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5-23 22:21
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大都美术馆共同主办,批评家朱青生策划的“忘形——陈淑霞作品展”于2015年5月23日下午4点,在北京大都美术馆开幕。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大都美术馆副馆长张祖英、北京画院副院长袁武、杜大恺、戴士和、陈卫和、滕菲、孟禄丁、殷双喜、捷克艺术家伊瑞等到场参加了画展的开幕式。
本次展览大都博物馆一楼的四个展厅集中展示陈淑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创作的作品近100余幅。从“原色”“虚实两境”“山水间”到“忘形——超然物外”这四个段落。这也是继今年4月份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此在——陈淑霞作品展”之后,陈淑霞再次的全面呈现。就展览的主题陈淑霞表示“我的作品一直在‘有形’和‘无形’之间游离,但其实就算是抽象也还是有形的,‘有形’和‘无形’一直纠结着我,这次一的作品可能和‘形’离得更远了一点,所以这次展览就以‘忘形’为主题”。
展览现场
“最近,陈淑霞继续达到了一个忘形的新境界。以前在画中留出的空白已经成为绘画的主题,反复描画的却是画面的边缘,是作为空白的陪衬的纸边的折痕和残破,犹如生命中的焦虑与纠结。而中间的空白,似乎所有画的凝结的意识都在其上,反反复复,层层叠叠,有时候里面又出现了山、水、树、人、莲蓬、花朵,而这已不再是山水,而是人情,是生活中的皱褶与斑点。面对这些画,有时候有不忍相看的感觉,因为画面上似乎是把心扉敞开,把隐私公布,把一种贴心贴肉的情爱公开为画面上的一个若即若离的色相。大概这就是一枝一叶的画法必然趋向的‘以一归一’的忘形之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朱青生如是评价。
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则认为此次展览的这种“忘形”跟“破”“立”有关。俗语有云“不破不立”,王春辰更是大胆的称此次展览为‘破’展览,他认为:“‘忘形’打破了艺术家以往传统和习惯,当然这里面也延续了80年代,90年代以来的人物和形象,以及随心,随意的处理方式;打破了画画的边界,画框的边缘成为了陈老师创作的主要对象,而不是画面本身;艺术家延续了之前基于个人性情,个人感知,走到今天一个相对理性,这种‘理性’也是有意识的破除以往绘画对她的约束。”
《流失的记忆》
《三啼》
《山水记忆》
《浅绛》
《心量》
《宴山》
陈淑霞以其敏感的表达和独特的视角,把个人情怀映衬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近期的新作,通过一系列看上去“空洞无物”的画面,陈淑霞似是有意告别较早时期的创作方式,并试图走出一直以来不断坚持的形、色表达的规范。忽略“形形色色”的物象再现,转而沉浸在没有期许的“闲置”之下,做着无“意义”的证明。陈淑霞似乎是在完成着一幅幅前无作者的“中国画”,续写的画面中笔触在笔墨中生生的隐除,意欲将色彩搁置淡忘,直凭意趣成就了这样一批意料外的感官表白。这种对于传统笔墨精神的表达,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殷双喜这么评价陈淑霞及其作品。“在这个展览中间我们看到是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现代化的转型,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跟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发生联系。”
陈淑霞用无言的方式书写着传统精神,慢待这些无形的外相,以整个创作的过程覆盖了中心画面的营造,所面对的是大而不争的内心。在神往的意念世界里,接种着没有尺度的遐想,诗性表达的是熟知世界以外的,含混不清的幻象。只有停留在陈淑霞这批新作面前,才能真正体会到她的这番良苦用心,才会发现“忘形之路”原来是通往本真地带的必经之路。
图中为艺术家杜大恺先生,右为陈淑霞
陈淑霞与友人合影
从左向右依次是谭平、陈淑霞、滕菲、孟禄丁
从左向右依次是刘庆和、滕菲、陈淑霞、伊瑞、谭平
范迪安、殷双喜、陈淑霞、刘庆和等
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6月28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周文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