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11-09 08:53
上海宝山区长江西路685号有一座玻璃博物馆,与北京798里的那些艺术空间经历有些相似,说直白点,都是旧车间改的。它的前身是上海轻工玻璃公司的玻璃窑炉车间。
博物馆的创始人张琳,同是上海轻工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执行总裁。最初,他看到了国外的很多工业区成功转型的案例,并渐渐了解了玻璃这种材料也适合创作艺术品,感觉这是一个产业转型非常好的方法和方向。于是,在一个曾经火与热交融的玻璃工厂厂区,孕育出一场熔炉车间到艺术空间的转变。
2011年5月18日,上海玻璃博物馆开馆,作为中国首家玻璃博物馆,开启了玻璃分享无限可能的新纪元。到了2014年,博物馆开始与当代艺术家张鼎、策展人李力进行首次跨界合作,带来了名为“黑色物质”的展览,让玻璃这种在艺术领域并不常见的创作材料能被更多人所关注。
今年,上海玻璃博物馆正式将此跨界艺术合作项目命名为“退火”。11月9日,作为2016年“退火”成果项目展览,博物馆和策展人李力邀请青年艺术家杨心广和廖斐一起深入合作,分别为公众带来《玻璃肠》与《平坦》双个展项目,试图触发当代艺术与玻璃这种材料的沟通、交融与迸发。
上海玻璃博物馆内景
问题来了,何谓“退火”?
按照度娘的说法:“退火是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指的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准确的说,退火是一种对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而且新材料的退火目的也与传统金属退火存在异同......”
额,停,咱们还是在展览介绍中找找答案吧:
“退火”二字来源于玻璃加工过程中最重要也最关键的“退火”一环,是玻璃最终成型的必经环节,也是关键所在。炙热的玻璃在上千度的温度下被塑型,随后经过加热-保温-慢冷-快冷四个退火步骤,通过人为地对温度的把控,降低玻璃的永久应力,使其结构更加稳定,且不易发生爆裂。
上海玻璃博物馆内景
在这个制作过程中的变化种种,虽可控,但亦不可控。期间,结果的未知性和偶然性也带给玻璃作品不可预知的宿命,令人着迷。
本是学玻璃专业出身的张琳介绍说:“技术上层面上很明白‘退火’对于玻璃的重要意义在哪里。再加上,‘退火’本身的过程和变化就具有不可控与不确定性,这正符合艺术创作的过程--让材料潜在的激情与可能得到释放。”
这也是博物馆策划这个项目的目的和初衷。
上海玻璃博物馆内景
当玻璃“邂逅”当代艺术
2013年11月,张琳去了威尼斯一个制作玻璃的岛叫Murano,拜访了岛上的一个名为Berengo的画廊,他们与全世界的当代艺术家合作玻璃艺术品。张琳也因此知道了一些当代艺术家的名字和作品,比如张洹。这给了张琳一个非常好的启发--让这些当代艺术家跨界,用玻璃的材料制作艺术品,也许会迸发出新的灵感。
于是回国之后,2014年张琳就与策展人李力共同讨论了如今名为“退火”的项目,并开始与艺术家张鼎合作。
熟悉张鼎作品的人会对他的创作有个总体的印象:他的装置作品常围绕着感官与意志的强度,建构起一个个充满对抗性的场景。无论是木头、发泡剂或是钢铁,装置其间对于材质的运用成为艺术家控制物化的重心。
张鼎《黑色物质》2014 ~ 2015 126×126×126cm 黑色玻璃, 氧化钢板
这一次,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与他合作项目中,玻璃作为重心材质被运用。
黑色的看不清内部的玻璃球体,以三种方式构建作品,达成艺术家认为的空间平衡点。借由玻璃--这种脆弱同时坚硬;通透却致密;炙热而冰冷的物理特性,张鼎尝试使用最基本的方式运用材料的原始属性。黑色作为重要的属性,潜藏的不确定性被调动起来,玻璃球体在相互挤压中形成一个平衡而危险的空间,观众和作品之间形成的气氛,一触即发。
张鼎《黑色物质》局部 2014 ~ 2015 126×126×126cm 黑色玻璃, 氧化钢板
玻璃所带来的当代艺术:或许充满惊喜 或许出人意料
正如同退火工艺对于玻璃创作的必要性与不确定性,在这个跨界艺术合作的项目中,每一个当代艺术家从各自视角出发,利用玻璃这种材料为观众带来的或许是充满惊喜,也或许是出人意料的作品。
杨心广《玻璃肠》个展海报
在杨心广以往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各种材料的运用。“退火”项目也是称希望与对材料有兴趣的艺术家合作,探索玻璃这种材质的无限可能。《玻璃肠》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艺术家将材料与情感、物与人再结合的全新一次创作。
杨心广作品手绘稿与概念图
情怀,是杨心广这次展览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重点。
这个情怀,是理想世界里的某种抽象情愫,他关乎世界观和宇宙观,而不是现实中的琐碎点滴。断肠,在中国古代的文人笔下,往往就是对于某种情绪或者情怀的渲染。是对情怀这个话题一种很诗意的直观描述。玻璃的晶莹剔透、脆弱冰冷,都让“断”这个词语有了更加清晰的呈现。而如此特殊的材质和“断”相结合,带来的生理上的疼痛感又增加了“大我情怀”,同时也能触及到人们心理上的某些痛楚。
杨心广作品手绘稿与概念图
据了解,艺术家每组作品都会营造一个小场景,如同人体在某一结构上模糊不清的关系。那些玻璃做的山石与树木草皮颠倒了在真实空间中的位置,都代表着一些情绪化感受。而有着烧灼痕迹的不锈钢栏杆,则应和了“凭栏处”的意境,和断肠一起更增强了作品诗意化的氛围。积蓄的情感也得以通过这些细节迸发出来。
杨心广作品手绘稿与概念图
在张琳看来,即将要展出的“退火”杨心广和廖斐双个展项目,一个是以文人情怀为契入点,另一个则是从物理和抽象的点线面入手阐述对世界的思考,都是很有新意的。
廖斐《平坦》个展海报
在廖斐《平坦》个展前言中这样写道:“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当中。凡是物质就必然占据空间,而运动意味着时间的轴线处于其中。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倾向于简化并降低它的维度以构建系统。点、线、面,其实都是我们对于事物广延属性的想象。然而如绝对的直线并不存在一样,平面也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平坦并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我们对于世界极限的想象,是我们对于事物状态从虚空中的截取。与其说它是事物的属性不如说它更接近于人思维的属性。但更为复杂的是即使是一个简单平面上发生的事件,在时间中都意味着它在时间轴线上无尽的延绵。同时这个平面上的运动,即使是一滴水在一个平面上产生的涟漪,也会受着平面下的隐藏的水深的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度变化。它们在时间的轴线中,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延展。平坦的属性只存在于我们思维的‘此刻’这个瞬间,有如飞鸟不动。我们也只能在‘此刻’运用我们的想象,去思考平坦的全貌。”
是不是不太好理解?
廖斐作品概念图
这也是张琳所描述的“退火”项目困难也是有趣的地方,就是如何把艺术家天马行空的设想和手稿设计落地,用玻璃独有的语汇和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既定的时间段里,迅速且完美地执行作品的制作和布展......
结语也要很当代
每一次玻璃与艺术家擦出的火花都是对艺术的一次重铸......
算了,尊重内心:今天是全国消防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程立雪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