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1-06 10:42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后学院”的提出,至少给我们带来两个方面的思考:一个是再看学院,重新认识和挖掘学院的意义;另一个则是学院艺术的新阶段、新问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院与当代艺术的关系被简单化地理解为对立关系,因为不少当代艺术的探索都曾受到学院主流机制的排斥,但若历史地看,学院内部和外部如何纠合孕育出当代艺术的实验却是耐人寻味的话题。在今天,80、90年代美术学院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关系被重新讨论,在当代艺术的场域中,学院的因素如何被评估值得放在一个历史的长时段中进行审视。2013年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85与一所艺术学府”的学术研究展就试图重新厘析八五美术新潮与中国美术学院之间的关系,深入考察当时学院内外的艺术意识与现实情境,多维度地再现那场艺术思潮的历史成因,并且将这种探讨与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整体脉络联系起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院在艺术流变中所起到的思想交锋的实验场的作用,虽然这里面交织着各种对抗和碰撞,当时旧的主流机制还把控着学院的主导权。
现如今,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学院在维持既有的的“国油版雕”造型艺术格局的前提下,在各系科内部进行与当代艺术教育相关的对接,另外还专门开辟了新的系科来进行跨专业的新艺术的教育探索。近些年来,艺术教育实验变得更加的复杂,除了体制内部在孕育区别于既有体制规则的教育空间;某些另类空间、自我组织也在从事具有学校性质的开放性教育工作;在国际策展潮流中,还出现了所谓“作为学校的展览”的新实践。这些实验已经逾越了体制、空间、机构性质的界限,着力于建构穿越各种戒律、却又非对抗性的教育和话语平台。
在这当中,不管是过去还是现今,油画系都是走在前列的。八大美院油画创作的中坚力量的作品放置在一起,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图式结构、叙事方式和风格取向上的研究已经逾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学院的藩篱,而与我们现今的当代艺术的系统以及关注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同时,他们又因为不同的学院传承和教育背景而具有了不同的面貌,以此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国内美术学院油画当代发展的微缩图。
那么,处于发展新阶段的学院又面临怎样的问题呢?学院的教育变革自然带来了不小的活力,但它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在一个旧的框架下的局部突破。比如僵化的媒介分科规则以及片面化的风格划分逻辑依然左右着学院的体系。与此同时,当代艺术系统日渐致密化,经由某些美术馆、画廊、收藏家、策展人、机构负责人等,已经编织起非常强大的国际网络,它是艺术家成功的通道,但也有非常强的规约性。因此,学院在进行所谓积极的知识生产的同时,其自身或之间也需要某种批判力,从而接受质询和获得新的变化。一方面,他们要继续撬动旧有的教育体制的铁板,另一方面又要质疑国际性的艺术系统的运作机制。而就当代艺术而言,当曾经作为挑战性力量的前卫实践被这一系统所吸纳并予以普遍化后,其新的动力机制又在哪里?在2015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中国挪用艺术展”上,有一个展中展就叫“后?学院主义”,它所提出的正是前卫沦为新的陈词滥调并高度资本化的问题。
学院在变,问题也在变。而这些还不仅仅是学院油画要面对的问题!
关于作者: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新生代策展人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胡斌<b><a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