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白联晟(莲胜)河北深州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高级课程班创作课导师。河北省画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第十一届青联常委。
传统山水画留给每个艺术家的空间既广阔又狭小,一方面我们拥有了历朝历代无数的视觉图像可供选择挪用改造,另一方面残酷的事实也摆在每一个山水画家面前:艺术史提供给我们是个性化的风格样式,能够脱逸出现先辈们强有力的图式笼罩,对大多数山水画家来说是一个可谓终生奋斗的目标。所以当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联晟近年的水墨山水作品上时,随即被画面中涌动的气象,山峦的神韵和浓重纷披的墨色所深深感染,正因为这个无争的事实,构成了我们对他作品风格的认定。
1998年,联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教授的山水工作室,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使他对山水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贾又福教授关于对继承传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大受其益。严格的学院教育使他与传统笔墨维系着藕断丝连的关系,他所选择的艺术表现方式应该属于传统山水,但画面的气息又分明流露出追求某种现代性重构和对传统思维的逆向意愿,他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语言符号。他善于把握画面大的团块整体结构,《深壑清居》《一山秋阳》《山水直言》等作品,以浓重的浓墨及适度的留白为主,黑白仍是这些作品的筋骨,而又黑白分明。白云流水,溪流屋舍皆为空白,使画面有灿然悦目的感觉,在传统笔墨中融入了西方构成主义的因素,犹如伦勃朗的油画肖像,大片浓重的背景烘托出人物的五官或微妙的眼神。莲胜总是把画面和围棋黑白对弈联系起来,注意留活眼,使画面通体透气,如在呼吸。连胜的这种黑白虚实的直观感觉,既得益于先辈恩师,又源自大自然的切身感受。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联晟山水创作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他多取材于太行山,每一次深入太行,亲临造化,都是为了求得“古法心源,山川相和”的宗旨,所以他的山水画既固守师古之本,又得造化之助,显示了作品的生机和活力。“春山烟云连绵,夏山嘉木繁阴,秋山明净摇落,冬山昏霾翳塞。”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曾经生动的描绘了山的四季神态,既是季节变化的反映,也是人的内心境界,思想情绪的表现。我们在联晟的山水画中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种人化了的自然。在中国的诗文书画中,山水是最博大的,它往往是宇宙的象征。远离尘世的山水保持着自然的原貌,它们的古朴沉静打动了艺术家,一棵树的造型,一块石的肌理都在莲胜的笔下“由自然生命转化为一种永恒的辉煌”,仿佛是画家在流动的意识中瞬间截取的一个片段,如果我们把它串联起来,便是画家山水传承的心历路程。
联晟的山水画上没有取悦于人的企图,没有故作姿态的炫耀,那些一点一滴积成的山峦树木隐含着艺术家不断探索的技法和创作的愉悦。犹如印象派般明亮的色点遮蔽了视觉以外的背景信息,他就是这样不厌其烦的点染着每一个山头,每一处屋舍。他相信传统除了技艺,还有更重要的精神。
面对前辈确立的山水高峰,联晟没有选择模拟这山峰的形貌,而是钻进密林,不断攀登险峰,于幽冥苍翠之境去寻找使山林生辉,使墨韵长存的山水承传之路。
白联晟·谈“笔墨”与“创新”
画家离不开笔墨,而笔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言说工具,单一抽出笔墨来品评,它不是作品,更不是艺术,毫无任何意义。我觉得笔墨的运用因人而异,只要能符合这个画家的画面结构,映射出该画家的心境,能恰如其分讲述属于画家自己的内心故事,无疑这就是最优良的笔墨。笔墨由心而生,且在自己的探索中成长,它是一个变化完善的过程。而当下理论界中,对笔墨过多的讨论似乎对画家的探索不会有太多实质的意义,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
一个画种的传承与发展,总是与滋养他的母体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对于中国山水画而言,她来自于造化之间真实的存在关系,而且经由上千年发展而来的语言符号——独具程式化特色“笔墨”而支撑。理解“笔墨”的切入点——单一语言符号的书写性及其得以相关联的排列顺序组合。
创新就是打破和再度组合上述两重关系,使之具有造化-意识-认知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达到既清晰又模糊、既凝重稳固而又运动流淌的别样感受。
说传统传统给予后人的学习意义,除了对造化之美的内心赏读、精致绝伦的表述语境、传承有序的秀美笔墨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掘上千年的文化综合体对我们当下画家、不同个体画家“敏感元”,启发后来学习者在当代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乃至于科技环境中应秉持的学术态度和艺术高度。绝非是沉浸在能重现正宗某家披麻皴或某家铁线描的沾沾自喜中!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