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1-31 12:05
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初学古瓷时,就从一些书上看到古陶瓷界有着“汝钧不分”的说法,但在后来的收藏实践中发现,这种说法很难找到实证。一方面是人们说到汝窑,都是指北宋晚期在朝廷命令下专为烧制宫中用瓷的官汝窑,这种官汝窑原是民间窑场,因制瓷质量高、符合宫廷要求而受命转为专烧官窑器的,从性质上说属于官府管理和控制的民窑,还不是有史料记载的“京师自置窑烧造”的纯粹官窑。官汝窑产品严禁民间烧制,因此当时一些窑场就转而生产其他品种的青瓷和白瓷,于是在河南中州大地上就出现了许多归类于定窑系、磁州窑系、钧窑系和耀州窑系的民间窑场及其产品。另一方面钧窑产品属于高温瓷器,其烧成温度大大高于官汝器,胎质瓷化程度和釉质玻化程度都非常好,胎体吸水率低,釉面光亮度强。而官汝器因追求玉质效果,烧成温度约在1150℃左右,釉面无强烈的玻璃光泽,胎质按瓷器标准有生烧现象,吸水率高,吸水现象明显。
因此,要证明“汝钧不分”的说法,只有寻找北宋中期及以前具备民汝窑和民钧窑共同特征的标本才行。从汝、钧发展史上讲,在官汝、官钧烧制之前,必定有一个民汝、民钧的创烧和发展过程。因为都属河南中部地区,瓷土成分相近,又都属于青釉类瓷器,这就为早期民汝、民钧两种瓷器之间的共性特点,也就是出现“汝钧不分”的品种提供了客观条件。笔者在学瓷过程中注意到“汝钧不分”这个问题,并且收藏到两件可以用来诠释这一观点的标本,现公示于藏友并共同切磋探讨。
图1是一只青釉唾盂,从其形制看比唐代晚而比北宋早,应属五代时期产品。此盂胎色微黄,胎质粗松,声音低哑,烧成温度不高。釉色青中显黄,釉汁稀薄,釉中气泡稀少,属石灰釉。釉面布满蟹爪纹开片,釉薄处显淡肉红色。综合观察,此盂既有早期钧窑器特点,又有早期民汝窑特点,应当算做一件具有“汝钧不分”性质的珍贵标本。
图2、图3是一只灰青釉花口碗残件,虽然缺失很多,但所留部分仍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鉴断根据。这只花口碗胎色灰白,胎釉皆厚,釉汁浓稠,符合钧窑器特征。整器采用裹足支烧工艺,外底三个芝麻大小的支痕尚留两处,内外釉面也有蟹爪纹开片,烧成温度较钧瓷低,胎体瓷化和釉质玻化也都不高,这些特点则像汝器。从残碗口沿看,外翻的唇沿遗存两处凹形花口,按残沿测量,共应有6处凹形花口,习称“六出”花口碗。以花口数目与制作时代排比,“三出”、“四出”为唐代器花口,“四出”、“五出”为晚唐、五代过渡器花口,五代器多为“五出”花口,“五出”、“六出”为五代到北宋早期花口,而北宋中期以至南宋的花口碗、盘,皆多为“六出”了(图4)。
这件灰青釉花口碗残件,同样兼有汝、钧二窑的许多特征,说它是汝,它亦像钧;说它是钧,它又像汝,“汝钧不分”在它身上得到很具体的印证。
这两件标本说明,在汝、钧两个瓷种的早期,在上等民汝瓷没有被朝廷选中,并要求它按照后周以来皇帝以至社会的审美意识,烧制出“雨过天青”似的釉色并且有玉质感的官汝窑器以前;在钧窑器的美丽窑变产品被皇室看中,并命烧官钧器供应宫廷,其他民间钧窑皆广为效法,使钧窑器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温窑变品种以前,河南中州大地上的诸多民窑中,确实烧制着既类钧、又似汝的民间日用产品。“汝钧不分”的说法绝不是空穴来风,只不过有时代限定而已。当官汝器成朝廷垄断瓷种,原来烧制民汝器的窑场被迫转产,原来烧民钧的窑场的产品向官钧特点靠近,而抛弃原有的民汝器特色,这时“汝钧不分”的产品就不再出现了。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