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9-27 22:12
2015蓝顶艺术节开幕仪式
“2015成都蓝顶艺术节”于9月26日拉开帷幕,自2013年第一届蓝顶艺术节举办以来,蓝顶艺术节已走到第三个年头。每年的蓝顶艺术节都会有一个特定的主题,第一届的“蓝顶十年”,他们探讨的是艺术区与城市发展的深度关联;第二届蓝顶艺术节以“行进中的艺术”为题,注重艺术的过程性;今年,蓝顶的主题为“众在·参与”,更加注重艺术和环境、社会、时代的关系。众所周知,蓝顶艺术节是依托在蓝顶艺术区的基础上运作的,作为成都最大的艺术群落、国内较为典型的艺术区模式,蓝顶艺术区是如何应运而生的?蓝顶艺术节是源何而来?蓝顶艺术区和蓝顶艺术节又有着怎样的操作模式?
“蓝顶”是蓝色的屋顶
2015成都蓝顶艺术节以“众在·参与”为主题,从“跨界融合、互动体验、时尚有趣”三方面的基本特征,展开当代艺术在空间场域逐渐变化,以及参与当代艺术的主体对于当代艺术空间生产的深层讨论。本届蓝顶艺术节按照“艺术区内+城市之中”的“1+1”模式执行,在蓝顶艺术区核心区举办的基本以“艺术区内”板块内容为主,主要活动共分四大板块:“2015成都蓝顶艺术节”主题展——绘画札记、周春芽 (雅昌指数4↓) 版画助学金展、独立策展活动(艺术区篇)、蓝顶艺术群落开放活动。“城市之中”则分布在成都的几大重要场域,举行了一些系列性和较有参与性的活动,比如华侨城分会场——百位女性艺术家作品展、天府画派系列展、“青苗计划”等。整体模式以主题展保证学术性,延续群落开放传统,在此基础上增加活动的多元性、公益性,注重城市文化的体验性,并提供给青年人机会,从而展示蓝顶平台的整体开放性。
其实,蓝顶艺术节的原形就是群落开放活动,而群落开放的最初来源则是“2004在成都”。2003年,周春芽、赵能智、郭伟、杨冕四人在成都机场路上的簇桥附近找到一间乡镇企业厂房,随即决定租下来,以此为工作室入驻并创作。这间四人共用的近千平米的蓝色房顶的简易厂房就成了蓝顶艺术区的前身。回忆当初,赵能智是这样说的:“03年以前,成都的艺术家都是把自己的家当做工作室,住房的局限在于无法展开大画,所以我和杨冕、郭伟三人就想找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画大画,于是我们找到现在的美洲花园所在的位置,当时只有三间空的房子,我们三人就租了下来。后来厂子的老板经营不善,决定把其他厂房都租给艺术家做工作室。可是好景不长,那个地方只维系了两三个月就面临拆迁开发的问题,我们只得再找其他地方。再后来我和周春芽、郭伟、杨冕四人就在机场路附近找到了一个院子,里面有一间一千多平米的厂房,我们四个人就把这件厂房分来做工作室用了。当时我们在讨论有了工作室肯定有很多朋友来,我们就总说该给这个地方取个什么名字呢?想了很多也没有个合适的,成都的简易厂房的房顶都是蓝色的,我们就决定干脆叫‘蓝顶’好了。”这就是蓝顶的最初由来。
老蓝顶艺术区
“后来,罗发辉他们租了我们对面的房子,陆陆续续还有一些艺术家租了后面的养鸡、养鸭厂,唐可他们租了附近的印刷厂。再后来徐牧原从北京的工作室搬回来,在那附近建了一排房子租给艺术家们,老蓝顶最多的时候聚集了六、七十位艺术家。”赵能智说,老的蓝顶艺术群落是大家自发聚集而来的。“2004年元旦,我们做了一个展览叫‘2004在成都’,相当于开放活动,我们还邀请了北京、上海、西安的艺术家过来做行为、装置、video等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当时来得人特别多,停车的队伍都排到了两公里以外,成都的媒体开始关注这个地方,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成都也有一个像北京798、昆明创库、上海莫干山一样的艺术群落。04年下半年,我们又在深圳美术馆做了一个展览叫“居住在成都”,差不多有十来个成都的艺术家去深圳美术馆参加了展览,后来这个展览又去了新加坡、印尼巡展,影响越来越大,媒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老蓝顶所在的位置是成都南边的簇桥附近,就类似于郊区的乡镇企业工厂区,“簇桥那儿有一个军用机场,老蓝顶所在的路上是专用的去军用机场的道路,当地的人把那条路叫‘首长路’,现在路边全部变成家具厂了。”要说起老蓝顶的工作室条件,赵能智还历历在目:“条件特别艰苦,是那种特别简陋的厂房,层高还可以,有个四、五米的样子;单纯的铁皮房顶,下雨的时候声音特别响;非常薄的砖墙,冬天一刮风屋内和屋外一样透风,开空调都没什么用。”
这样的简陋条件周春芽也同样感同身受,“艺术家找工作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找个大点儿的空间、租金又便宜的地方画画,所以仓库、厂房是很好的选择。但老蓝顶有很多家具厂,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厂房越来越多,空气里散发的全是甲醛的味道和粉尘,地下水也全是脏的,刺耳的工厂作业噪声不断,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艺术家们的创作。”
最后一位从老蓝顶撤离的艺术家郭燕工作室
从“自发性群落”到“有组织的艺术区”
随着全国各地的媒体对这里的不断关注,老蓝顶的环境问题也不断在媒体上曝光,三圣乡的政府领导在报纸上看到了成都有这么一群艺术家有着这样的创作遭遇。三圣乡政府一直致力于把三圣乡打造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可是单纯的农家乐、观光景点并没有太多特色,所以他们更希望在三圣乡注入一些文化艺术元素。
赵能智在新蓝顶的工作室
赵能智工作室一角
“2005年8月份,我们刚刚在法国参加完展览回来,三圣乡的领导就去机场把我们接到他们那儿,跟我们一起吃了个饭,简单地聊了一下他们希望艺术家把工作室搬到三圣乡的想法。当时三圣乡有一些政府修的房子,他们的意思是如果艺术家愿意,可以直接用这些房子。我们去看了那个房子,是农民自住的二层楼、三层楼,开间特别小,大的空间也只有十多个平方,我们觉得没法用。后来他们让我们在荷塘边上自己选一个地方,我们在荷塘周边看了一下选了现在‘蓝顶一期’所在的位置,当时这个地方叫做‘二号坡地’,三圣乡于是立了一个牌子叫‘成都当代艺术基地二号坡地’。而之前我们看的那些二层的小楼后来给了另一批画国画的艺术家用,现在叫‘画意村’。这中间我们与三圣乡政府谈了很多次,从2005年8月份开始一直到2006年其实也没有什么结果,盖房子涉及很多问题,土地问题,资金问题等等,政府也慢慢发觉这个事情并没有开始想像得这么简单,中间还差点放弃。到2007年的时候他们又重新来邀请我们,最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方式,利用国务院颁发的城乡统筹试点政策,由政府牵头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将土地转让给艺术家,才正式确定从2007年开始正式设计、修房子,08年5月份,差不多房子就盖完了。2009年第一批艺术家才开始陆陆续续搬进新的蓝顶艺术区。”艺术家赵能智如是回忆。
“二号坡地”
“二号坡地”
艺术家杨冕工作室外景
第一批入驻“二号坡地”的艺术家有赵能智、周春芽、郭伟、罗发辉、何多苓、唐可等一共14位艺术家。去过唐可工作室的人都会对他后花园的园林景观表示赞叹,他的工作室最好认,墙上爬满绿植的那家就是唐可的工作室,这里的一砖、一木都是他亲手置办的,打开他设计的精密的喷雾浇灌系统,仿佛置身于迷雾森林当中,一系列精心地安排打造了园林良好的湿度循环系统。后花园里还有他的金刚鹦鹉,唐可爱画鹦鹉,也爱养鹦鹉,他的鹦鹉还会跟你打招呼:“你好!”来到新蓝顶以后,唐可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早期的胶片艺术、动画艺术逐渐转变成关注自然和人生哲学的布面作品,他说这与生活环境的改变有很大关系,他工作室的墙上贴满了他用毛笔字写下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每个物候都对应了一个动植物的生长特征。最近几年他对盆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画室里也随处可见他的盆景速写。他的工作室在设计之初特意增加了层高,工作室里还能看到早年创作胶片作品的工具。蓝顶的艺术家都有一起泡茶聊天的习惯,唐可也不例外,他的后花园里摆着一张长桌,时常接待一些来往的朋友,他还在工作室建成之初与朋友一起在后花园里埋下了一坛老酒,他说,二十年后他将再邀这群朋友一起打开这坛酒,到那时候一定感慨万千。
蓝顶美术馆老馆
在“二号坡地”上一共建了16栋建筑,除了14位艺术家和一位建筑设计师的工作室,另外一栋是蓝顶美术馆的老馆,这个美术馆就是现在的蓝顶美术馆理事长章智勇建造的,当时的三圣乡政府觉得这么大一个区域应该有一个公共的地方,要考虑到社会功能,艺术家的工作室虽然可以开放,但毕竟不是公共空间,这个区域应该有一个对公众开放的机构。赵能智说:“作为艺术机构出现的话,是必须要有法人的,艺术家作为个体并不好介入,章总有一个自己的公司,他又特别喜爱艺术,自己也常常画一些作品,所以他以自己公司的名义牵头做了这个美术馆。”后来又加入了新的合伙人组建了蓝顶创意公司,慢慢介入到美术馆的整体运营,开发了现在的蓝顶二期和蓝顶三期,租了蓝顶青年艺术村,并建了新的功能齐全的蓝顶美术馆新馆,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蓝顶艺术区模式。
蓝顶青年艺术村
蓝顶青年艺术村其实是政府修建的新安置区,2010年蓝顶公司与政府协商后签订了五年租赁计划,集体打包租下来再租给青年艺术家进行一些物业管理,并提供一些展出和宣传的平台,引导青年艺术家入驻。青年艺术村最多的时候曾有近50位青年艺术家入驻,杨丙亮是最早住进青艺村的艺术家之一,最初入驻,杨丙亮并不知道这里是蓝顶艺术区,只是想找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画画。他曾在工作室生活了近4年的时光,“白天画画,晚上我们几个住在村上的艺术家就一起聊天,谈艺术、谈生活、聊八卦,那种感觉很惬意。我常常躺在工作室的楼上想事情,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思考,往往能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对于蓝顶艺术区,杨丙亮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最后一批见证前辈艺术家的,2006年我第一次来到成都时,我就对蓝顶艺术区产生了无比的敬意,那个时候的艺术家工作室很简陋,也很开放,他们就是单纯地喜欢画画,就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地方安静地画画,那种精神让人钦佩,现在他们亦是如此,只是换了一个空间画画而已。”
在蓝顶美术馆馆长金延看来,青艺村毫无疑问是随着蓝顶一期和二期的建设中自然而言形成的,蓝顶艺术区的聚集自然会引导周围的发展,逐步形成一种宏观上与政府有所协调,自发性地与周围开始发生关系,这个区域一定会形成,这是蓝顶艺术区的扩展性。
艺术区模式的“永恒性”与“精神联系”
金延说,蓝顶公司的介入是作为服务艺术区的角色进行的,是一种带有服务性的开发,全球的艺术区的最初形成都是由艺术家的自发聚集而来,蓝顶公司在这里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两点:一,怎么解决永恒性?二,怎么解决“精神联系”?金延解释:“近几年的城市大发展状态下,我们常常听到艺术区或工作室面临拆迁问题,而艺术区无法长久的最大问题就是工作室的产权问题,蓝顶借助国家大政之下的配套支持,首先建立有产权的工作室,保证艺术家工作室的永恒性,让艺术家可以安心落户于此。第二,艺术家为什么聚集于此,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联系’,蓝顶的当代性,包容性,开放性是人们理解的一种精神,也是和当代艺术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以当代艺术为引领的产业体系和区域发展体系,打造蓝顶的功能性,蓝顶公司逐渐养成‘社区形态’开发意识,提升蓝顶的‘内具力’。单纯的工作室聚集,其外向性是不够的,艺术区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第三空间的丰富,所以蓝顶试图打造一种艺术化的社区模式、田园式的创作空间。”
蓝顶美术馆新馆
蓝顶三期
在蓝顶二期,蓝顶公司除了建立独栋的艺术工作室,还打造了艺术街区,而在蓝顶三期,蓝顶公司还规划了娱乐、生活等服务于艺术区的产业链内容,金延认为,蓝顶应该是一种原创艺术社区、创意产业区和体验式的旅游区,这也是当地政府邀请艺术家入驻的初衷。
金延说:“艺术区的发展从全世界来说都是带有规律性的,当我们认识这种规律的时候,就会知道它的未来,也会推动、引导它的未来。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全球居住和生活选择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人们在选择的时候不一定只是在意城市的大小或者城市建设的繁华与否,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回到社区’的概念,在这个社区我们能做什么,全球兴起的创意社区型概念实质上来源于硅谷科技社区的形式,包括像柏林这样的城市社区特点,它也承载了城市的转型问题,向新的文化产业角度的发展。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劳作休闲的一体化和混合型的发展方式就非常明显,这也是城市和社区发展的理念问题。蓝顶实践亦是如此,是我们在非常自觉地进行一种社区实践。四年前,成都双年展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蓝顶实践的展览,我们展示的不是一种建筑,而是社区的发展,从这些概念上讲,思维是自觉的,在形成过程上,它的特殊性就在于自发形成,我们自觉地推动它,蓝顶实践的过程按照什么样的思维来推动它。”
“工作室开放”升级为蓝顶艺术节
“2013年是蓝顶十周年,当时整个蓝顶二期全面完工,包括新的蓝顶美术馆也正式建成运行,2012年老蓝顶被淹,整个老蓝顶于2013年全部迁到新的蓝顶艺术区来,艺术家结束了四年的‘新老分离期’,我们觉得这样的契机是时候把工作室开放传统扩大成艺术节的模式来进行了,也是向社会亮牌,告知这样一个艺术群落模式的正式形成。从政府的角度而言,他们也想向世界展示成都的文化成果,那一年的世界财富论坛也在成都举办,蓝顶作为成都的一块文化名牌,也接待了很多国际友人和媒体。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补贴扶持,包括人员参与和精神上的支持,多种契机下促成了第一届的蓝顶艺术节。”金延是这样介绍蓝顶艺术节的由来的。
第一届蓝顶艺术节共推出了五大板块的活动内容,分别是:一,蓝顶艺术群落展,200多位蓝顶艺术家倾力奉献,主题展、馆藏展、影像展、雕塑展、建筑展五大部分全方位立体呈现蓝顶艺术群落的整体实力,充分展示富有盛誉的中国成都当代艺术面貌;二,蓝顶当代艺术论坛,邀请艺术、建筑、经济、社会、人文各方专家、媒体及政府人士蓝顶论剑,共同探讨艺术区与城市发展的深度关联;三,工作室开放活动,百余位蓝顶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揭开艺术创作的神秘面纱;四,蓝顶艺术区系列展览活动,实验影像、设计文献以及丰富多彩的涂鸦、表演、诗歌、音乐内容,与多种跨界交流展平行互动; 五,遍布全市当代艺术机构、画廊和院校的同城艺术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将使成都弥漫着当代艺术的浓厚氛围。
“就像蓝顶艺术区的社区形态形成一样,蓝顶艺术节举办过一次以后,我们就思考把它长久地做下去,实际上蓝顶艺术节发展到第二届已经成为一种‘民间举办,政府支持’的形式,第一届的成功举办让成都商报有了介入的想法,2014年我们签订了共同举办的合同,再加上政府更多的支持,所以第二届蓝顶艺术节更加扩大了范围,尤其是在同城展方面,从第一届的4家机构发展至40家艺术院校与机构全城联动,形成了‘1+1’的新艺术节模式。”
今年的蓝顶艺术节主题为“众在·参与”,金延认为,这是一种常规的概念,从纵向和横向分别考虑,更加注重艺术和环境、社会、时代的关系。打破“墙”概念,注重更广泛的影响力,起到艺术的引领和教育培养的作用。
主题展“绘画札记”展览现场
主题展“绘画札记”展览现场
据金延介绍,今年的蓝顶艺术节在去年“1+1模式”的经验之上做出了适当的调整,推出艺术区内+城市之中的活动概念。其中,艺术区内共分“2015成都蓝顶艺术节”主题展——绘画札记、周春芽版画助学金展、独立策展活动(艺术区篇)、蓝顶艺术群落开放活动四个板块,而“城市之中”则按照五大板块进行:天府画派活动、华侨城分会场活动、2015成都青少年艺术节、成都商报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独立策展活动(同城篇),涉及时尚商圈、社区生活设施、大学校园等等。
蓝顶工厂艺术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蓝顶艺术节上又开放了一个新的区域——蓝顶工厂艺术区,从2010年蓝顶公司牵头签订“五年计划”打包租下蓝顶青年艺术村开始,众多青年艺术家慕名而来入驻蓝顶,然而2015年,“五年计划”合同到期,艺术家需要以个体的身份与农户自行签订租赁合同,环境的发展所带来的坐地起价也是常有的事情,一部分农户看到艺术村的利益所在,抬高了租金,对于艺术家而言,这无非是一层巨大阻碍,而位于蓝顶美术馆新馆外的厂房一直荒芜着,由艺术家刘栋牵头,装修改造以后,不少艺术家随之入驻,还吸引来一部分第三空间的加入,比如荥窑顿品等生活美学馆,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聚集地。在金延看来,青年艺术村、工厂艺术区的形成是一种必然,就像“栀子街”的聚集一样,他们都属于蓝顶“精神”,金延认为,蓝顶并不非一堵“围墙”,蓝顶是一种精神性的包容,如果以一种区域性概念去说蓝顶,未免太过于狭隘。在与金延的聊天中,他一直在强调蓝顶的“自发性”,但任何艺术区“自发”的背后都是具有其特殊“规律性的”。从艺术区到艺术节,再到蓝顶精神,都是在自然而然中形成的“必然”。
其实,所谓的蓝顶“精神”最初是由艺术家周春芽所提出的,在他看来,这么多艺术家之所以能够聚集于此,好的创作环境固然是吸引他们的因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不管他们知名与否、年轻与否,他们都怀揣着一份当代艺术的理想,是一群单纯想画画的志同道合的艺术家的凝聚,这就是所谓的蓝顶氛围、蓝顶精神。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陈伟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