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64年6月出生,北京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文化部艺术考级委员会学术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名家专项课题高级研修班导师,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山水画创作院艺委会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原求是杂志社《红旗画刊》“书画人生”栏目主持、撰稿人。先后就学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研究院创研班、清华美院博士生导师杜大恺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龙瑞工作室,现专职从事中国画研究与创作。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及国际性展览,被国家机关和多家专业收藏机构收藏,先后为《求是》杂志社、统战部、文化部、武警总院、章丘大厦等国家机关和企业绘制巨幅山水作品,被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盛世收藏》栏目、山东电视台收藏天下频道《翰墨人生》栏目拍摄个人专题片,作品和文章多次在《美术报》、《中国书画》、《艺术市场》、《二月书坊》等专业刊物发表,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绘画年鉴》等多部典籍,出版有《毕冠良书画集》、《笔墨心语》、《当代名家书画作品系列——毕冠良水墨山水》等,有多篇散文、诗歌及杂文发表。
中华英才——第24期推荐——毕冠良
中国山水画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在当今中西方文化深度交汇融合的时代,呈现出一种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繁荣景象。对于中国山水画的鉴赏和品评标准,也日趋见仁见智。但是,有一点始终不变的是,成熟的笔墨语言在尺幅方寸之间体现的对人生的感悟、对自然的理解以及画家们别具一格的笔墨形式无疑成为审视画家作品重要的标准。作为当今中国画坛山水画创作实力画家,毕冠良的创作思想和实践非常值得业内人士重点关注。人生无处不学问举凡大师级的中国画家,他们要么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比如齐白石、张大千等,要么具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比如李成、郭熙等,要么投身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比如石鲁、徐悲鸿等。画家与画匠的重要区别是其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与人生阅历。也许,毕冠良正是因为具备了当今画坛诸多画家难以具备的知识与人生储备才得以修炼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军旅、律师、诗人、文化创意策划等众多行业的经历在当今知名画家中堪称绝无仅有,而从幼年开始数次近乎传奇的劫后余生更令人叹为观止,因此,毕冠良说一个画家在“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同时还要“师自己”,不无道理。难能可贵的是,其工作经历无形之中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法律的严谨与诗歌的浪漫无疑为毕冠良山水画创作界定了独具一格的审美取向与外在风格。毕冠良先后就学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研究院创研班、清华美院杜大恺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龙瑞工作室,这段经历使他对于山水画创作的理论提升和笔墨技法的再认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试则艺静修身这是一个炒作概念的时代,画坛尤其如此,从新旧水墨画之争到这派的山头林立,凸显画坛的浮躁与功利。“致虚极,守静笃”成为阅历丰富的毕冠良的一种生活创作状态。对于山水画创作,毕冠良有自己的理解。他告诉笔者,《礼记·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山水画的创作,同样需要这样一种高度虔敬的度。逸笔草草,挥毫泼墨,那只是一种文人墨戏。先辈作画焚香净手自有他的道理。“致虚极,守静笃”是先辈的修身宝典,值得每一个文化人去实践,去坚守。不论是月下抚琴,还是掩卷沉思,毕冠良总是不断地修炼自己,充实自己,追求心灵的一方净土。每当拿画笔,更是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不论是尺幅小品还是鸿篇巨制,如迓大宾,不敢丝毫懈怠。事实上,正是数次面临生命的绝境而至于柳暗花明,经历了人生的极端考验锻造了他的一种淡定和从容。当年在海上漂泊几近绝望,茫茫海空的一轮明月成为他一生中看到的最温暖的月亮,而躺在船上无助的漂泊,反而使画家对人生有了宝贵的顿悟。这种顿悟表现在山水画创作上便是去除了燥气火气,一种淡薄的心态与宁静的心境始终伴随着毕冠良。当人们忙于所谓知名度的提升而苦心杜撰各类名词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时,他沉浸在画室,奔波于群峰大山之间,进行朝圣般的求索。不试则艺,当一种去除了浓厚功利意识的追求成为画家的处世原则之后,化蛹成蝶也就成为必然。
山水之妙存一心
一
当今画坛百花争艳难免鱼龙混杂,为博眼球要么颠覆传统标新立异诸如脏乱黑之类,要么信笔涂抹名之中西结合诸如搜奇搞怪之类,误导视听,亵渎国
画艺术。其实,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和气韵的生发是所有艺术品类不能比拟的优势所在。谢赫“六法”之首就是“气韵生动”。毕冠良告诉笔者,山川乃灵气孕育之所,它给人类的奉献与启迪,值得每一个人用生命去膜拜。而作为画家,气韵生动要靠对于人生的感悟,靠与大自然的心灵碰撞与交流获得。走进自然,体验大山,是一门必修课。2001年他曾独自驾车历时半年赴华北、华东、华南考察采风,为以后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面对群山起伏,四季云烟,他常常感叹于造化神功,流连于云卷云舒,溢满胸怀的是一种天高地远、时光如驹的洪荒之感,天地的广阔人生的匆匆激发画家对人生自然的感性认知,所以,流淌在画家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着一种灵性。其作品不论是浅绛着色还是浑厚华兹,不管是悠远清迈还是满密葱茏,都流淌着一种灵动的气韵,给人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
欣赏书画作品,人们往往忽略其思想性,但是,笔墨当随时代的现实解读恰好是一种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融合。古代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隐含的隐逸闲适,当代如石鲁《转战陕北》的重大历史题材、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多娇》、李可染《万山红遍》对江山的赞美等等,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的高超,更为画面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到一种来自笔墨表现的震撼,他们无不以鲜明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雄踞中国艺术史的巅峰。毕冠良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对于家乡的挚爱深藏于他众多的诗作中:
曾经,因为离开你而自豪
曾经,躲着你不愿往回跑
但梦里却怎么也忘不掉
忘不掉雨中房前的落叶
忘不掉雪后山上的积雪
还有那夜里清脆的蛙鸣与五更时公鸡的啼叫
……
梦中,我看到
你用含笑的泪光
召唤着流浪的灵魂
回来吧,回来吧
无论你在外面混得怎样
这里永远是你的故乡
——《故乡》
这种骨子里对故乡的挚爱为他的山水作品定下了一个基调,我们读毕冠良的画,总能感受到一种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尊重,而江山的绵延,生机的
无限,透露着画家浓浓的家山情怀:第八届中国美协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获奖作品最的生命的绿色以及错落的窑洞,是一种对家园的呼唤与生命的礼赞;《岭南深处有人家》、《山深春自水》等作品中的绿树、青山、流水更是一种心灵对家园的向往与期盼,《心如流水身若闲云》等更是一种开阔豁达人生态度的写照。
三
师古人最怕的是一味模仿食古不化,师造化最怕的是面面俱到纤毫毕现的照片翻版。前者了无新意难脱经典之宥,后者没有思想不离僵化死板之弊。信而不古是所有做学问的一个信条,山水画创作尤其如此。大师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当毕冠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时候,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传统山水诸如宋元山水强烈的秩序感、当代佳构诸如黄宾虹淋漓的水墨韵味在毕冠良的画作中得到很好结合。因此,我们看他的山水画作品,不高奖——优秀奖《高原雨霁色宜人》,黄土高原的绵延、那些顽强论是清俊高古,还是淋漓葱茂,无不显现出画家在笔墨探索中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而基于书道及篆刻技艺的深厚修养,更使画家对于线条的掌控达到随心所欲,其作品远望气韵充盈,近赏笔墨严谨。而对于山水峰峦的再调度再加工乃至避让留白阴阳向背等等莫不体现出中国山水画书画同源的精妙所在。其作品寄托了画家心中理想的山水——宜居宜游宜赏,给人的整体感受则是一次愉悦和理想的审美旅行。正如画家自己所说,面对美好的大自然,心中只有一种美好的意境在躁动,没有程式,没有苑囿,每一笔都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每一点都是天人合一的交流,落在纸上,就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诗意表达,营造了其山水画独具一格的审美意境。无怪乎书画理论界以及收藏界对毕冠良的山水画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期待。天道酬勤。毕冠良的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及国际性展览并获奖。其中,《云壑清心得自在》获中国美协“泰山之尊”全国山水画(中国画)、水彩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高原雨霁色宜人》获中国美协第八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秋塬雨韵》入选“首届公望富春中国山水画作品展”;《大岳流泉》入选中国美协“话说武当”全国中国画展、当代中青年名家巨幅山水画巡展;《岱宗霁色映晴岚》入选中国美协“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塬上夕照》入选中国美协“吉祥草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溪壑流泉》入选中国美协全国第四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徽山雅韵》入选中国画学会2014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多幅作品被国家机关和多家专业机构收藏。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盛世收藏》栏目、山东电视台收藏天下频道《翰墨人生》栏目先后为其拍摄个人专题片,作品和文章多次在专业刊物发表,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绘画年鉴》等多部典籍,出版有《毕冠良画集》、《毕冠良书画集》、《笔墨心语》、《当代名家书画作品系列——毕冠良水墨山水》、《美术市场报推荐名家毕冠良专刊》等,并有多篇散文、诗歌及杂文发表。
作者:冯殿佐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