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观察】高科技介入雕塑 未来艺术的可能性?

2016-06-27 07:58

没有体积、没有材料却仍然占据空间,如果它看不到,那还是雕塑吗?张增增用作品《无形之形》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一场不像“雕塑”的雕塑展

  就在上周(2016年6月20日),由重庆高科集团、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妙果数码共同主办,焦兴涛担任艺术总监,季平担任技术总监,孙鹏担任策展人的“虚拟车间——互动媒体艺术展”在重庆两江新区海王星创意岛揭幕。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群体、职业艺术家展现了一系列技术与雕塑艺术结合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出了雕塑艺术与V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译作灵境、幻真)】、A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也被称之为混合现实】等新技术的结合。艺术家们利用VR眼镜、GPS导航、互动机械作为媒介,运用脑电波技术、眼动技术、智能感应技术等,引导观众与作品互动,甚至让观众参与到完成作品的创作。

艺术家及嘉宾合影

  不同于常规的雕塑展,此次展览的作品突破了传统雕塑的概念,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作品,而是结合了当下最新潮的VR、AR技术,在增加了观众与作品互动性的同时,也体现除了雕塑艺术在未来创作中更多的可能性。VR、AR技术的介入,使观众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当下,雕塑艺术的核心经过了技术、形式、观念的演变,雕塑的装置化和观念化的趋势已经不新鲜。以往艺术家们一直在体现雕塑作品观念的物质化,而如今,新的技术手段,VR、AR等一些新的技术和雕塑艺术结合后,对雕塑艺术原有的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对雕塑的概念也会有一个重新的认知,你可以在一个空间里看不到任何物质实体,但可以看到或感知到知识意义的雕塑。

张增增此前与妙果数码在上海外滩合作的作品《无形之形——东方明珠》

作为展览主办方之一的妙果数码是一家位于上海的创意与科技公司,一直以来致力于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合作。公司首次与当代艺术的碰撞,就是在策展人孙鹏的引荐下,和川美雕塑系的青年艺术家张增增共同完成的虚拟雕塑《无形之形》,当时就使用了尚未进入大众视野的AR(增强现实)技术。机构CE0季平表示,长期以来妙果数码和各大艺术院校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创作了很多跨媒体的当代艺术作品。这次和四川美术学院合作的“虚拟车间-互动媒体艺术展”则是策划时间最长、合作艺术家最多、运用技术最复杂的一次。

  谈及《无形之形》这件作品的创作初衷时,参展艺术家张增增表示,就是如何在空气中做雕塑。它用肉眼无法看到,但在手机中可以360°观看,没有体积、没有材料却仍然占据空间,如果它看不到,那还是雕塑吗?

张增增 《无形之形》尺度可变

  《无形之形》这个作品完全体现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通过展厅的ipad屏幕,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眼前的大厅中有一个几乎撑满上下空间的大铁球,而现实中是没有的。此外,观众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安装特殊软件,通过纸媒或网络传播,让足不出户的人在家里也可以看到这件作品。通过这个作品艺术家抛出了很多问题,什么是雕塑?雕塑可不可以这样?雕塑不可触摸但仍占据着空间。

焦兴涛 《奇迹》尺度可变

  《奇迹》这个作品是艺术家焦兴涛所作,是四个装置作品,所组成的材料几乎来源于发动机零件,装置的内容分别是旗杆、世贸双子大楼、烟囱、路边小车,作品运用了脑电波技术,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作品通过投影后所呈现的效果通过脑电波注意力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建立直观而奇妙的联系。

唐勇 《平衡》340x340x330cm

  《平衡》是艺术家唐勇的作品,它主要运用了体感技术与作品进行结合,观众在参与互动中由于所占位置的原因,会看到投影效果中树下的这个方形平台会出现失衡的效果,甚至坍塌,给观众心理上带来强烈的不安和危机感。艺术家通过这种失衡效果,体现自然生态现在所处的危机,同时呼吁大众控制欲念,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人与生态的和谐和平衡。

张超 丁凤莲 《墙》 尺度可变

  艺术家张超和其母亲丁凤莲共同完成的作品《墙》,采用了GPS技术,将艺术家张超的行动路线用激光投射在铁墙上,其母亲则根据激光点移动的位置用电动磨机实时追踪,并打磨出一条表现行动轨迹的线,铁墙的另一面是张超实时位移的视频。由于艺术家与其母亲难得一见,甚至不知道儿子做的艺术到底是什么,所以这条看似平常的线,却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情绪、关爱、感情等,这样单一的线条变得十分厚重。

3D打印,呈现新的创作思维

《九重天》 张小涛

去年9月在成都当代美术馆举办的“空中楼阁:艺术+与3D打印+”是推出的艺术与3D打印技术的一场“科学实验”。

《无声之语》 周斌

在馆长蓝庆伟看来,这是一场“去经验化”的危险游戏,艺术家日常的创作经验、策展人以往的展览策划经验在这场全新的艺术展览形式里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每位艺术家的创作方案都曾进行过多次修改,展览更像是艺术思维与3D打印技术的磨合结果。

《逆世界》 焦兴涛

3D打印技术可以提供给艺术家一种新的呈现创作思维的方式,复杂的结构关系如果用传统的雕塑手段完成,难度相对较大,但通过3D建模,问题轻而易举地由3D打印机实现了。

展览现场

“3D打印技术与其他油画、国画、雕塑一样,都是艺术的表达方式之一,它是一种新的‘输出方式’,最根本的还是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只是看艺术家选择哪种方式表达罢了。展览为未来艺术与3D打印的结合做出示例,是新的技术与艺术思维碰撞的结果。艺术家用他们的魅力和创作思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独特、危险,却值得我们不断向前追寻的。”蓝庆伟如是谈到。

VR+AR,被改变的雕塑

胡晓林 《A-N之间》 450x400cm

2016年被称之为“VR元年”,各种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正越来越多的被艺术家们所使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参展艺术家焦兴涛认为,雕塑在今天,只是沿用过去的概念,在扩大概念中我们还来不及用一个重新的概念来定义它。

谈到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时焦兴涛表示,“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近100年艺术史和世界史的发展表明了技术的进步对艺术的改变是非常之大的。以欧洲古典油画为例,当画家用小孔成像这一不成文的规矩来描绘创作对象时,就相当于今天我们用照片或者电脑来作画,这一技术的掌握使得写实不再那么神秘。又比如法国埃菲尔铁塔的建成改变了艺术家观看世界的方式,艺术家从100多米的高空俯瞰大地,从平视转向俯视的过程中,对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平面性和抽象绘画具有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因此,某种角度而言,新艺术的震撼和新技术的发明有着直接的关系。就雕塑而言,未来可能性,的确是在现有边界之外的。”

  

 张增增 《造物》200x40x40cm 

“一日千里的技术和科技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经验,雕塑在今天早已从古典形态中出走,成为一个游荡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搅局者,不断突破的边界在不断重新定义‘何为雕塑’。对于雕塑亦是如此,没有钢铁的发明,钢结构在建筑上的率先运用,上世纪40、50年代以钢 铁为焊接的新材料就不可能出现,再到50、60年代,电视机观看方式的出现,让艺术家有了 录像艺术,我们能从白南准的作品中看到这些变化。因此,从这条线索中我们能清楚的看到 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早在2014年,我们就与妙果数码就在探讨VR、AR技术如何与今天的艺术形式,尤其是雕塑领域的融合、发现,交叉学科的部分带给了我们新的体验和艺术经验。虚拟车间’中的‘车间’相当于工业化生产,涵盖着雕塑非常重要的定义,给艺术宽泛的理解方式。模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所产生的‘虚拟’,相对于我们的身体和物质感,最终会变成意识不到的真实。因此,‘虚拟车间’是在讨论传统艺术形式如何通过技术的改造或交叉,能够凤凰涅槃或者重生。此外,川美雕塑系的四个工作室中就有跨媒介工作室,不仅仅讨论的是技术,还有人的行为和机械方式等带来的变化。”焦兴涛如是谈到。

  李娜 《平衡木》230x200x140cm

  策展人孙鹏谈到,西南地区有着特别好的环境,有一些思想的沉淀,作品中保留了深刻的思想性。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既使用了技术,也保留了逻辑的关系,不是跟着科技的技术往前走,而是让技术如何承载思想。希望通过这次的展览能带来一些启发与超越。从雕塑出发,也具有一定的前沿性。“雕塑系的艺术家与装置艺术挨得比较近,他们的优势在于不惧怕固体,既有手工也对应了技术。作品中试图保留了雕塑的质感,也讨论了雕塑的虚实空间与计算机所产生的空间的关系,从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心理层面、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艺术家们既使用新技术,又对新技术保持着时刻的警惕,既试探着新技术的实现能力,又揭示着由技术革新引起的人和社会危机。观众可以从中发现艺术家在处理新技术时的共同点:即他们在技术的使用上保持了最为严苛的节制,在观念和思想启发上保持了最为干净的逻辑。”

  李娜 《啪》200x130cm

此前在川美雕塑系举办的“明天当代雕塑奖”时,终评委员会成员、深圳雕塑院院长、 批评家孙振华接受采访时谈到过,评选过程中评委的共识,即更为看重的是雕塑的新思想和新方法。“雕塑发展至今,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和现实。并不一定是说我们的每一次探索都是成熟、成功的,但在这其中我们能够找到更多的可能性,特别是‘新’,这会对我们当年青年雕塑家开阔眼界,开拓思路有所帮助。”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在高科技领域探索的雕塑艺术家们。

张翔 《几何》尺度可变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也认为,雕塑以传统画种和艺术分类来说有一个边界和内核的问题,近年来,年轻艺术家在寻求科技对雕塑的突破。“雕塑和当代艺术之间的边界越来越不容易划分,这个结果导致年轻艺术家正在寻求科技对雕塑的突破,包括数字技术、声音技术各方面的技术。在一些展览上,你已经无法区分什么叫雕塑,他们做了很多声音装置、新媒体装置,但那同样也是雕塑,他们已经超越了这个领域。不管原来的核心如何,很可能边界被磨灭了。这是我们从作品上观察到的”。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angelboy

      不错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