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每年到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都要吃“龙拿珠”,就是面条和饺子一起下锅煮,煮熟了再吃。在这一天,吃饺子叫“吃龙耳”,而面条则叫“龙须”。到了晚上,还会加汤圆和炸春卷。除了吃,还有“集体剪头发”的活动。因为有着“正月剪头克舅舅”的旧俗,老人孩子都闷了一年,这一天拖家带口去理发,辞旧迎新,新的一年博个好兆头。
不过为啥非要赶在这一天去剪头呢?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传说春龙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龙抬头”,其实是指“青龙”七星开始出现在东方,万物此时开始真正苏醒,春天真的来了。
这一天过后,农村逐渐进入繁忙的春耕时节,选种、踏田、开犁……正所谓:龙梦醒,天暖正早春,龙抬头,填仓风雨顺。龙尾摆,田间起花云,龙鳞闪,五谷进家门。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年年过二月二,这个节日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正式形成民俗是在元朝。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的好坏决定着收成的好坏。这个节日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春雨的企盼,希望来年春天雨水充沛,过个丰收年。
为什么要“二月二”才龙抬头呢?
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候天气回暖,大地回春,农民们要进行春耕播种。此时特别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因此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这时候如果能有降雨简直太好了。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所以人们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
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比较通俗易懂些。
除了上面这种比较“务实”的说法,其实关于“龙抬头”
还有一个旖旎的传说呢......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 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想,要是再有个公主,儿女双全,那该有多好啊!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粒仙丹,不久,龙母就怀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龙母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
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对龙宫的生活厌倦了,渴望到人间去寻找真正的幸福。龙母知道女儿的心,她劝公主说:“孩子,龙宫里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要到人间去呢?”龙女说:“龙子龙孙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一定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有乐趣的生活。”
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龙宫,还给她带了一个锦囊。龙女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飞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只见远远地都干裂着嘴巴,庄稼都低垂着头,太阳正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不远处,一个青年在田里吃力地劳动,公主走过去,问道:“这么旱的天,你种地会有收获吗?”农夫苦笑着说:“有什么办法呢?家里的老母亲还靠我养活呢!”龙女很同情他,从锦囊中取出几粒红豆,向地里一撒,一会儿,田里就升起厚厚的浓雾,干枯的禾苗泛出了绿色。
农夫一看赶忙向她行了个礼,说:“仙姑,这儿方圆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仙姑救一救穷困的百姓。”龙女非常感动。她想,他真是个好人,一心想着别人,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她从锦囊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顿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酣畅地下了下来。雨过天晴,山青了,庄稼绿了,人们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谢,公主脸上飞起了红云,说:“不用谢我,只求我俩百年合好。”小伙子听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领回家。再说公主离宫出走的事被龙王知道后,龙王非常恼怒,不让龙母去看女儿。龙母天天想念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黄历都说,二月二龙抬头,宜怀古,宜酿造,宜......文章都看完了,各位观众老爷们,咱们宜当理个头去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