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黄红涛:显影心中的山水

2017-11-22 21:46

  壹·心中的山水

  黄红涛应该属于那种典型的天才型艺术家,大学阶段,当同龄人大多还只是处在懵懵懂懂的年纪时,他就已经凭籍着自己所创作的“无名山”,参加了全国大展,作品不但获奖,还被中国美术馆所收藏,紧接着的第二年,他又加入了中国美协。而取得这些“破纪录”成绩的黄红涛,竟没有任何特殊的背景——文化的、权利的。

  他的老家就在东北乡村,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穷的,所以,他才会因无力交学费,而“被研究生”。这样的经历,更足以让别人对他能取得这些与他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绩产生好奇,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其中“幸运”的成分,但当我们再去审视黄红涛的作品时,也确实会惊讶于,他在艺术方面的天赋,以及惊人的创造力……

  #FormatImgID_0# 无名山之347 124cm×90cm 纸本设色 2014

  

  库艺术=KU:您在大学阶段创作出的“无名山”系列,其语言的独创性,让我惊叹于您在创作方面的早熟,想请问,是什么样的艺术理念,让您能够在艺术方面做出如此的创造?

  黄红涛=H: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你单纯地就是对自然负责,对你的情感负责,那你所画出来的每样东西都会是自己的。记得大三的时候,我第一次到南方去写生,见到了那里婀娜多姿、千奇百怪的树木植物,也见过了那边名山大川的巍峨与雄奇,但它们传递给我的,却是一种距离感,反倒不如家乡的山山水水,所能带给我更多的亲切与震撼。

  所以,我的山水并不是大家惯常所见的图式,说白了,里面的山其实只能叫作“土丘”,那就是我所生长的东北农村——平原丘陵地带。而画面中的树,也只有单调的几种——杨树、松树和柳树,这跟我的生活环境也完全一致。过去也有人提出这样的景致缺少变化,但那就是我心中的自然,我也不想只是为了追赶潮流,而违背了自己内心中的真实状态。

  KU:现在能看到的以北方山水作为自己表现对象的艺术家很少,因为它确实不像南方景致那样鬼斧神工,所以,画家们几乎很难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而您一开始便是以它作为表现的对象创作了“无名山”,并很快便得到了中国美术馆的认可,那么,这种对于家乡山水的选择,是在您最初开始进行山水画的创作时就已经明确了的意识吗?

  H:“无名山”是我大四时开始创作的,当时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要画一个自己心中想象到的山水,但在那之前,我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见过几次大山,所以,我对山的印象是很模糊和生疏的,这时,家乡的山便很自然地浮现到了我的脑海,它单纯地只就是一个“山”字的形象,而我所能画出的树,也只有自己印象中最为深刻的那几种。随之而来的,我画面的气质也慢慢地形成了:北方的平原一眼望不到边,房前屋后全是杨树的防风林,一趟一趟排列开来,感觉甚是威武。这是北方给人的整体感觉——博大而雄壮,而这种性格也似乎注定了我画面中的那种宽广而空旷的感觉。

  KU:我发现您的思考方式有些特别,在您所说的这种情况下,一般人首先应该是去求助于画册,或者说照片,至少也应该参考一下传统的表现技法,而您却等于是一上来就放弃了这些途径,就是硬生生地把脑海中的山水挖了出来,甚至于独创了一套技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方式?

  H:我觉得人最初学画时,看待“画”的观念很是重要,我天性不喜欢按部就班,所以从画画那天起,就没有把技法当成一回事儿,我一直就觉得绘画最重要的,是你有什么样的想法要表达,你想要画什么?这远比“怎么画”更重要。所以,我在画第一张“无名山”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便是我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感觉,而我所用的技法,只有在符合了这种感觉的时候,才是成立的。

  在我眼中,艺术的发生规律也是如此,从架上到架下,从装置到行为,这些艺术方式,实际上都是伴随着人们的表达需求而出现的,当既有的方式已经不足以表达你所想要传递的意图、情感,或者说观念的时候,新的艺术形式便开始要出现了,而我的创作,也是一直遵循着这样的原则:什么样的方式更能够适合表达我心中的内容,那我便选择它,所以,技法、形式和风格在我这里从来都不是问题。

  如此,我也从来没有把自己非得圈定为一个中国画、或者说水墨画家,我就是在画着自己的画,当我最初在开始画“无名山”的时候,有的人说我的技法好像是水彩的,但我也觉得无所谓,因为这些从来都不是我所关心和看重的,争辩技法和画种,没有任何意义,我所想要表达的,就是我自己的一个情绪,或者说状态。

  贰·显影

  那个原型来源于自己家乡的“无名山”,应该是黄红涛心中的一块净土。那里静穆、安详,甚至于,也流露着丝丝神秘与禅意,那里让他感觉亲切,神往,同时,也触发了他强烈的表达欲望,黄红涛也的确将这个世界,这份气质,凝固在了自己的画面中。

  而近观黄红涛的作品,我们又会发现,他绘画的语言是极为独特的,在“传统山水”讲究师承,笔笔要讲来历的惯性思考下,我一时间很难适应他的表达方式,那几乎是没有任何参考的独创,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我想应该称为:以虚画实和以实衬虚……

  KU:但您的画面中,其语言方式或者说表现技法,非常独特,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别人画面中是实的形,您却是用一种虚的方法表现出来,具体说来,一般我们画树,就是直接画了这棵树,而您画面中的树,却是因为背景是实的,而把树衬托了出来,将正形变成了负形,将负形却变为了正形,这种表现方式是为了有意创造一种个人性的艺术语言吗?

  H:其实我一直都没刻意地考虑过这个问题,这种处理方式完全出自于我在创作时的一种实际需要,它也恰恰符合了我的表达习惯:我的创作过程,完全相反于传统的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而是一个从面到点的过程:先营造一个大的氛围,然后再逐渐地去找细节。这种方式也和我对于艺术的理念一脉相承:先要能大致地知道自己想要营造一个什么样的整体氛围,然后才逐渐地去丰富到内容。所以说,我画面中的细节、形象,最开始都只是一种概括、朦胧的样子,之后,我会依据画面所反馈回的信息和状态,逐渐地把它们细化起来。

  

  KU:看您早期的作品,并没有出现过人物或者动物,后来才加入了这种有点像在修行状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一些动物的形象,这似乎也让您画面中的禅宗意味更加地浓郁了,当时您又是出于何种考虑,让画面出现这些变化的?

  H:人物与动物的出现,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并非是刻意地想要追求变化。最开始画“无名山”时,我一直觉得如果在里面加入生灵会破坏画面的宁静,所以,直到2012年,因为一次偶然的契机,它们才开始出现在我的作品中。我画画的方式你也知道,它类似于一个从隐秘的、大的形态中,逐渐显影出内容的过程,而这个人物最早便是在一张团扇形制的画面上出现的,当时刚好有一块颜色像一个人形,我便想着画一个人试试,后来,发现这个人并没有破坏画面的宁静,反倒给它更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同时,也留给了观者一个想象的空间。

  KU:和您聊了这么多,发现您的思想其实是很叛逆的,但是,您的画面,却并没有显示出多么的张扬,反倒是表现了更多的温和、澄澈与静谧的氛围,这似乎与您思想上的叛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是如何在您的身上统一起来的。

  H:我画面中的一些气质,一方面也是受到了我导师的一些影响,他对于画面的整体营造所追求的那种神秘、博大,与我所生长的东北平原的开阔、静谧的气质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人是多面的,会面对各种状况,也就会有很多的状态、很多的感受——安静或者喧闹,这也恰恰是艺术要表达的,我也一样,在面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时,我所感受到的,就是一种博大和静谧,而当我面对世俗时,又是另外的一种感觉,所以,我的作品会有“出世”和“入世”两个系统,也就是我在对待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时,不同的思考。

  叁·胸中丘壑

  黄红涛用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显影了心中的“山水”,这应该称得上是一种无古无今的艺术创造,然而,我又分明在他的画面中,感受到一种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特有的“古意”,同时,也感受到他画面中浓浓的东方情趣,不过细细一想,他画面中的这种与传统意境之间的契合,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黄红涛虽然没有在形式、技法等方面效法古人,但其对山水的理解,以及对于创作方式的思考,却无意间,符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中所谓的“胸中丘壑”,也就是“身即山川即取之”的思维逻辑,他的画面,其实也正是艺术家自己“中得心源”的写照,或许也正是这些原因,让黄红涛的创作,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在精神的层面,达到了一种共鸣……

  KU:在您的作品中,其实很难找到传统的影子,里面没有我所常能见到的图式和技法,但我却也在您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那种古意,同时,它们也的确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东方情趣,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追求吗?

  H: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觉,传统不应该是被刻意追求的,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种环境,一种很自然的延续,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就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所以画出来的东西也就会符合这样的状态,随着我后来逐渐地对山水文化认知的深入,以及在语言上的逐渐完善和确立,也会不自觉地逐渐往回找,所以,你所说的包括东方的审美情趣也好,古意也好,应该都是如此产生的,其实都是根性的东西、天生的。

  KU:那么最后,作为一位极具创造意识的艺术家而言,您对于“传统”,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H:现在我们很多时候都把传统简单地理解、局限为一种画面的传统,一说到学习传统,意思就是说你要多临古画,但我所认为的传统,应该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社会的理解、对于自然的理解,以及他们对待世界的方式,这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而并非单纯地指涉着某种事物。具体到山水画中,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古人在看待山水时,他的感受,以及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怀,在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下,他对于山水、对于艺术,又是如何理解的。只有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继承到传统中的精华,并能够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和视角上,重新审视“山水”之于当代的状态和价值。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代冀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