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得意忘形 ”——王承云的艺术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语境中,得意忘形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但它还可以解释为一种状态。这不是一个文字游戏,得意而忘形,中国艺术里意味着一种境界。“中国画主张‘得意忘形’。忘形,不同于变形。它既非有形,又非无形;它既是有形,又是无形。它包含了两者。忘形不是去排斥形,而是去关注本性。只有在见到了本性时,形才可能被忘掉。有形、无形都是对形的执着;忘形,才能不为形所累,才是对形的超越。”在王承云的画中,尽管是采用了非常西方的绘画材料和表现方式,但是对描绘对象背后的情感关注,却是与中国画相通的。抛弃对物象的精确描摹,关注物象背后的感情蕴含,表达内省的主观情感,这也是表现主义画风的重要特征。这种“得意忘形”,成就王承云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现居德国的画家王承云8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89后的“忧伤”出走,使他告别了他的成名作《1949.10.1》,在这副获奖作品里,已经显示出他对作品语言形式的强烈追求。在德国的艺术学院里,他不再对政治感兴趣,完全把艺术投入到艺术自身和人性本身的研究之中,追求一种从人性到艺术的自由状态。十多年的潜心研究,使他触及到了艺术的本质,有了明显的个人艺术语言,在德国也有了一席之地。而在中国却不一定为人所知。做为川美教师出走的他,在布伦瑞克艺术大学里,除了研究自己的艺术语言外,还把西方的艺术教育与中国的艺术教育做了全面的系统的比较,有了一套自己完整的艺术教育思路。做为画家也做四川美院客座教授和川音成都美院特聘教授,于2004年开始在四川致力于新的艺术教育思想和方式的探索。

  油画颜料与画布,几乎在中国成了艺术理所当然的代名词。我们对画面内容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对用于画面的颜料、画笔及各种工具对表达效果的影响的关注。王承云的画里,充满了一种实验性,对于各种绘画材料的探索,绘画语言的革新不遗余力。

  似乎很多人并不在意这样一个困境:我们所用的方法,每一笔画出来都是在模仿别人。在邯郸学步的路上,走了很久很久,仍然意识不到这是一个荒诞的误区。一种懒于思考的惰性使大部分人满足于亦步亦趋,以学到某个西方大师的一点皮毛而沾沾自喜。当然作为一种后天植入的艺术形式,学习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但学习应该是一种了解,理解其精神,理解艺术的本质。而不应该是挪用别人发现或创造的东西。如果仅仅把学习作为掌握别人的技术为目的,这种艺术的价值应该是值得怀疑的。

  王承云对绘画语言的革新渗透在他的艺术创作和思考的全过程当中。王承云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处于很苦闷的状态,每画一笔都是别人的语言,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于是他开始画大片大片的水,每天面对水面用颜料在画布上涂抹,只去表现它而不是去描摹水的形状。慢慢的,在画水的过程中,他有了自己的心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他试验用水调和丙烯颜料,形成了近似于水墨渲染的效果。经过慢慢的试验探索,水的技术,包括浓淡干湿各种效果发挥出来了。

  在他的画中有水中的人体,有躺着的女孩,有海边的狗,还有海边骑马的人。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人体的轮廓、游泳池底、水中的花,各种各样的东西在光线的折射下变得流动起来,人在水中不再是行走的动物,而是流动的介于固体与液体之间的东西,既有在水中流动的自由,又能感觉到水挤压身体的力量。

  水中的人物处在一种压抑与自由并存的状态,一方面人是生活在陆地的动物,将自己置于并非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水中,这种置换使人远没有在空气中活动那样自如,无处不在的水挤压着人的躯体;另一方面,进入水中的人学会了游泳,又可以漂浮在水中或水面上,这就像极了人类飞翔的理想,终于可以脱离地面而漂浮,对人类来说这又是一种自由。压抑与自由,是一种辩证的存在。中国有名的治世之君唐太宗就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讲的也是水对于进入其中的物体所施加的互相矛盾的两种力。水是一种充满了哲学寓意的东西,每一个水滴中都蕴含着智慧。

  王承云的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子。浓重的颜色与夸张的人物轮廓,大笔触涂抹的水面。水中的人物是变幻的,在一种近乎诡异的光线照射下,观众似乎可以感觉到水的波动。水之外的人物、物体,外形都十分结实、有力。在这种表现与传统表现主义又有本质的区别,在传统的表现主义的绘画里所有的造型几乎都是按情绪,思想和笔触的需要而改变,而在王承云的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他自由的绘画又能看到生活中的影子,这种具象与抽象的随意交替,这种生活与表现的自由荡漾,成为他独立的风格,也流露出他在中国受过教育的痕迹,那些水的气韵,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其中国书法的渗透,其实这种民族的血脉相连的气质是走到哪里都丢不掉的。在他的绘画材料的试验过程当中,水调和丙烯所发挥出来的画面效果,同时也勾起了一些潜意识的东西,这就是与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情结,比如思乡情结。

  表现应该是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王承云这种把“形”仍在自由的表现之中,并不是炙手可得东西,他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局部的呈现,无不充满挑战。因为它没有重复的可能性、没有制作的可能性,每一个形的出现都必须重新加以判断,虽然辛苦却充满激情。他的这种“得意忘形”。摆脱形的束缚,在艺术表达中自由出入,“如鱼得水”。

作者:韩晓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