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中国馆“麦浪”造型获好评

2015-05-11 09:37

  摘要: 米兰世博园内的中国馆。(资料图片) 5月1日,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为主题,以4590平方米的第二大外国自建馆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外观如同希望田野上的“麦浪”,设计靓丽清新,大气稳重,受到国内外的好评。记者昨日对深圳知…

  5月1日,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为主题,以4590平方米的第二大外国自建馆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外观如同希望田野上的“麦浪”,设计靓丽清新,大气稳重,受到国内外的好评。记者昨日对深圳知名建筑师王晓东、建筑室内设计师薛守山进行采访,他们纷纷表示,“麦浪”造型将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建筑进行了较好结合。

  “中国元素”亮相海外

  此次是中国首次以自建馆形式赴海外建馆参展,外形如同金色麦浪的中国馆,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先进的科技手段,诠释了对农业、粮食、饮食、自然的看法。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王晓东认为,“麦浪”造型在满足博览会显示功能的前提下,采用了“麦浪”的造型设计,它一方面以起伏的形态表达了“麦浪”,也诠释了中国传统的坡顶建筑形象特色;另一方面,竹签材质遮阳片的运用,展示了设计师力求环境友好的努力和建设宗旨。深圳山艺空间设计创始人、知名建筑室内设计师薛守山认为,“麦浪”设计浮顶渲染出米兰世博会的精髓,在建筑北面与南面,波状木结构分别融合了城市地平线与自然景观,参考了中国传统木结构设计与传统中国的陶土屋面建筑,穿插着竹木瓦式结构的面板。除了中国馆浮顶的“麦浪”造型,薛守山认为,中国馆的吉祥物也蕴含了浓浓的中国元素,“中国馆吉祥物‘和和’、‘梦梦’,借鉴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大阿福’的典型形象,身躯源自‘和’字中的‘口’字,手拿体现‘禾’字的稻谷,形象具有积极、友善、乐观的精神,吉祥物寓意不仅紧扣世博会主题,也与中国馆主题相吻合。”

  现代建筑中融入中国哲学

  此次中国馆展陈设计由“序、天、人、地、和”五个主题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谈及这种将中国哲学与现代建筑结合的做法,王晓东表示,哲学、文化意念和建筑设计的结合方式,可以说是无止境的,而每个建筑上应用的选择和多少,取决于设计者的见识、受众的价值观标准和民俗习惯。如本次中国馆,“地”主题展区,通过农民劳作丰收的壮观场景展示华夏大地山川河流地貌的多样性;“人”主题展区,围绕农业文明、民以食为天、面向未来的智慧三大板块进行展示。

  除了通过“序、天、人、地、和”将中国哲学融入现代建筑,薛守山认为,“哲学整体思维”和“阴阳五行”也能与现代建筑碰撞出火花,“现代建筑与中国古代整体哲学思维的结合点,可以参照中国古代建筑:他们以平面展开的形式,表现为院落空间组合的特征,也可以表现为多个单体建筑的聚集,形成‘群’的空间关系,其中,所有的‘群’处理,都必须符合‘和’的精神,因为整体性是群建筑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 薛守山说,中国古建筑的单体形式较为接近,但在群体组织上却反映出和谐统一,既注重个体与群体,也注重群体与群体以及整个环境的和谐关系,形成以群为主的整体。

  此外,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也常在现代建筑中有所体现,“阴阳两分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统筹作用,将世界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两种属性,如:天地、乾坤、日月、男女、正负、南北、奇偶等。”薛守山举例,长沙市简牍博物馆整个博物馆以黑白两种颜色为主,很自然地让人想到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图——其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独特地表现出“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的建筑意向和宇宙的幽深奥妙。

  中国馆屋面采用绿色建材

  中国馆屋面从下而上有三层,简称“三明治”:主结构由胶合木(钢木)组成,主结构上盖着PVC防水层,并由遮阳竹板支撑,最上层是由竹条拼接的遮阳表皮,这种环保材料的应用也受到大家的认可。王晓东认为,竹子生长较快,处理后物理性能用于建筑很不错;钢和玻璃的再利用性能也较好,将它们结合起来做建筑,比较合适像世博会场馆这样建造周期短、使用周期也有限的临时建筑的建设。

  薛守山认为,竹编材料覆盖屋顶,是为了对应米兰的日照轨迹,选择不同透光率的竹编面材,可将自然采光引入室内,既满足照明需求,又降低能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环保,向往绿色的呼声不断高涨。绿色建材产品科技含量高,无毒、无味、无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新型健康材料,因此,绿色建材将取代传统的建材中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产品。”

  深圳地王大厦占有一席

  中国建筑十大地标中,深圳地王大厦占有一席,其大楼建筑体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世纪西方的教堂和中国古代文化中通、透、瘦的神髓,它的宽与高之比例为1:9,创造了世界超高层建筑最“扁”最“瘦”的纪录。薛守山认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尽管中国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但很大程度上还是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研究的角度也更加多维,使我们不断地加深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发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精湛的技艺和古人的无穷智慧,因此,在现在的我国经典建筑中,有不少非常著名的建筑都注意吸收了古代建筑的精华。

  薛守山说,地王大厦大楼建筑体形是来源于中世纪西方的教堂和中国古代文化中通、透、瘦的神髓,在建筑设计上有了突破和创新。“古人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人超越自己的传统建筑和建筑传统,意味着发展自己”,薛守山告诉记者,“传统本身并非一成不变,传统是活的东西。在历史进程中,传统和新的或外来的事物相遇而产生碰撞,碰撞中吸纳新的成分加入引进传统的重组、更新和变异。这就是为什么地王大厦能创造出世界超高层建筑最‘扁’最‘廋’的纪录。”

来源:艺术国际业界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