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陈向兵是一个习惯于不事声张地暗暗用劲儿的人。去年5月到他画室的时候,他摆出一副很安于现状的样子:“我现在很舒服,也没什么追求,上一点课,画一点画,这样就很好。”然而,画室里的作品却完全是另一番风貌,完全没有言语中那种悠闲散漫的感觉。那个时候陈向兵刚刚开始画一些关于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的作品,作品语言明显受到里希特的影响,也还不是十分成熟的状态,无论局部塑造还是整体氛围都多少显得有些简率,但却都有一种抓摄人心的感染力。画中单薄瘦弱、情绪低沉的人物形象和阴森恍惚、瑟缩飘摇的整体氛围都表露出创作者紧张、敏感心理状态。
第一次见到陈向兵的作品是在2005年,他那个时期的作品在风格上比较接近塔皮埃斯,语言的感觉很到位,在简练粗放的整体氛围中处处透露着纤微细致的感觉。对于有着留俄背景的陈向兵来说,这样的作品体现出的不仅是对形式语言本身的敏感,更体现出他对语言形态和语言范式的敏感。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相对于仍然以现实主义为基本特征的俄罗斯绘画,现代主义大师塔皮埃斯的艺术语言显然要前卫得多,在现实主义的学院背景下研究现代主义大师的艺术语言本身就足以说明他对艺术语言形态演化轨迹的高度自觉。但是,他也没有真正沉湎于这种自己已经运用得非常熟练的以形式美为核心的抽象艺术语言(形式美并不是塔皮埃斯艺术创作的核心和出发点,但绝大多数中国艺术家却是从相当学院化的审美角度来解读塔皮埃斯),不久之后,陈向兵就开始探索一种能够更直接地表达自己内心体验的绘画语言。从2006年开始,他试探性地创作了一些关注人的生存与欲望的艺术作品。尽管这些作品的语言感觉与内在体验都显得不太成熟,但对陈向兵来说,这些作品却帮助他实现了从过于学院化的审美眼光向激情地关注个人内心体验的重大转变。
2008年创作的这批新作品表明陈向兵在语言范式上的又一次重要转换:从直接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的表现性语言转向以复杂的图像语言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揭示。与《光》这类直接表达个人的人生体验与内心幻象的作品不同,陈向兵在创作《荒原》、《云》、《天地之悠》、《塔》等作品的时候所运用的主要是符号化的形象——人物形象明显在模拟二三十年代的连环漫画的造型感觉,没有努力地体验、还原这些人物自身的形象特征与精神气质,却刻意强调了他们留给当代人的一种标识化的印象,人物都没有丰满充实的生命感觉,而是一种苍白扁平的图像符号化;塔、树、太湖石等等景物也都没有着力表现它们现实的视觉感,而是突出它们的隐喻功能;人物、景物之间组合也没有遵循现实的视觉逻辑,而是围绕艺术家内在观念表达的需要自由地编排。甚至作品的语言风格都是图像化的:艺术家并没有试图建立个人原创的风格化语言系统,而是选择那些具有公共特征的流行化的语言风格。在对这种广为人知的公共化语言的模拟中,艺术家在直接传达真实的内心体验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情感体验自然地扭曲,形成一种沉重的自我调侃、自我反讽与自我消解的精神特征。这样的语言感觉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语言感觉,所表达的也是当代人典型的心理体验。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当代艺术经历了一个强劲的观念化历程。但是,促使那些真正敏感的艺术家花费巨大精力去研究这种更新颖的艺术形态的原因一定是因为原有的语言体系难以表达他们独特的内心体验,是因为新的心灵经验需要新的语言载体。观念的、图像化的语言方法本身并不能为艺术作品提供内在的价值支撑,判断艺术作品的好坏不取决于语言范式和语言形式本身的复杂性,而在于作品的语言是否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张力与
情绪感染力。陈向兵新作品最基本的隐喻意义其实并不复杂,那形只影单、神情黯然的文化巨人,那飘摇的亭榭、倾倒的宝塔、光秃秃的树,那突兀、苍白、缺乏生命灵光的太湖石,以及那荒诞离奇的场景和云遮雾罩、诡异、阴郁、梦魇一般的视觉氛围其实都明确地表达出一颗置身于物欲横流、人文精神失落的时代的孤独、敏感的心灵对那种已经黯然消逝的精神价值的幽然回视。在陈向兵的这些作品里看不到机智的观念转换和尖锐激烈的情绪特征,但是,作品阴沉、恍惚、令人揪心的明暗变化和瑟缩、惨淡、梦魇一般的视觉氛围同样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激情,一种更黏稠、更沉郁的激情。在这个由激烈的社会变革导致的严重失衡的心理日渐平复、个人的精神体验与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尖锐对抗日渐弥合、但个人内心世界却仍然迷惘失落的时期,这种更幽邃的思绪、更沉郁的情感方式往往能够更深地触动那些被深深掩藏的内心伤痛。这正是陈向兵这批新作品的魅力所在。
作品的问题还在语言强度上。当代艺术不会为语言而语言,但任何能够承载真正强大的精神张力与真正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艺术语言肯定是有很强的表现力的语言。语言的孱弱会直接转换为内在精神力量的孱弱。从这些作品来看,陈向兵已经能够非常成熟自如地运用当代艺术的语言技巧,已经能够很深刻地表达自己内心复杂深邃的感触,但作品还会时常显露出一些造作与刻意煽情的味道,似乎还缺乏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气概和心无旁骛的情感深度。当然,这已经是对大艺术家的苛责了。
2009年2月9日
作者:方志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