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1-24 23:12
自今日起,《打边炉》开始推出一个全新的栏目:“做展览”。这个栏目将策展作为一种工作的方法,一种思想的行动,进行持续的关注及文本的呈现。我们关注展览何以成立,展览又如何建构,以及展览在空间与社会情境中如何生效。
这是一个封闭性的栏目,不接受投稿,所有文本均由《打边炉》通过采访的形式整理成文,经受访人审校发布。
第一期发布的刘倩兮的《把权力打散》。采访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进行,刘倩兮刚在那里完成了她在国内的第一个展览——“无边的现实,多重的现在:湖北当代艺术样本”。
刘倩兮
泰康空间策展人。曾就职于纽约《ARTFORUM》杂志,评论性文章见于ARTFORUM、艺术界、ArtAsiaPacific等期刊和网站。
泰康空间和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拥有战略合作关系,泰康空间的团队每年都会在万林艺术博物馆做一个展览。2015年是“开馆展”,2016年是“捐赠展”,这两个展览主要围绕泰康收藏来进行。到了2017年年底,我们想从博物馆所在的地方出发来做一个针对地方样本的展览。
在准备这个展览期间,我们对湖北的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和生态做了一些基本的梳理,也做了一系列采访和文献的收集工作。关于展览应该包含怎样的艺术家,我们这里大概有两个线索:一个是艺术家的年龄上要有一定的代际跨度,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筛选;另外一个就是在谈论湖北当代艺术时,我们不能只关注始终生活在这里的艺术家,还应该关注到已经离开这个地方的艺术家,这是湖北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留下和离开的比例在展览中几乎各占一半。
李巨川《快乐蜂录像厅》,2016-2017,空间装置,尺寸可变
李燎《许愿池》,2017,瓷砖水池、水、硬币、文字,尺寸可变
湖北和从湖北走出去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对人的境遇以及深层次的社会结构的持续关注。他们的作品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关怀,可以说非常“接地气”,有的作品很粗粝,有很强的朋克气息,不管他们如今生活在什么地方、哪个城市,他们在创作上都会持续地、具体地针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探讨。
其实,关注湖北艺术发生与发展现场的展览之前也有 ,但是多数会按照时间的线索来展开一段艺术史上的梳理和叙事,并在每个时间的节点上选择一些比较重要的作品来呈现。比如我们说到85时期或者90年代湖北比较活跃的艺术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进入到一些学者建构的美术史的叙述中,当今天再做这段历史的梳理时,多数情况会选择他们当时的重要作品作为例子来展示,但是这样的展示方式带给观众的其实只是时间上的一个点,或者是艺术家多年创作实践上的一个点,而他们随后一、二十年的创作流变就成为了一种缺席的状态。所以在针对湖北当代艺术样本研究的这个展览上,我想放弃过度的预判,而是通过展览调动观众的思考。我希望这个展览展现给大家的是现实不断被塑造、不断被叠加的状况,这不仅是基于对湖北艺术生态的梳理后作出的判断,也是想打散进化论式的美术史展示方式。进化论式的展示方式当然有它的有效性,它能够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这个时代的变迁,但这种框架性的梳理逻辑,是一种按部就班的讲述方式,容易忽略掉很多细节以及变动的因素,而这个建构的框架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话语。
展览画册收录了对参展艺术家的采访
艺术家龚剑接受采访
最终我们的展览以每位艺术家几件新、旧作品并置的形式展示,很多新、旧作品的时间跨度在10年至20年间,有些甚至超过了20年,我们看到这些艺术家一直在不断地突破自己。从这个并置关系中,观众会很自然地关注到时间作用于艺术家整个创作的脉络。这二三十年里,很多艺术家的创作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旧作品的并置所带来的差异,会很自然地带领观众去思考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这个变化是不是体现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湖北艺术家在这个时间段里视野和反应的不同转向。
策展人提取的湖北当代艺术关键词
作为一个呈现地区艺术样本的群展,我们一开始就不想做成一个在时间脉络上的呈现和既有权力结构的叙述,我们希望展览不仅要把这个地方艺术创作的精神展现出来,还要在展览叙事面貌和节奏上给人一点不一样的感觉。我过去的编辑和撰稿工作对如今的策展工作当然也会产生一些影响,我可能会比较多地从一个接受者的角度来切入到对展览叙事的建构中,我会重视观者的视角以及一个展览能够给观者带去什么。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