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成都蓝顶艺术节”主题展《绘画札记》展览海报
【编者按】2015年9月26日下午14:00,由成都蓝顶艺术节组委会主办、汪民安策划的“2015成都蓝顶艺术节”主题展《绘画札记》将在成都蓝顶美术馆新馆正式开幕。作为2015年蓝顶艺术节的主题展,本次展览将邀请17位在绘画领域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参展,作品由每位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协商选出一张画作,展览现场不仅展出这张画作,而且会以多种方式呈现这张画的全部“传记”。
用展览讲述一张画的完整命运
人们都知道,一张艺术品“它有一个诞生的原因,有一个生产的历史,甚至还有一个诞生后的事后命运。而所有这些,一张画的全部命运,难道不能同时展现吗?也就是,一幅画的展览,难道不能展示它的传记吗?展览,难道不能将一幅画历史化吗?”
基于这样的思考,汪民安策划了此次“2015成都蓝顶艺术节”主题展《绘画札记》。期望以展览的形式呈现一幅作品的全部“传记”,其中包括这张画的所有生产和消费过程——这张画作的最初机缘和目的、如何来画这张画(包括各种绘画过程和细节)、这张画作在完成之后又经历了哪些事件(包括展览、收藏、评论、市场甚至毁坏,修复等等)。
仇晓飞《黑龙江盒》左:40×50cm 中:30×41×5cm 右:21×28×4cm布上丙烯、纸2006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写生现场 2014深秋 诺夫哥诺德
为了此项目的,他选择了丁乙、段建宇、龚剑、何多苓、毛焰、秦琦、仇晓飞、屠宏涛、王兴伟、王音、温凌、谢南星、余友涵、张恩利、张慧、朱昱、周轶伦等17位在绘画领域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参展。
作品也是由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同协商选出,虽然每位艺术家只选择一幅作品,但此次展览不仅会展出这张画作,还将以作品与文献并置的方式呈现这张画的全部“传记”,文献包括草图、手稿、照片、录像、实物、文件,谈话等等。旨在全面,丰富而生动地讲述一张画的完整命运。
谢南星《某人肖像》录像截图 49min 24sec 2015
谢南星《某人肖像》80×110cm 布面油画、录像 2015
另外,本届蓝顶艺术节主题展《绘画札记》还将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各方嘉宾及艺术家就展览主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相关链接:
展示一张画的诞生机缘
对于一个职业画家而言,一张画诞生的机缘是什么?也就是说,人们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画一张画?秦琦之所以画《次晨》是因为要参加一个“消失的现场”的项目,如果不是这样,他是不会拐到藏族或者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上来;王兴伟创作《高粱地》也是为了参加199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组办的一个纪念建党七十周年的全国美术作品展的选拔,为了迎合此次展览,王兴伟在题材上选择了“更易成功”的历史题材,为了符合参展尺寸,画面也被艺术家从中间裁去了一段。
秦琦《次晨》(五联)300×850cm 布面油画 2008-2015
张恩利《像标本一样去世的母亲》104cm×198cm 布面油画 2004
朱昱因为做“行为艺术”对其伤害也很大,所以想用绘画来给自己疗伤。周恩利则想画出自己希望的已逝母亲的形象。温凌在2009年到2011年期间创作了一百多张叙事性漫画之后,觉得需要做一个故事更完整,画面复杂程度和难度更大,更充分和精准的作品,所以才创作了《One Day in My Life》。谢南星的《某人肖像》,其实来源于一商界友人聊天时信手拈来的商业计划图表,可以看成是作者形象化了这个手绘图表的人生理想结局。
温凌《无题 2014》(选图)26×19cm 纸上墨水、水彩、丙烯 2014
由此看来,“人们难以明确地指出一张画的诞生根源:一张画既可能内在于自己的创作系统中,同时也可能内在于政治或者市场的体制系统之中。”
展示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
就像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去画一张画一样,人们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完成一张画。仇晓飞在描绘记忆的时候,是通过对于新闻和历史图像的“重写”来修改集体记忆。丁乙的《方格数字序列》长卷本身就是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对作品进行比较完整的阐述。段建宇的参展作品《艺术女神刚刚醒来No.4》则通过一种有意识的“引用”编织画面,正视近20年乡村的巨变。屠宏涛为了表述自己是如何将一幅作品创作出来,在创作《草世界》的整个过程中,从几根线开始,到颜色的涂抹、重叠、修改的一系列过程,他都做了完整的拍照记录。
丁乙 《方格数字序列》长卷截图
段建宇《艺术女神刚刚醒来No.4》181×217cm布面油画 2011
屠宏涛《草世界》步骤图
龚剑作品《雇佣闪光灯覆盖》的创作过程也非常有意思,他先在键盘上,用拼音输入法,胡乱打出来几个字,然后将这些字用不同的颜色反复书写在画布上,直到画布基本上被填满,文字全部互相叠加覆盖看不清任何一个具体的字。而在画布上书写的句子或词语,最后也直接成为命名这幅画的标题。
龚剑《雇佣闪光灯覆盖》165×220cm 布面油彩 2011
龚剑《雇佣闪光灯覆盖》衍生的时装系列(节选)
展示围绕作品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当一件作品完成后,它也许会出现在美术馆或者画廊的展厅中,同别的画一道被精心地布置、悬挂在墙上,等待着目光的眷顾;也许就尘封在某一角落,直致消失;也许出现在市场中,经历一个又一个主人……
例如毛焰1997年的作品《我的诗人》在1998年去旧金山参加展览时被一位外国藏家买走后就没了踪影,直到2007年这张画突然出现在纽约苏富比的拍场上,毛焰花了十四万美金把这张画拍了回来,当时这张画放在了他当时合作的国内画廊里并一直没取,紧接着,2009年这张画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时以两百万的价格被卖了,不得以,画家最后又用三幅很精彩的作品把这件作品换了回来。王兴伟1991年创作的《高粱地》九三年参加《中国油画双年展》时获得了两万元的“学术奖”金,作品也被展览的资助方收藏,2006年,作品出现在澳门拍卖公司,他委托朋友以四十六万港币拍了下来,然后用另外一幅作品《打石工》跟朋友把这幅作品交换了出来。
毛焰《我的诗人》61×50cm 布面油画 1997
王兴伟《高粱地》140×172cm 布面油画 1991
而龚剑的作品《雇佣闪光灯覆盖》创作出来后,他的老婆和一个设计师则根据这幅作品设计了2015年秋冬系列服装,且卖得相当不错。余友涵的作品《毛的一生》因为画框下面的画布那里都有条裂缝,在每次运输拆装时,都要绕过这个裂缝,装得更小一点,所以,慢慢地,这幅画边缘的一朵花就变成了半朵花,每展览一次,就损坏一次,增加一条裂缝。
余友涵《毛的一生》95×210cm 布面丙烯 1991
显而易见,无论一张画诞生的时间有多么短暂,围绕着它们总是会发生一些“事件”。而这个展览不仅向我们展示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作者的意图,还包括围绕着这件作品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试图展示一件画作在历史中的偶然瞬间
通过这样的展示方式 ,“2015成都蓝顶艺术节”主题展《绘画札记》“不仅让人们看到这张画,还让人们看到它的历史,看到它诞生之初到现在的历史,看到它的回顾史。这种回顾之所以是必要的,是因为它可以让人看出来一个时代(无论它是多么短暂)是如何来处置一张画的。绘画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张画和它的时代的故事。也就是说,一张画是如何嵌入到这个时代中来的:时代是如何生产,捕捉和消费它的。因此,这里要展示的是一张画,但也包括处置绘画的艺术制度。”
周轶伦《go_dfinder》180×220cm 布面喷漆、纸本墨水 2007-2014
张慧《游泳圈》手稿 31×42cm 2015
在今天,每一张画的命运都深深地嵌入到当代艺术体制中。它出生在哪个时代,遭遇哪些事件,多多少少有它的理由。因为它是它所属的体制的产物。就此,展览的意图一方面是要展示绘画作为一门个人手艺在今天是如何实践的,另一方面则是要表明绘画在今天的艺术体制中是如何运转的。因此,展览既是对作品的展示,也是对作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展示,最后,也是试图对今天所特有的艺术体制的展示。
王兴伟 为《高粱地》拍的参考照片(节选)
朱昱《茶渍 No.8》180×140cm 布面油画 2008
当然,这样的展示方式也告诉我们:“艺术史也许不再是作品的历史,准确地说,它应该囊括三个要素: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物质性(身体),艺术体制”。“2015成都蓝顶艺术节”主题展《绘画札记》就是试图对这三个方面的同时展示,展示它们复杂的历史交错。在此,展览不是试图霸占一件画作的最终意义,而是试图展示一件画作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偶然瞬间。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杨晓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