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隆里新媒体艺术季驻地创作印象: 体验•植入•融合

2017-11-13 20:56

隆里地处黔东南偏僻山区。如从北京出发要分别坐飞机、高铁、汽车用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达隆里。就是这样一个如此偏远的山区小城在2017年11月8日云集了大批嘉宾、全国各地的观众和媒体来参加第二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隆里,一个具有六百年历史的古老小城,曾经是明代戍边军士驻扎遗留下的汉族古城,周围则是苗、侗民族聚居区,是汉民族孤悬在黔东南地区的文化孤岛。这座小城至今保留了迎花脸龙、唱汉戏和迎故事等汉文化色彩浓郁的传统习俗。如果说明代汉人戍边隆里是儒家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次介入,今天代表世界先锋文化的新媒体艺术来到贵州这座封闭的古城,就堪称又一次文化上的全新介入。

艺术介入乡村,是近年来当代艺术创作的一大热门话题。仅2017年,中国就出现了广东的第二届道滘新艺术节、四川的安仁双年展、重庆的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贵州的第二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在这样一轮乡村当代艺术展览热潮中,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的主创人员始终保持着冷静和持续的反思。乡村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创作舞台和丰富新鲜的素材,但是如何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更有效的创作?如何摆脱因袭多年的画廊创作模式?如何处理艺术作品与乡民的相互关系?如何在一个开放的不确定的场域中创作并展示更有针对性,更契合周遭环境、更能长久留存的作品是隆里新媒体艺术节主创人一直思考的课题。

第二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和第一届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增设了驻地艺术家创作单元,以爱默杨为首的驻地创作策展团队邀请17位中外艺术家从2017年7月到12月期间来到隆里进行驻地创作(目前还有一些作品正在制作)。本次隆里驻地艺术创作力求摆脱目前乡村艺术节通常嘉年华式的呈现方式,以及将作品从白盒子美术馆直接复制到乡村现场的展览模式,力求让艺术家更加深入细微处观察体验隆里古城的历史、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从而创作出可以为隆里长久留存的、真正体现隆里在地性特点的作品。为隆里的乡民和隆里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

笔者下面介绍几件隆里在地性创作较为突出的作品。

来自隆里瓦片的声音

《无声之声-Sounds-of-Silent》.350x160x120mm.瓦片、太阳能声音装置.梁美萍.粮仓+隆里居民区

《无声之声-Sounds-of-Silent》.350x160x120mm.瓦片、太阳能声音装置.梁美萍.粮仓+隆里居民区

梁美萍是一位香港女艺术家,她不喜欢铺陈宏大的创作方式,她主张作品在呈现方式上退后。她非常注意对细微、边缘事物的观察,作品物与环境空间的关系。

这次梁美萍来到隆里进行驻地艺术创作,她首先注意到隆里居民家中的黑色瓦片。她了解到当地居民在翻修屋子时,家中的瓦片都是祖辈留存下来的,这些瓦片是这座古城岁月凝聚的见证物,于是她便围绕着瓦片展开想象,创作了作品《无声之声》。她委托她的助手设计了一个金属装置,黑色的铁盒上面搭建了一根纤细的金色小铜锤,每隔几秒钟,铜锤就会敲击下面的瓦片,瓦片便发出如木鱼般暗哑的声音。梁美萍将几十件声音装置放置在粮仓房顶的瓦片中,它们的体积小颜色暗,如果不留神,几乎看不到作品的存在。这些小型装置会按照时间设定,此起彼伏的敲击房顶的瓦片,既不会吵人又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无论是白昼还是寂静的午夜,都能感受到轻轻的瓦片声就仿佛是自然中的蝉鸣雨声,融入在古城静谧的环境中。

大喇叭的秘密

《“聆听4”》.260x220x240cm.不锈钢喇叭、玻璃.陈赛华冠.龙标书院门口

在隆里龙标书院门口的小广场中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金属喇叭,仿佛一台留声机的放大版。大喇叭口的一端弯转成一个很小的口,无论是人还是手机都可以对着这个小口发声,声音经过弯曲的管道,在大喇叭口传出后声音就会放大浑厚。这件作品就是新加坡艺术家陈赛华冠的作品《聆听4》。陈赛华冠穿件白色T恤,头戴蓝色头巾,活力十足,他邀请围观的媒体记者和附近隆里的乡民体验他的作品。好几位乡民都在他的大喇叭前放声演唱了他们熟悉的山歌。据陈赛华冠自述,这件互动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聆听经验: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他认为每个声音都拥有自己的身份。正如约翰•凯奇指出,特别的声音需要设备或条件才能听到。“聆听系列”创造了这样一个空间环境和条件,通过观众互动参与,激发与众不同的聆听体验。

发光的草莓大棚

孙闻冠,《龙里》.全长350米.金属、LED灯

来自南京的孙闻冠极具艺术家气质,他长发披肩,穿着宽松飘逸的长裤,隆里人开始甚至以为他是一位日本艺术家。他的作品《龙里》同样是一件非常独特的作品。他在一个全长350米长的草莓大棚中铺设了LED灯带,到了夜晚灯光大棚会熠熠生辉。但这件作品独特之处不在于作品本身的形式,而是它的创建方式,孙闻冠来到隆里就想努力找到一种切实落地的乡建创作的模式。他很快注意到隆里的草莓基地。隆里地处偏远的黔东南山地,乡民常年以水稻种植为主,农作物单一,经济产值不高。草莓种植是隆里四位老板率先尝试投资的产物。如果正常收获销售,两年内就可收回成本,但是在一处偏远地区无论是采取运输还是一般采摘模式都有相当的困难。孙闻冠想到了为草莓大棚采取多媒体灯光的方式赋予大棚景观化来促进草莓的销售采摘的方法,这样就达到了艺术与农业生产有机的结合,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于是他耐心的多次与草莓主老板沟通接触,他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草莓业主。孙闻冠根据隆里最初的名字“龙里”为草莓大棚设计了抽象化的龙的造型,为五处直排大棚设计了弯曲的连接。夜晚高空能俯瞰到龙形大棚发出亮白色的光芒。发光草莓大棚已经成为了隆里最大的地景艺术现场。目前曾经被动接受艺术项目的草莓业主王老板对发光大棚热情很高,准备未来继续扩大规模,他已经变为了项目的主导者,孙闻冠的身份也从艺术家变成了生产项目的参与合作者。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