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东风东路和青年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人流如织,熙来攘往,声浪似乎要淹没略显陈旧的美术馆大楼。也就在这由钢筋、水泥和广告牌色彩构建的大楼里,那名来自楚雄、声名远播的艺术家罗江,如今也正被各种标签阐释、传扬、撕扯、覆盖乃至遮蔽……
走进罗江的办公室兼画室,身为院长、馆长的罗江正在忙碌,填表、讨论、安排工作……似乎一刻也不得停歇。采访开始于午饭时间,罗江端着他的一大碗饭菜,一脸的喷香与满足,犹如一名蹲在乌蒙山深处的彝族汉子。是的,当年正是在他遥远的故乡彝州楚雄,他确曾以各种方式跋涉于故乡的大山大水,当他第一次用钢笔描绘了一只墨水瓶时,他的命运似乎注定要与绘画结缘。求学、深造、参展,获得对绘画的多元感知与不断深入、不断延伸的艺术表达……
“罗江沐浴着新时期的阳光雨露,踏上艺术的求真求美之旅,深入生活,去描绘现实人生,表达自己对大山大水、风俗人情的满心热爱。罗江笔下的水墨画,有一种激跃的情绪,一少传统水墨画的烟云暮气,而更具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特征。”罗江那些粗服乱头的彝族人物,兼有稚拙气和彪悍气,它们有着响亮的色彩,强悍率性的笔墨,大块的色彩神话般堆积,豪放率性,人们第一次看见这样的绘画和遇见这样的罗江。他笔下的《红土》系列、《哀牢山》系列和《乌蒙山》系列,单纯强烈的色彩和率性粗悍的笔墨张扬着彝人的民族性格,人物形象强壮、凝重,带着一股粗厉的旷野之气,画面上弥散着某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恍惚间又分明透露出一股桀骜不驯的戾气,这种气质与笔墨光芒,让罗江的绘画深深楔入经验、生活和现实。评论者多用“红土艺术”“生命意识”“苦涩美感”一类词汇描述罗江,并似乎过于强调他的民族属性。以至于他的故乡似乎被蒙上了一层马尔克斯笔下拉丁美洲的色彩,而他的作品,似乎也具有了某种《百年孤独》的味道。“其实,我的所谓苦涩,表达的主要是大山人物面对自然、面对生活的一种坚韧。”罗江抱着他的头,似乎有些无奈。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让罗江的绘画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一种于他自己而言都难于察觉的逆反笔触。于我来看,罗江当然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一名画家,我们不能单从民族属性和土地颜色去判断和解释艺术和艺术家,更不能用一域之地去解释乃至圈定一位艺术家,中国画是超越个性和地域局限的艺术传统,它具有涵容民族与地域个性的能力。而罗江作为写意人物、山水画家,他的作品介于描绘与表现之间。他描绘彝人的日常生活如劳作、休息、娱玩、行路、育子、祭祀、结婚、祈祷、过节等等;人物表情专注而平淡,从表现层面看,他对自己作品的题材和主人公有一种执着和热情,但并不预设主题,亦无鲜明的观念倾向。罗江,用专属自己的自信气质与雄强、浑朴的笔墨,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语言与表达情绪,这种笔墨当然首先源于中国水墨画传统,首先源于艺术海纳百川和融会贯通的原生动力,而大可不必过于强调他的革新并祭出徐悲鸿,过于强调他的突破并祭出表现主义。罗江的表达方式、表达语言与表达情绪,同样归属于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艺术的相遇和碰撞!其实,罗江就是罗江,他不是马尔克斯、也没有必要是福克纳及其田纳西,他的作品,强烈而坦诚地打满了自信的个人印记。但鲜有人注意到他绘画中的史诗气质,在激越的大山、浑厚的人物、神话般的色彩排山倒海风云变幻之际,我总是从素净的宣纸上听见来自鸿蒙的声音、看见照亮道路和命运的篝火、以及山民、骡马、林梢乃至整个大自然的痉挛与悸动!这种史诗般的气息、节奏与味道,以及略带苦涩与诗性憨厚的笔触中,是罗江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五味杂陈的细腻体味与表达。罗江的绘画,正如其人一样,饱满、真诚、自信,憨厚中又满溢智性的灵动与那么一丝诗性的狡黠……
我眼中的这名中年男人,他总是喜欢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头颅,如开悟了的者行孙,似乎总想捂住头颅中四溢的智性光芒……我不知道这名来自彝山的汉子,在什么样的下午或早晨,亲吻彝山滚烫的石块和寒凉的露珠……但我却知道,这名走出彝山的汉子,犹如一块从彝山地心深处喷涌而出的顽石,在一路的颠簸、地裂山崩中疼痛、蜕变、蝶化乃至浴火重生,他以自己标志性的绘画和兼具标志性的光头,诠释了艺术和自我,诠释了罗江的艺术和罗江,诠释了他对艺术的无限性体悟及其无限性表达!
这名强悍的中年汉子,在和记者的交流中,午饭刚过,饭饱神不虚,一张宣纸定于壁上,面壁作画,为自己的好身体,也忍不住对记者“炫耀”了一句,“得有一副好身体,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和前进……”论者眼中“独行”的罗江,在我看来,心性行于山巅,笔墨出于鸿蒙,但他深知,“没有人可以完整地表现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不曾诉说什么,也未尝想有人来读懂它的内心。”正是在面对大自然的谦卑中,面对艺术和人生的孤独体悟中,桀骜的罗江与细腻的罗江握手言和,达成了柔软的统一,在《湄公河的记忆》中,我分明地看见,桀骜、细腻和柔软的罗江,“在高远的天空之下,在春风拂面的时刻,一支画笔掠过眸光闪闪的时代,将刹那间心头涌动的感念、沉静、怀想,融入到笔墨之下,触碰到河流的灵魂与柔软的时光……”
记者:伏自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