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伊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进入一个历史性拐点,遭遇了一次拍卖市场的 “春寒”,整个艺术品市场交易规模大幅下滑。2013年起,我国的艺术品电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2014、2015年达到了峰值2016年回落,至今仍未能撑起艺术品市场的半边天。
根据国内外经验,艺术品市场一般也有周期性,大约一个周期为7-10年。2009-2011年为中国艺术市场的第三个高潮期,2012年为中国艺术市场的一次拐点,如今已是2017年,我们或将有机会迎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第四个高潮期。
然而,据2017年3月《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报告:2016年全球艺术市场销售额总计约566亿美元,相比2015年下降了11%;公开拍卖销售额年同比下降了26%,总额约为221亿美元;艺术经销商销售额有小幅提升,年同比增长3%约325亿美元。其中,画廊仍是最主要的渠道,占51%;其次是艺博会,占41%;线上销售占8%。整个全球艺术市场仍处于下滑期,艺术品电商等线上销售所占比例仍很小。
那么,当前我国艺术市场出现什么问题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句话形容当下艺术品市场,“这行水很深!”这让很多人因此望而却步。据了解,整个艺术品市场交易链条有四个环节,即创作、传播、展示、收藏,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艺术市场参与者。
第一、创作,一般是指艺术家,他们是艺术品的生产者,当前艺术家也分三六九等,有人捧自然赚的盆瓢满盈,有经营也能落个小康社会,两者都没有的自然就惨了,给人重重盘剥,“包养”。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现有艺术市场都捧有名的、有潜力的艺术家,新生代很难突出重重包围、脱颖而出。
第二、传播,传统艺术媒体、批评家、鉴赏家、大藏家、大机构等,他们掌握着舆论的喉舌,利用各种传统艺术媒体发出声音。
第三、展示,以画廊、博览会、拍卖会为代表,在这个艺术生态系统中,目前占主导位置。
第四、收藏,这是整个交易系统的最后环节,有人要买单了,他消费也好、收藏也好、投资也好,这都不要紧,最要紧的是有人肯买单了。
那么,哪里是我国艺术品市场“七寸”呢?创作和收藏两个环节很难控制,展示这个环节又给人牢牢地把控着,新兴的艺术品电商也紧紧盯在这个展示环节上,欲分一杯羹,无奈传统线下交易生态太彪悍了,留给艺术品电商的机会寥寥无几。
所以,传播才是“七寸”,在整个艺术市场上有承前启后的传递作用,可以说是中轴。传统的传播方式,一是靠人口相传,二是靠艺术媒体传播,三是靠画廊、拍卖会、藏家等商业传播,人口相传很扎实,但是积累很慢。以前靠传统媒体积累的优势地位,一本杂志、一个雅昌基本能够覆盖到大部分用户,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已经改变了,瓦解了,微博、微信、视频等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这些碎片化媒体效应逐渐瓦解了原有媒体传播和商业传播的垄断地位,给了艺术品电商等新兴力量更多的传播机会。
然而,不少艺术品电商企业,对于当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反应比较迟钝,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快通道,应对社交化媒体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最大化接触和发展移动互联网上的潜在客户,更不用说对潜在客户的需求进行探索和分析了,他们没有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一再错过艺术品电商发展的机遇。
如今,不少艺术品电商企业遇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艺术圈内人知道、相信,艺术圈外人不知道,不相信。我们自以为的“专业”,那些艺术圈外的潜在消费者不相信,不敢买。
所以,现在从艺术品电商平台到潜在消费者之间,缺少了一个中间传播的环节,为什么做的很专业,很努力,还是那么多人不相信?因为潜在消费者不相信。如何让他们相信呢?所以,必须做好传播。
的确,随着各种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传播没有以前好做了,以前做一个平台可以通吃大部分市场,现在做几个平台也未必能做到,用户太分散了。然而,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商机。
此外,我们可以从百度指数、搜狗指数、微博指数、微信指数、APP store搜索指数等互联网大数据进行分析,输入平台相关信息,立刻出来数据,一目了然,谁也骗不了人。倘若,百度、搜狗上没有你的新闻,微博、微信上没有人转发、讨论你,微信公众号、APP store搜索指数太低,那如何能说明你的传播做得好呢。
诚然也会有人说,我们有多少多少用户,那么我们传播一定做得好了?未必。传播的核心理念是将平台的核心价值有效传递给用户,让用户对平台产生依赖和信任值,否则,太多的一次性消费的流水用户,也必将成为一堆“华丽”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