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7-10 10:17
大禅法师与策展人贾方舟
春夏秋冬_大禅法师_2010年作_设色纸本_180×50cm×4
大罗宝镜图_大禅法师_2011年作_设色纸本_122.5×246cm
大圆镜智真乐图_大禅法师_2011年作_设色纸本_135×300cm
有福_大禅法师_2014年作_设色纸本_88×61cm
“大墨同禅·大禅艺术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大禅艺术体现的正是作为禅师的生存方式和普心觉性的文化状态。他和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不同,画画既不是他的职业,也不是他的专业,他的文化行为是来自于他特有的一种文化状态,以及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出现的精神分泌。“常生清凉志,觉在无量行”,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是下笔纵横,来去无碍。整天着意于笔墨修炼的人却终不能抵达这样的境界,就因为缺少禅师这样的明镜之心。“息清如镜明,千古坐佛人。”我们也只有在这“坐佛人”的笔下,方能感受到“同禅”之“大墨”,“如华”之“水镜”。
作为从事艺术创作的禅者,我经常被人追问作为出家人画画的意图所在,创作的角度和题材与普通人有何差异,而作品更少不了被大家拿来与时下其他艺术家作品相比较。这个现象和问题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一个有关认知的问题。
在艺术的漫漫长河中,我们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尤其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新纪元开启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有一个深刻、超理性的文化认知。这种理性认知和过去所说的认知不一样,它是一种需要安静、深层次的思考,一种启发——来自于生命自身的觉悟。这样的觉悟之下,你会发现一切都是一体的,一样的。
艺术和宗教从来都是并存的,是非常好的双胞胎。因为艺术是心灵的表征,生命觉悟的状态。我们所讲的生活禅,指的即是生活中的艺术,是我们对人,对天地自然的一个真正的态度。反过来从艺术角度出发,是我们在和天地交融,和生命对话,所以生命在需要艺术表达时,我们也只是去做一种自然的叙述。于是,当我们升起一种恭敬的状态面对艺术时,艺术回馈我们的就是平静、和谐的大自然。当我们升起敬畏的状态去面对艺术,艺术就是天地万物和宇宙玄机。这样才会有对生命体验、体会、体悟的可能。所以观念要转换,博大一些。再者,僧人和艺术的关系古往今来一直存在,中国的美术史和文明史少不了僧人的一笔,而且一定是到了文化最好玩的时候他出来了。比如古有诗僧皎然,画僧贯休、巨然、朱耷、渐江等,书僧怀素,智永。近代有懒悟,弘一法师等。艺术史上如果没有僧人,肯定不好玩,就像大花园,里面有百花,僧人则是其中的一朵清莲。
艺术是心灵的表征,生命觉悟的状态,我们所讲的生活禅,指的即是生活中的艺术,是我们对人、对天地自然的一个真正的态度。
这个时代的艺术缺少什么呢?其中就有我们谈到的宗教情怀的敬畏。没有这个,是进入不了深层次艺术领域的,因为真正的艺术一定是人文化的,叙述生命和情感,开启人们心灵之美。它需自然、清澈、完美,否则就是短暂、瞬间的(这个瞬间不是绝对的瞬间),经不起时间推敲和历史沉淀。倘若我们能够穿过艺术和宗教这两关,之后就会体悟到大自在中得自然表达。
当艺术家的作品被收藏,这就可以了吗?不一定。如果他们认识到艺术的真正意义就会捍卫、完善它。做到真正艺术融入,然后把它表现出来,利己之外再利人利世。
当然,我们不去排斥当代艺术,也不要去抨击个人和作品,这是历史的阶段性的产物,不是历史终结性的东西。艺术在最丰饶的时候一定也处于最混乱的时候,一旦到它真正平衡、融合、大风貌突显的时候,就是大美的时代即将到来了。
只是我们需要停下来重新审视,今天到底需要怎样的艺术。还是那句话,艺术里包含万千,它是生活的样子,我们要有个好样子活在人群中和天地间。如果明白了,人生就是艺术的过程,就会活在当下,悟在当下,觉在当下。多年的修行体会和感悟中再回头去看艺术时,发现艺术非常亲切,是壮观的、平等的、愉悦的、和气的、静美的、不温不火的自然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充满光和能量的浪漫空间。于是,我选择了用相应的方式去把它输送出来,它其实是这么多年行走后自然流淌出的语言,只不过,在平常人看来它们恰好就像是艺术家完成的一幅幅创作。(大禅法师)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