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荒凉沙漠里扭曲着灿烂的金黄,狂风阴雨下屹立着坚忍不拔的躯体,裸体不朽的枝干在湛蓝的天空下闪着悲壮的亮光,这就是姜宝林笔下的胡杨,夸张而顽强地彰显着不屈的生命: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
这种不屈的胡杨精神,曾感动着无数的中外艺术家,作为中国画画家的姜宝林同样也被胡杨的这种用生和死铸成的永恒所感动着。从2014年起,姜宝林开始了他的胡杨系列《哑语》的创作,从《哑语·千年不死》到《哑语·千年不倒》,一直到今年亮相2017国家画院一带一路采风写生作品展上的《哑语·千年不朽》,姜老师用他手中的画笔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沧桑但却灿烂,扭曲但却遒劲,悲凉但却悲壮,枯槁但却昂扬的胡杨精神。
哑语·千年不死 姜宝林 144x365cm 2015年作
哑语·千年不倒 姜宝林 365cm×144cm 2014年作
《哑语·千年不死》和《哑语·千年不倒》,是用加法密体积墨的技法,依写实手法绘制而成,极见功力,正如张仃所说:“当今中年画家中,姜宝林的传统底子厚,同时他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又很新;……他是写出来的,相当写实,但给人感觉仍然很新”。
本次亮相的胡杨系列之《哑语·千年不朽》,和前两幅一样,也是一幅巨幅创作,但创作手法一改前两幅的极度的写实风格,根据感受的不同,则是采用极简重彩的抽象处理手法,画面中,在湛蓝的天空下、苍茫的黄沙与闪光裸体的胡杨交织在一起,其蓝、黄、白的对比视觉效果令人震撼,大面积的平面处理手法,极具现代意识,两棵不朽平面化处理的类似卡通模样的胡杨――大漠风沙,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胡杨以它不屈的精神幻化成令人浮想联翩的类似动物的形态。这种抽象化的处理,比之写实的胡杨更让人感动,它那枯槁的躯干坚忍不拔的横卧沙场,使观者不禁联想到:它曾经与这漫天的狂风作了多少无望而不屈的抗争,岁月磨砺而成的类似动物的卡通形态似乎再向世人表明:这种固态的肢体还是有生命的,它将继续不朽下去!
哑语· 千年不朽 姜宝林 144x365cm 2017年作
从创作手法来看,从写实到抽象,毫无疑问,姜老师的胡杨创作语言,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其艺术表达更加具有了现代风神。事实上,现代中国画属于具有现代主义气质的新中国画,讲究笔墨的综合化、讲究整体布局的构成意识、讲究形式语汇的现代趣味。追求和探寻深沉的悲剧美、博大的壮美、内气充盈的阳刚、技道一体的崇高。本质上,有个人化的表现主义倾向,许多则具有实验性的特点,与西方现代结构主义美学相近。此幅《哑语·千年不朽》延续了姜老师之前对阳刚、悲壮、崇高美的追求和表现,只不过这一幅创作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我看来,这是现代中国画美学追求的新成就,因为它改变了中国画以阴柔美和优美为主流的艺术世界。可以说,姜老师的这幅画是胡杨系列绘画的转折点,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画壮美的审美内涵。
从创作语言上来看,此幅画作具有明显的观念性和思想性。众所周知,所谓的观念,它不是一个概念、一种主义、一些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思想,而是指人在感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和感悟能力,即充满悟性、禅机的智慧。在力透表象的反省中,观念性包含着艺术家对自然对社会感觉的敏锐和渗透思想的醒悟,所以他们关注当下社会人的本质与价值、精神信仰与尊严;所以他们注重艺术的情感性,通过形式语言中不同的暗示信息,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情感印记,带给观者形态各异的视知觉感受;所以他们使作品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内涵,它承载着艺术家自觉反思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地对待自然、对待万物的思想情怀。 因此,艺术的观念或观念艺术的创造我们不能把它简单的看做是某一概念的哲学推演,而是依靠艺术家用自己的直觉对当下社会生存状况的一种感悟,一种思考。姜宝林的这一幅《哑语·千年不朽》通过巧妙的抽象性的构思,对传统艺术和早期的现代主义进行除旧革新。这在实践上再次证明:创新是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创造就有新作品,没有创新的画家,灵感很快枯竭。而创新的源泉在于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悟,这些心理感受其实就来自于艺术家的一种对生命存在状态的思考,凝聚着画家情感的主体特征。换句话说,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能打动人的作品,就必须善于感受生活的种种氛围,特别是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氛围,因为这些氛围能集中表现社会潮流、时代气息、生活的本质。它和人的命运、需要、期待交织在一起,其中包含有炽热的情感、冷静的思考,从而也便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存在状态下的内在人生意味。而绘画所激起的是非常特殊的感情,是任何其它艺术所不能激起的,它能够触动着人们心灵中最隐秘的弦,在看似直观表达的背后却能够把我们带到真挚的感情世界中去,好象法力无边的魔法师,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人类心灵的深处,使我们的心灵得以升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姜老师的这种观念性和思想性,是基于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萌发的,画面胡杨的线条处理以及大面积的平面化赋色处理都是用中国画所特有的笔墨语言“写”出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传统资源仍然是当代中国画艺术语言的真正推动力,在它的作用下当代中国画艺术的探索和一部分艺术家的成功,为一直迷茫和徘徊不前的当代中国画艺术指明了一个方向或说至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足以证明姜老师的“既要笔墨,又要现代”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的。
总体来看,姜老师的这幅《哑语·千年不朽》是融艺术性,观念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其画面所传达出来的,无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信息,读来都令我感动,当然不只是读画的感动,还有另外一份感动,使我不得不补充说明一下,我作为姜老师的助理,曾见证了《哑语·千年不朽》的创作过程,姜老师说:“本画用的是减法的创作手法,这种创作手法与前两幅加法的创作手法相比,其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精力去反复琢磨,必须做到笔笔见出处,笔笔见功力,笔笔经得起推敲。根据观察,我按照胡杨裸体的物象特点,采用了八大中锋拖笔的方法,反复画了数次。而蓝天、黄沙根据我的感受,则采用了极简的平面化处理。”因此本画曾五次易稿,如此巨幅的画作,对75岁高龄的姜老师来说,无论如何,从体力到精神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种可贵的创新和拼搏精神,至今令我感动不已,也令我们这些后学汗颜!这该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我想这就是胡杨精神吧,事实上,姜老师画胡杨的过程也是与胡杨互塑的过程。他的精神和胡杨精神在创作的过程中是融为一体的,当他为胡杨造像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画像,同时,大自然、造化、胡杨也在进一步塑造他。不仅塑造他的魂灵,也塑造他的艺术思维和艺术道路。它还启发我们:胡杨精神与人的精神、品格修行与艺术深度的理解和把握有何内在联系,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史、美术理论,乃至整个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的文明,欲求在不断的反思和研究中前行,尽可以胡杨为师,也无不在胡杨面前经受历史的考验。
当凡高的血液里燃烧着《向日葵》的火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向人们展示着永恒的微笑;毕加索《沙滩上奔跑的两个女人》闪烁着青春永恒的光芒;罗丹将人类的灵魂在智慧的引导下,走向巅峰;而姜宝林的心底却深扎着一棵不朽的胡杨,在他的心灵深处交响着生命辉煌的乐章,这些胡杨系列,也绽放了其内在的生命之花,触燃了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个体灵魂的生命之花。在这幅《哑语·千年不朽》创作完成之后,姜老师表示,后续他将继续创作《哑语·千年不朽》系列作品,将这种思想性与观念性极强的抽象绘画推向极致,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崔庆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