,哎入选了还获奖了,搞的自己哭笑不得,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呢?现在人掌握一定的书写功力没问题,通过技法的强化训练,技术都会得到了,再读过几本书,理论上可能也能给你扯一通,但是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当中,拜金主义泛滥的时候,一切向钱看的时候,有几个人能洁身自保,追求完美啊?百花从中过,片叶不沾身,品行高你就永远低俗不了。

  雅昌艺术网:您认为当今的艺术家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马子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承担着很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都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责任,张横渠这四句就是一个中国文人所应有的担当、使命,我们经常讲这个,但能做到的可能不多,即使你做不到,我心向往之也是好的,就怕真正就是磨光混世糊里糊涂这一生,不仅误了人也误了己。我们要有点志向,走得慢点儿不要紧,就怕走偏了路,社会责任就是你本身人性的光辉,就是光明美善的体现,留心处处皆学问,处处都有责任,这个小树倒了,你把它扶起来,那个人倒了你敢不敢扶,这都是点点滴滴,就是有担当精神。

  随着自己研究不断地深入,突然间感觉自己要有了这个责任感,就是我应该把我所学的要分享给大家,不藏于己,人人要都有一个中国梦的话,我们的梦可能就是艺术的梦,或者是让中华文化能得到真正的传承,能得到更多国际上的认可。很多人写世界美术史、中国要不然是一笔带过,要不然是没有,中国人自己编,编一本《世界美术史》,还要另外再编一本《中国美术史》,多么没有自信啊,中国美术史是世界美术史最重要的一部分。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一个是国力的问题,再一个就是我们意识的问题,传统意识觉得酒香不怕巷子深,不行。要积极地对外交流。你看一百多年来他们所谓的西学东渐,就是你主动地要去向他学习,去翻译,估计翻译了一万多种西方著作都有了。但是西洋人翻译我们有多少本呢?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乘着中国复兴的东风做一些东方文化的输出。而且必须要有人去做,更不能因为哪一个先觉先行者做了这个事我们去嘲讽,吃不到葡萄说酸的,我们应该敬佩文化开拓者的这种勇气,我们要感恩他带着大家能走出一片世界天地。经济效益说要有团队意识,文化也是讲这样意识的,大家要精诚合作把中华文化最好的、最美的,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共同推广出去。

  艺术家现在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宣传,没想过这是为什么?不应该是为了赚钱,应该为传播出自己的艺术思想,争取一份社会责任。大家看着你的水平高了,名声大了,都来请教你,来收藏你的作品,但是到最后你都得要面对创作这个根本问题。艺术家要想想钱是什么呢?生也不带来,死也不带去,它就是一个符号,就是一个工具,艺术是什么呢?永留天地间!艺术家有两条生命,一个是自然生理的,这个生不过百年,还有一个是光照千秋的,传之千秋万代的,就是他的艺术生命,精神生命。

作者:贾可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