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2-08 20:54
2017年9月,子建兄捎来一封信,说他正在编写《中国实验水墨简史》,现写到了1996年在广州召开的“当代水墨研讨会”章节,对这一段细节他不甚清楚,而那一次赞助是我筹集的,因此希望我能提供一些资料或写成文字。说实话,此事过去二十多年,况且赞助人已驾鹤西去,一切变得越发模糊,只能依稀记起一些片段。不过,借此回忆,感怀故人,也算是给子建兄的宏文一点补充吧。
角色
上世纪85美术思潮初起,我对中国画“穷途末日”论已然确信无疑,对水墨如何演绎新观念,早已是“跃跃欲试”。
然而,广州美院毕业,我被分配到电影厂,角色完全变了。幸好从影六年,没有丟下毛笔。1992年调入广州画院,重返画画阵营,再也按捺不住一种表达的冲动,终于以前卫的姿态,投入到水墨边界的探索中去。很快一批近乎符号图象的水墨画出来了,如《散物系列》《天大地大》《洄墨系列》等作品,竟受到画坛瞩目。
从影经历,让我站在另一角度,去审视和改变本来的艺术观念,最终成为一名“实验水墨”的践行者。也正因这个角色,才引发我去促成那一次广州的活动。
缘起
策划与推进那一次活动的,还有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张羽,出力;另一位是方天龙,出资。而我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把事情落实。
此事緣起,应从1995年春节说起。我应邵戈之邀晋京(此行结识田黎明、李洋、王彦萍、刘庆和、武艺、姚明京、陈铁军、魏立刚、赵俊生等)。返程时,我特意到天津拜会从未谋面的张羽,他时任天津杨柳青画社编辑。之前,因张羽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水墨艺术走势》第一册、第二册,圴向我约稿,在通信中有了交情。记得那次会晤,我特别询问张羽兄:“什么时候出版《走势》第三册?”他说:“一直筹不到经费,只好停下来了。谁若能拉到赞助,将实验水墨再推一把,必将成就时代的強音。”的确,这册子在圈内已有一定影响力,若续编不下去,实在可惜。于是,我答应试试看。
回到广州,我第一时间就想到方天龙这位同乡贤友,一位热衷于文化事业的杰出企业家、慈善家。不过,虽有几回接触,却迟迟不敢开口。很凑巧,在一个艺术博览会的画展上,天龙兄发现我有两幅明码标价的写意作品,便决定掏钱捧场。我自然是十分感动,但脑子里即刻闪出为《走势》筹资的念头,于是劝阻说:“我正好需要这笔钱,不过画已交给代理商,如兄台买下,我只能拿到一半,还得交税,所剰无几,多不划算!不如撤展后,我把画送你,这钱就算助我做一件事?”经过再三恳说,天龙兄终于应许了。
筹划
此事算是有了眉目,但我依然不踏实,即致电张羽,希望他专程来广州一趟,张羽立刻飞了过来。我又约上广州美院的黄一瀚,一起见了方天龙,大家一拍即合。由于方天龙的慷慨,说钱不是问题,希望将事情做得更有影响力些(具体的谈话细节及赞助款项多少,竟全忘了),张羽立即有了主意,建议从资助出版《走势》第三册,扩大到在广州开一次“实验水墨”研讨会。
资金得到落实,接下来要邀请什么艺术家、批评家?谁来担任学术主持?诸如此类的事,我不想干预过多,全权由张羽一人担当。因此,相关的一些细节,张羽在他日后发表的《张羽:对皮道坚先生“我所知道的‘实验水墨’运动始末”一文的补充》《张羽:自始至终,我所参与的“实验水墨”——这场称不上运动的运动》一五一十都有提及,我以为较属实,并十分钦佩他的率真和策划能力。张羽为“实验水墨”所做的一切是有目共睹的。
成果
历经半年的筹备,一个以“走向21世纪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96·广州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研讨会”的主题活动,于1996年6月5日在华南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活动特别邀请皮道坚先生担任学术主持,与会批评家有:王林、顾丞峰、殷双喜、易英、陈孝信、钱志坚、鲁虹、李伟铭、王璜生、黄专、杨小彦;提名艺术家有:王天德、王川、左正尧、李津、黄一瀚、石果、方土、阎秉会、张进、张羽、陈铁军、刘子建、魏青吉;本地前来参加的艺术家有:周湧、陈侗、李东伟、黄国武、卢小根、孙晓枫等。
参与这次研讨会活动的人都高度重视,批评家们各抒己见,并提交了论文。提名艺术家随身带来了作品,交由子建兄的华师团队连夜布置,竟办成一个学术观摩展,使整个研讨会达到甚至超越预期的目标。有意思的是,“实验水墨”一词成了大家共识的热门话题。引用皮道坚先生的一句话:以这次会议的提名艺术家为核心的一群画家便公开打起“实验水墨”的旗帜,自此正式登上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舞台。
研讨会次日,为答谢赞助方,艺术家们特意合作了一幅丈八的大画。在华师的大课室里,宣纸直接铺在地上,到底画什么、怎么画?事前大家不曾商量过,因而谁先动手都没人阻拦。印象最深是,一开始王川抢先用大排刷划出几道间断而又粗犷的线条,接着陈铁军將整瓶墨倒在水桶里泼了上去,之后有人施水,有人画出各种墨团符号,你一笔我一笔,很快画面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又超现实的空间效果,尤其可贵是有意无意间的几处空白被保留,让人达成“天人合一”的观念联想。总而言之,整个作画过程都充满激情和空前默契,也不难发现大家对中国笔墨所产生视觉冲击力的特性都情有独钟,这是一次被历史记录的“实验水墨”大合唱。此前大家都是见画不见人,经这么一聚,既交流了心得,也增进了情谊。
没过多久,由张羽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水墨艺术走势》第三册面世。我的作品被特别选为封面,算是张羽兄的精心安排。同时我也获得顾丞峰先生的一篇评论《位于制高点上的方土》,倍受鼓舞。
现在看来,那一次活动是圆满成功的。它至少使“实验水墨”在当代艺术多元化的格局里,扮演着自身的角色,并且吸引了不少有理想有才华的艺术家参与其中,成了“实验水墨”早期历史上最重要的会议。尽管“实验水墨”有可能只是一个过渡现象,但不能不承认它在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中”所发挥的作用。
感怀
毫无疑问,九十年代的“实验水墨”艺术家,探索着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之路。凡参与那一次活动的人,无一不感怀赞助人方天龙先生,痛惜他因驾车意外仙游时,年仅四十岁。
在文化项目上,方天龙最受人称道的是:先创设“大方斋”大画室,资助有才气的艺术家并赞助各大艺术活动;后又创办“逸品堂”艺术沙龙,独家主办过黄宾虹、傅抱石、钱松嵒、关山月、黎雄才、华君武、黄永玉、杨之光等大师级画家的个展与当代各名家画展,如林丰俗、李宝林、林墉、何家英、陈永锵、方楚雄等,以高规格、高品味的要求投入,赢得业界的高度赞赏。
也正因有“大方斋”“逸品堂”这两个平台,使我的才能(时任艺术主持)得以一次次施展,虽说经历的时间不长,却让我开阔眼界,广结社会精英。回顾往事,无时不感恩天龙兄给予的关爱和支持,是他成就我今天所取得的一切。谨以此文寄托无限感怀!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方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