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关维兴这个农民的儿子,1940年出生于吉林省长白山一个小山村,那时故乡还处在日本侵略者的占领之下,生活十分穷苦。父母除了给孩子们以伟大的爱,设法养活他们外,别的就无能为力了。既没有能力让他们读书受教育,更不能给以艺术熏陶,因为父母不是艺术家,甚至连一个字都不认识,但他作为父母六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和唯一的男孩,获得许多额外的自由。虽然他不知道世上还有艺术这一行,也不知道还有艺术家和艺术博物馆,可他小小的年纪就觉得把心灵中美好的感觉用图形展现出来是一种快乐和满足。于是他像一头小鹿,东奔西跑,用那稚嫩的小手,握着干树枝或木炭块,这写写那画画,破旧的门板、残破的窗户纸、打谷场平滑的地面都是他作画的场所,经常弄得满身脏黑,每当吃了西瓜之后一道道瓜水流过沾满灰土的小肚囊,小肚子便成了一幅生动的水彩西瓜静物,惹得母亲又好气又好笑,只得带着儿子到村边小何去洗澡洗衣服。
日本人投降后,八岁才上乡间小学受教育,由于成绩优异,不断跳级,绘画的爱好也一直伴随着他。1955年他已十五岁,偶然机会,这个从未见过大城市胆怯的农村孩子,在一个大同学的带领下,胆瞻心惊地到哈尔滨投考设在沈阳的东北美专(现今的鲁迅美院)附中。谁知幸运之神降临了,是著名的画家、教授王盛烈先生主考,于是作为这个考场仅仅五名被录取者之一,进入美专附中,开始了真正的艺徒生涯。遇到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王盛烈先生的夫人,教育家吕复慧先生。老师的教导象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学生们愚钝的头脑。关维兴在一篇短记中就这样写道:
记得在附中的第一个夏天,老师带领我们去沈阳郊区深入生活,我这初踏艺术校门的人,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既激动又不知所措,心中十分茫然。
一天,我坐在村头一片草地上,草地平淡无奇,只有一些不惹眼的小野花散落着,间或几个小水坑静静地反射着铅灰色的天空,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不知一丝什么情,牵着我勉强地画了一张水彩写生,谁知吕老师此时站到了我的身后,称赞道:“这张画你画得很好。”我不解地望着老师并低声的说:“我可没觉出哪儿好。”老师说:“以后你就知道了。”而今,这张画早已不复存在,但由于老师的一句话,竟让我记住了它的概貌。几十年过去了,可我还常常想那张画究竟有什么好?逐渐猜想到,大概是我描绘的那条伸向天际的地平线及阴霾的整体气氛,碰巧表现出了某种意境,这恰恰是当年的我认识不到的。对此事的揣磨激发和强化了我追求意境的意念,因为,唯有意境才是风景作品的灵魂。老师一句话,指导我一生。
1959年,命运之神又一次降爱于他。作为油画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关维兴,破格考入了罗马尼亚专家埃乌琴·博巴教授的油画训练班。按规定这个班只有本科毕业以上学历者方可考入。以至于起初博巴教授发觉这个学员资历太低而感到不快,不想要他;但在审阅学生考试作品时又称他“很有绘画天才”欣然地留下了他。在那里两整年的系统学习,博巴教授给予了完整的西方绘画艺术的观点和技巧,加之原先苏联契斯恰科夫体系的训练,便以得天独厚的资历走上了真正的艺术之路。
1964年,时年24岁血气方刚的关维兴,在美院任见习助教,正要全力施展技艺于钟爱的油画艺术时,幸运之神这次却远离了他,意外地被选拔入伍,去了边疆高机密的部队,在偏僻封闭的部队里从事了八年的基层群众性的实用美术工作,后来才被调到北京总部机关。对这段长时期的碌碌无为深感惆怅但又不甘寂寞的他,自找了一份苦差事,用他生命最光彩的时段(30-50岁),实施了他自己设计的十五年育才计划,即:对基层初级美术骨干实施15年连续系统训练,成为高级美术人才。经过多年艰苦繁重的工作,于1990年如期完成,共有50余人加入了中国美协或省级美协,涌现出了一批军内外颇有影响的青年画家,如油画家骆根兴,国画家陈钰铭、王野翔,版画水彩画家李亚军等。也使他所在的国防科工委摆脱了在全军美术工作落后局面,进入先进行列。这一成就得到军内外的广泛高度赞誉。
虽然如此,军旅生活中那种特定的非专业条件,却无情地限制了他油画的发展,甚至到了不能为的程度,无奈才拣起了水彩这个不需多大空间的行当。开初是想借水彩满足油画的欲望,而后被水彩的特殊表现力和独有的韵美所吸引,进而要为更深地开拓水彩的生命力而奋斗,想“试试能否改变一下水彩在人们心目中以及在艺术殿堂中的地位”。于是关维兴便成为了我国当今专攻水彩的少数画家之一。他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画种的水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大的潜力,在我国它所以被贬为小品遭到歧视,主要原因是水彩更深层的表现力尚未被充分挖掘出来,特别是最具分量、最见功力的人物题材的薄弱更是关键。为此,他凭借深厚的油画造型功力,向水彩人物这个顽固阵地发起了冲击。
80年代初的一些作品,诸如《华北老农头像》《白衣护士》以及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冬云》《抚猫小童》等,以其准确生动的形象,立即受到全国水彩界的注目,这给了关维兴以信心,便埋头攻起水彩人物来了。
进入90年代,随着大量优秀作品的涌现,他的水彩人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蜚声国内外。表现塔吉克小女孩的《朋友》,参加美国举办的第126届世界水彩画展后,被选为优秀作品在美国全国循展一年,许多热情的美国观众写信给关维兴称赞这件作品是“展览会中最好的”是他们“最喜欢的”并咨询有关创作情况和水彩技法;表现北京风情的《京味》在国外展出时被评论为是“纯西方高度水彩技巧的杰作,同时又融合了中国画大写意的情趣。”因欲收藏者颇众,展览会不得不聘请一位先生作“仲裁”,以时间为据,判给了一位幸运的先生。此作品历时三年,先后五易其稿,不但全被收藏一空,国外尚有十数人还想再能收藏到它;90年代初期,还应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亲邀,为其代表作小说《城南旧事》用水彩绘制了80余幅精彩插图,分三册精装出版,连续三年获国际插图大奖,在台湾和国际上获得巨大影响。英、德、比、法等许多国家购买了版权;其他水彩作品如《人间盛母》《秋趣》《初看世界》《版纳小和尚》《塔吉科女孩》《盛装的少女们》《女人体》《陕北老农》等无不享誉中外。
但关维兴并不满足个体肖像式人物创作成功,近年来又尝试着多人物、重分量题材的创作。1995年完成的描写新疆塔吉克族婚礼刁羊的《欢乐的天山》、1997年创作的表现八路军历史题材的《战斗里成长》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特别是描写陕北农民看戏的《乡情》,自1990年起,第一稿尚未及面世便被美国人收藏,多次参加美国国内展览,多次见著美国报端称:“该作品是本次展览的代表”“作者描写的是农村景象,刻画出了农民看戏的不同生动表情,证明了画家的伟大天才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在美国,一幅水彩画能被认定为一个综合美术展览的代表,一反如我们国内对水彩画的歧视,对关维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于是1993年又画了第二稿,后被德国人收藏。1998年画了第三稿,就是这幅200x130cm的大型水彩作品,比前两稿作了较大的改进,刻画了几十位形象生动、性格各异的鲜活人物。造型准确、笔法刚劲、刻画精到、极见功力,开创了以写实方式用水彩表现众多人物的先河,将水彩人物画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并且在八年里三易其稿,更显画家对水彩人物画的执著追求,这实在是当今水彩界乃至整个画界极少见的,获得国内外高度的赞誉:是当今世界无人能比的。他这样表述对水彩人物的追求:
“水彩人物委实太难了,迫使不少人望而却步。但是,既然人类创造了这么美妙的艺术手段,又有许多人获得了成功,创作出了那么多动人的佳作,那我们也可以试一试。恰恰因为难,才意味着那里蕴藏着并非唾手可得的诱人之美;也因为难,更能激发寻求特殊之美的勇气和欲望,经过有识之士们的拼搏,水彩在中国必将与其他画种一样光彩夺目”“从事水彩人物画的难点在于对美人式的‘人形静物’的超越,使自己笔下的人物上升到‘形象’的高度。形象这个概念,是画画的人要认真琢磨的。我喜欢用‘形象感’这个词表述对形象的理解与追求。那些具有职业、年龄、性格甚至地域特征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具有真实内心情感的人物造型,才能称得上是形象。你笔下的人物只有被观众认可是形象了,它才是有生命的,才真正的具有了艺术价值。”
我国按有关协定在北非的突尼斯国举办“当代中国水彩画展”。关维兴作为水彩专家随团前往。按突方要求,要展现专家的作品风貌,并在开幕式上作现场表演。为此关维兴带去了自己12件水彩作品,第一次比较集中的向外国观众展示自己的水彩作品,应约在开幕式上作了水彩人物画的成功表演,受到到场的突尼斯政府官员、各国驻突大使、画家、群众的高度赞扬。称关维兴的作品是“不可思意的”“人类几乎达不到的……”将关维兴团团围住,许多人当场提出要关维兴收他们作学生,政府官员则表示欢迎画家尽早再来突尼斯,免费提供一切条件,住在国家“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搞创作,国家定向收藏他的作品,甚至有人认为,肯定是关的绘画工具有秘密,收藏了他的全部画具。还额外邀请关维兴为突国美术学院讲课,文化部长亲自作主持人带领电视台拍摄专题片。观众之踊跃气氛之热烈都是突国少有的。时值《人民日报》住北非片的记者也被此情景所激动,在《人民日报》上作了较详细的报导。
1998年中国美协和总装备部政治部在中国美术馆,为他举办了首次个人水彩画展,引起强烈反响,观众爆发出极大热情,许多观众多次重复观看,有的甚至在6天的展期里来了6次,媒体用“盛况空前,好评如潮”作了概括。观众们说,这些画太美了,怎么也看不够;说,最好不要撤下,应永远陈列,以便随时来观赏;说,其中许多堪称国宝,千万不要流到国外;说,艺术到了这样纯青的份上,再也没有了现代与传统、先进与落后观念之分,有的只是美的享受;说,这些画给人的是一种冲击和震憾,这种感觉已多年未遇了;说,看了这样的水彩作品,无人再说水彩是小品了,她给人的美感不亚于任何其他画种,而且它独具的美,反而是其它画种所不能的;说,这些佳作即使立于世界水彩艺术之林,亦绝不逊色于古今中外大师;其出类拔萃之手笔,可与任何大师先哲一比高下!75岁的廖静文先生甚至激动地说“我一生都难得见到这么好的水彩画”又说“这些画比油画更有韵味,实在太美了”说,只有画家尊重观众,观众才会如此热情地给予回报;说……总之,展览为水彩艺术赢得了荣誉。
2005年,应邀到美国举办第一次个展,依然非常成功。被作品感动落泪的美国观众甚至大大超出了国内观众,演绎出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电视台制作了DVD,连续播放,广播电台录制了访谈节目,作家为其著书,评论家称他“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美国,不属于北京也不属于格林斯巴勒,属于全世界,是世界艺术的主人!”观众赞誉其画作为大师作品,以创记录的高价位收藏了多幅画作,其中《耄耋老人》在展出期间就荣获了美国第85届全国水彩画展大奖——“前总统奖”;他本人也因此被吸纳为美国国家水彩画会会员,受到美国人的尊敬与爱戴,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2007年,第二次赴美举办个展。此次共展出三个地点,纽约、休士顿、格林斯罢勒。历时三个月,所到之处依然引起轰动,由于新创作了一些美国题材的作品加入展出,引起美国观众的更高热情,画价又飙升。还应休士顿水彩画会之邀进行教学,学员均是休士顿水彩画会的水彩画家们,教学取得极大成功,学员们甚至调侃地说,要将他绑到桌子腿上不让走了。现在美方以极大的热情制定了今后若干年的展览计划,我们期待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而今,他的声誉越来越高,诸如“大师手笔,大师风范”“出神入化,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美不胜收”“比油画还要精美还要耐看”……不绝于耳。就连公认的水彩最权威的英国皇家水彩画协会第二十四任主席年已72岁的沃思先生(Mr.Worth)也将关维兴列入他组建的世界10人水彩名家代表团成员(亚洲唯一),还亲自到北京会见他,十分赞赏他的作品,并有意邀他加入英国皇家水彩协会。他的水彩画在海外,在没有施加任何影响的情况下(没办画展、没发行画册、没作任何宣传)取得了少有的高价位……于是海外出版家、画廊纷纷找上门来,迄今提出要为他办展的不下二十余家。凡此种种,都令他感慨!但他全然是一颗平常之心,婉辞了这些出书办展的邀请。他一直不认为自己已有什么成就,因为他觉得水彩太难了,客观上又让他开始得很晚,许多课题有待探讨,一些萦绕心头已久的主题,还无暇顾及。比如,巍巍的黄土高原给了人类生命,但却让人们终生与绳索为伴,最后还是用绳索捆绑着收归黄土,其中蕴藏的深深哲理;又如,令他这个游子魂牵梦绕的故乡,那里一草一木,乡亲们一举一动其中演示的亲情,都牢牢占据他的心底,都想去触及,真可谓任重而道远。为此,他使自己一直处于探索之中,不愿停步,他不少作品长时间经营,多次易稿就是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何况他那拳拳爱国心,他不想让优秀作品全部流到国外;更有对同胞的深情,令他不能自已,那年到云南边疆采访,看到某少数民族那牛栏都不如的校舍,他和同伴,一道含泪当场捐助。这种爱心成了他艺术观念的核心。他这样说:
“艺术作品应是美的,孕育它们的生活是充满阳光与爱的,虽然也会有阴霾与罪恶,但确更激起对阳光和善美的渴求。我热爱生活,绝不冷漠相待。一个人在世间成长;离不开他人的保护与爱抚,世上没有一个能脱离开他人的‘自我’。因此,我不愿意去经营那种自私的、晦涩的、自慰自娱的东西。我画早春是赞美清新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画老农是颂扬纯朴与善良;画乡情是讴歌养护过我的那些具有温馨胸怀的人们;画儿童是表露我的爱并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我愿把对生活的热情通过作品献给观众,愿人人都建立一个充满阳光和爱的内心世界。水彩画,只画得很像是不够的,它应有生命,它应活起来,它应是爱和美的使者,它应属于全人类。”
关维兴现在还担负着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水彩画评委等社会职务,还须分出一部分精力作发展社会水彩事业的工作,履行着自己社会职责。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副主任,全国美展水彩画评委,国家一级美术师,美国国家水彩画协会会员(NWS)。
地址:中国北京北三环中路4号创作室
邮编:100720
电话:010-66350365画室010-64830901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