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初,我认识小马的时候,以为他只是省美协一位热心工作的人员。后来熟悉之后才知道他也是一位好学的水墨画家。
去年,我同他一起赴日本考察,同住在海边的岛上。岛上有成行成行的松林,因为常年受海风的吹拂,形态特别生动,很像马、夏山水画中松树的风姿,特别是晨、昏暮色中的松林,更有水墨画的韵致。我们常到海边欣赏……回国之后不久,他请我到他新居的画室去玩,使我吃惊的是,他竟能操作丈八巨幅墨松,构图大胆、笔墨雄厚,这种画作的难度不是一般能力所能掌握的。更让我高兴的是,他能把松的品像和气宇表现得高华不俗,证实了他的创作能力和他作为一位地道的中国画家的品质:由生活--感受--加工--作品,所谓“好诗只道眼边情”是也。外师造化,在生活中积累感受之后,成竹在胸,然后解衣磅礴--任情怀行空叙放。
作为传统文人画的正传,难度最大。因为他不能以巧取胜,只能靠画作的文化素养的积累,特别是书法、文学艺术、构成等,才能逐渐升华,日臻完善,不断完胜自己的独特风格。
至于他的墨荷,由于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特别是用碎笔织成大叶的画法,当属他的尝试性作为,以碎求整,以小成大,或许也能形成一种特别的小气候。
2006年7月28日于浙江画院
作者:曾宓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