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如何辨别古钱币的锈色包浆

2018-01-30 08:42

  汪忖芝

  有个网友给我的帖子上留言“喜欢在地摊上或者喜欢听故事的人通常为老先生”。结合他对我藏品的评价,我就知道他对“老先生”的称谓是讽刺还是肯定。不过我还是毫无忌讳地说:我一些收藏知识来自与地摊经营者的交流。

  在当今这个时代,凡是收藏古币的人,都喜欢看书,上网,翻阅资料,看专家的理论文章,看藏品的拓片和图片等,通过这种方式,自己藏品价值几何,心里多少有一杆秤。但是,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古币浩如烟海。每当遇到形形色色的实物时,有时候就发现脑子里储存的那点书本知识与现实还是有点脱节。因此,在看书的同时,我还经常到古币市场走走看看,遇到在我眼里能比较过关的钱币玩家,或遇到摆地摊的老者,我就跟他们聊聊。譬如卖给我“崇宁重宝”的那个老杨,玩弄古币有三十多年了,且在没下岗之前,还是个国企职工。与专家交流,他们不一定把自己的真知灼见告诉你。与这些人交流,他们会有什么说什么,不会遮着掩着,所以遇到吃不准的钱,我就请教老杨等人,谈谈自己对一些钱的认知和疑惑。

  有一个周末,我在地摊上和老杨交谈时,看见一个穿着天蓝色校服、背着书包的中学生立在旁边,当看到老杨拿出几枚钱文相同、包浆不同的钱给我展示时,他也凑了上来,老杨发现了,即和他和打招呼,然后给我介绍说这个娃一到周末,上完补习班就来了。每次来,都要在他跟前待一会儿,他也喜欢玩古币。

  在当今这个时代,像他这个年龄的男娃业余兴趣应该是网络和游戏,不应该是古玩。所以,我心里对其肃然起敬,问他啥时候喜欢上了古币?他说:从初二开始。我问:为什么喜欢古币?他说:我爸爸喜欢收藏。

  原来,他爸是个古玩爱好者,杂七杂八的东西都有。当然也有古币。他曾经把家里的几个古币发到“华夏古泉网”去拍卖,人家都说是假的,不接受。而他知道,他爸爸的一些古币,都是断断续续地买从老杨手里买的。所以 ,当看到老杨和我看钱时,他打开手图片,将一枚“元符通宝”给老杨看,说古泉网征集人员说此钱是假的。老杨一看,立即粗着声音说道:这枚钱如果是假的,我把头削了陪给你。男孩问:既然是真的,人家为啥不要呢?他发现我看着他 ,又补充道:我不是为了卖钱,我家里也不缺钱,我就是想检验一下我爸爸收藏的钱币是真还是假。老杨说:不能说人家不要,你的钱就是假的,多数网站拍卖的都是自己的钱,他们从古玩店或者钱币交易会上收去,然后拿到网上拍卖。你没有关系,你的钱就送不进 去。

  我听此,噗的笑了,问他是不是也经常上网?他说:不上网,我以前连手微信都不会操作。我问:那你怎么知道网站不收外面人的钱?他说:这几十年,从我手里卖出去的钱多了,本地的外地的人都有,啥事不知道?像这个娃说的这种现象,我也遇到过。我开玩笑地说:那证明你卖给人家的钱未必都是真品。老杨急了,脖子上的一条青筋顿时都暴了起来,说:在咱们这个钱币圈子里,谁不知道我老杨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有的麻钱从地里一出来,连土带草都送来了,难道我是钻在地下制的假?

  他说的这个意思我明白, 我在九十年代初曾经开了个“野味店”,不少人只要遇到野生的蛇或鳖,都送到我店里来。有一年,一个人捉了一条两尺来长的野灰蛇,说他把蛇牙都拔掉了,要卖给我。开始我不收,他就向我求情,说他从老山前线下来的,钻猫耳洞受了凉,患了严重的前列腺炎,看病需要钱,让我随便给点。我心软了,就收下,顺便装在连衣裙口袋里, 结果陪客人喝酒时,我的手无意中往口袋一伸,感觉又软又凉,我忘记是蛇在里面,吓得尖叫一声,遂掏出,桌上的客人冷不丁见我手里抓了条蛇,顿时吓得人马仰翻。

  还有一次,一个农妇拿来一个小铜罐,说她在河里掏沙子时刨出来的。估摸野味店的人肯定收野东西,就给我们提来了。经过讨价还价,我老汉收了下来。我一看这个小玩意儿,心里窃喜,从造型和锈浊看,是个老东西,后来我了解到,这是个汉代青铜奁。是古人装贵重金属的东西。前些年,这个东西的盖子被儿子涂上了蜡烛液,搞得像湿了一片,影响了美观。后来我为了除去蜡烛液,用开水烫,用火烧,通过折腾,才知道,真锈是烧不掉,越洗锈越艳丽。

  通过这个铜器上的绿锈、粉绿锈和枣皮红锈,可见生坑锈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个铜器上的绿锈、粉绿锈和枣皮红锈,可见生坑锈是怎么回事

  我当年开了个野味店,都有一些七七八八的经历,老杨几十年摆在街头,能不遇到送货上门的事儿吗?可能源于这个学生的质疑,他又针对几个不同包浆、不同年代的钱讲了起来,从版式、字体、锈色包浆和铜质等等,不论谈到那个环节,他都是满腹经纶,说得头头是道。在母钱、样钱和行用钱的区分上,他以“字褒”或“字贬”来评判,认为字褒的古币,就是母钱或样钱;字砭的就是行用钱。当然,对于字体过于褒、体积过于厚的钱,他提醒要多要个心眼,要在包浆上多研究,说自古以来,各个朝代的铜都比较稀缺 ,宋代有些钱又小又薄,怎么会早出那么结实的钱呢?

  人的思想和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人的生活经验和行业经验更重要。经验多少能代替一点知识,但知识绝对代替不了经验。尤其搞收藏的人,缺乏经验,就不接地气,成为空中阁楼。在收藏鉴别之路上,我觉得不论是老杨为代表的地摊族,还是以这个学生为代表的年轻族,都值得我学习和尊重,因为文化需要承传。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