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28 01:30
导言:2015年,又是一年的罗中立奖学金的评选出炉,由来自香港的律师仇浩然赞助重启的罗中立奖学金又走过了10个年头。
今年10月,2015“罗中立奖学金”初评评审结束,通过初评评委推荐和网络投票,最终产生了25名青年艺术家入围2015“罗中立奖学金”。和往年一样,最终评选出5位获奖艺术家。从前期宣传、征集作品到初评结束,历时半年,共有来自全国24所大学和艺术院校的208名应届毕业生报名参与。而由于本届奖学金是2006年“罗中立奖学金”重启后的第十届,本届奖学金还同期开启了“罗中立奖学金”十周年邀请展。展览学术委员会以投票的方式,最终评选出20名艺术家参展。
邀请展历时数月,共邀请了从1996-2014的201位往届“罗中立奖学金”获奖及入围艺术家参加本次展览。艺术家申报的作品以近期作品和代表作为主,作品类别多元,包括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影像、摄影和装置等艺术门类。除了渐渐清晰呈现的过去十年参与奖学金的艺术家最新的创作面貌,我们同样能看到走过23个年头的“罗中立奖学金”经历了从单一的油画到媒介多样性的转变轨迹,同样由“多样性”的持续发酵,“罗中立奖学金”本身的“进化”功能还再继续。
罗中立
十年之前,十年之后
10年前,罗中立奖学金由仇浩然先生赞助重启,当时还是院长的罗中立曾以“致未来”为主题写了一篇短文,勉励青年学子们“天气正好,下地干活”。但他也说:“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罗中立也钟情于过去,就像他对老川美的依恋,对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尊重,对《故乡》绘画几十年的坚持,就连罗中立奖学金从1992年由林明哲先生设立以来,也已经走过了23年的历程。
“这个奖学金的起步应该算是在中国最早的民间奖学金,由台湾山艺术基金林明哲先生出资设立,那时候奖金是一万元,每年评选五个优秀学生;到今天,奖金依然是一万元,还是每年评选五个青年学子。但是在23年前,一万元的奖金对于学生来讲,是四年的学费,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今天的一万元奖学金概念不同了,我比较武断的归纳一下,这个奖学金本身的吸引力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个人认为每年有几百名学生参与到奖学金的申请,他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评委和奖学金给他们搭建的展示、发展和被社会关注的这样一个平台。二十多年积累下来,我觉得今天最有吸引力的已经不是学费。”罗中立说到。
仇浩然
“如果把‘罗中立奖学金’分成两段,山艺术是一段,仇浩然是另一段。浩然他的牌号改成了奖学金,奖学金就不局限在油画了,包含了所有的艺术类别和类型。这样一来,选择的余地和报名的学生的角度就不一样了。一路走到今天,二十多年积累下来,今天各院校的优秀学生其实有的已经有很多其他各种各样的机会,他们还来踊跃地参与这个奖学金,我觉得应该是看到这个平台对他们未来发展的一个机会。”
因为祖父仇焱之去世较早,未做很多捐助慈善工作,为了弥补这样的遗憾,也为了能像祖父一样把自己的审美眼光影响到别人,十年前,仇浩然赞助了罗中立奖学金。他说他想要去建立一个审美眼光的标准,对中国当下文化或艺术有一个“启示”作用。
所以一开始,仇浩然就不打算把“罗中立奖学金”仅仅当作一个“选秀”,在他看来,评选恰恰只是一个附带的功能作用。仇浩然更看重的是艺术家作品中呈现的“多样性”和“未来性”。
2013年,罗中立奖学金颁奖现场
“为何罗中立奖学金出来好多优秀的艺术家?部分原因可能是我在背后对评委结合的主导,更重要的是,当某些作品接受度还不够时,我已经给了支持。当影像艺术还没受到其他人关注时,我直接打电话跟叶凌瀚说‘我希望你去申请’。当时叶凌瀚因为英语没过关没有毕业证,照理不能申请,但我破例让他申请,最终评审们果然挑中他了。还有,在所谓的当代水墨还没红的时候,我鼓励郝量申请了奖学金,最后也被评委选中了。还有,更好玩的是,可能因为重庆川美是桃花源,获奖者中出了很多夫妻(比如袁远和王之博,张如怡和刘任等)”。仇浩然说到。
这样的现象在2013年的评选中尤为明显,在那届的五件获奖作品中,除了来自中央美院的学生李欢是版画作品之外,其他四件作品皆为装置多媒体的艺术类别。作为评委的四川美院副教授何桂彦在谈到青年艺术家作品的创作新倾向时说到,无论在申请作品还是入围、获奖作品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装置和新媒体创作,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与早期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相比在艺术语言上更加成熟,具有更强的创造可能性,同时,也体现出青年艺术家的实验性创作思维的转变。
王之博《母与子》 117x165cm 布面油画 2015年
在挑选和评选艺术家的多样性上,不得不说这得益于“罗中立奖学金”一直以来严谨的评选机制。在评选机制上,“罗中立奖学金”每年的初评评委和终评评委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原因是不希望让学生猜到做哪类作品可以获奖,“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句自己想说的话,希望他们能够能够用作品去说出自己的那句话。”所以,在每届终评评委的邀请上,组委会都邀请了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等行业内具有不同视野和不同角色的专业人士。
在仇浩然为记者展示的一个“罗中立奖学金”的统计表格里,清晰的看到2006-2015年的10年间,申请人数入围总共超过2100。“每年的申请人数,中国美术学院第一年4个入围,总共过去10年有50个入围;中央美术学院差不多都是4、5个,没有特别的变化;中央美院过去十年总共是42个,川美有63个。湖北和广州都是比较平均的,20多个、30多个,其他的美院31个。大体可以看得到,还是比较的公平。刚开始的前两三年,初评制度都还是由四川美院的老师自己做,后来我们改为全国各大美术学院都来参与评委。”在表格里,还可以发现,不同媒介的评选作品,入围的油画作品一直呈下降趋势,雕塑则比较平稳,一直呈上升趋势的是影像跨媒体方面的作品。
十周年邀请展:积攒的“口碑”
仇浩然说他不想让别人觉得“罗中立奖学金”十周年是一个“仇浩然收藏展”。“这应该是我自己作为罗中立奖学金背后的一个支持方法,我希望从自己对于艺术或者是收藏理念能够巩固罗中立奖学金的价值在哪里?因此,在十周年展的邀请上,我们向过去的几百多个艺术家发出了电邮,询问他们是否会去申请,就是把他们的材料电邮过来给不同的评委去审一次,从过去入围的200来个左右,最后只选了20个出来。”
于瀛 咸党史,布面综合媒介,200x380cm,2015
“罗中立奖学金10周年,它的包容性,评审的公正性有目共睹。我从来没有也不会将罗中立奖学金的获奖作品作为我的收藏。这中间出来的艺术家,我一个都没要,就算后来买也是从画廊买。我当年问了一些美院的学生,为什么不参加学校的奖学金?才知道因为学校会以一个价格把他们的作品拿下来,但我不要。所以我在罗中立奖学金的合同里写明,不允许他们和学生去谈收藏作品。你看今年为什么做10周年回顾这么有难度?就是因为没有馆藏。”
“罗中立奖学金”十年积攒的“口碑”显然收到了回馈。本次参与回顾展的艺术家王之博就提到,“罗奖很不容易,也很佩服它的赞助人仇浩然先生。它不是一个立杆见影的工程,也不是一个特别眩目吸引眼球的活动,却是实实在在的为新一代刚从个大美术院校毕业有志于从事艺术的年轻艺术家提供了进入专业领域的通道。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能得到专业评委的点评,更何况还有美术馆和画廊的接触,无论如何对一个有志于此的年轻艺术家来说都是很好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罗奖让我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的专业和投入让我觉得坚持做这么理想化的事情也是这么美好。”
另一位艺术家于瀛则提到,“罗中立奖学金”有着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参加别的奖,一般拿了奖金就回家了。这个奖不一样。2009年参加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那儿真正交了好多朋友,因为不是萍水相遇,而是有很多的交流和相处。除了颁奖、展览、晚宴,罗奖主办方还安排我们‘窜访’了黄桷坪周边好多好多的艺术家工作室,而且川美的本地艺术家同学特别热情,记得某一夜一起去吃了火锅,然后又去吃了路边的小面,然后去小酒吧里聊天,最后郝量又带我们去吃了江湖菜。那时北京已经冻成狗,重庆还没那么冷,一夜暴走特别美好……~啊好喜欢重庆啊!另外,赞助人浩然老师非常令人感佩,分身参与翻译策展,甚至设备管理挺辛苦的@#¥%……&*”。
叶凌瀚 《旋转体和克莱斯勒》 材质:数字动画 时间:13分钟 年代:2013
下一个十年? 反思和重启
十年的回顾不仅仅是一个变化的视觉文本上的梳理和呈现,至少对于仇浩然来讲不仅仅如此。在仇浩然看来,十周年回顾不是一场盛宴,而是一场严肃的反思和再次重启。
“今年是罗中立奖学金10周年,也是四川美院新老院长换届,我也希望去跟川美谈谈罗奖的必需性,如何推进接下来的事,如何做调整?更重要在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罗中立奖学金是否还有功能?如果罗中立奖学金真的要做升级版,或者成为中国的特纳奖,是不是可能2年做一次,年龄也要做修改,Uli Sigg希克有一个奖是给成名的,我希望做另一个不属于成名的版本,把他们在往前推一步。”
“因为今天我看到当代艺术发展的某些状况我是不太认同的,当一个文化的发展变得太‘时尚化’或‘伪慈善化’,你会看到某某慈善拍卖的晚宴,如果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捐赠,那为什么自己不拿钱出来,而非要挨个点名去找画廊和艺术家,然后进行拍卖。如果这是推广中国当代艺术或文化的正确方法,我会退出。而如果这也是其他艺术家认可的方法,我会退出。今年是罗中立奖学金的十周年,我会借着这个机会去做一个很好的反思。”仇浩然说到。
而在老院长罗中立这里,他与仇浩然先生达成的共识是:“珍惜罗中立奖学金23年来的历程,珍视这一在体制内却又为体制内外青年艺术家们做出支持的奖学金。”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张桂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