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3-29 09:03
要去宋冬和尹秀珍生活工作的那幢建筑,你必须按着一条略显晦涩的文字信息的指示。五环路外找到一个出口,沿原路返回,经过一个加油站,沿铁轨直行,找到大树、邮箱、看到贴有门神的大门,你就会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铁门前了。走进去的时候,先是狗叫声,然后一个一个地跟两位艺术家打招呼,他们虽然都在这里创作,但又很少在一起合作。
工作室里,宋冬通常担当导游的角色——也许从他为1999年那次《超市》展览而完成的作品开始,他便乐此不疲,而那次他扮演成整个《超市》展览的导游。这次他会带你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然后来到有一堵砖墙的后院,他的《白做园》就隐藏在那里,这是由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组成的山,上面长满了杂草、植物和蔬菜,由砖砌成的盆边围起来,像是一个“盆景”。后面墙上用一些霓虹灯写着:“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最后以“白做也得做”结束。这十五个字即便是最认真的翻译,其雅致也会由翻译而尽失,这不是一句格式化的格言,而是像日常熟语的堆砌。这也许就是宋冬其他作品中所谓的“穷人的智慧”。就像他说的,即便大家知道当他回到这里时,也永远不要打搅他,因为这里是他读书和思考以及将想法付诸实现的地方,但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式花园。
稍后,尹秀珍才露面,她一直在工作中,她剪切、缝补、焊接、制定计划,然后停下来稍事休息。她更喜欢工作室里清净,而不喜欢一天天接待来访者那种节奏。 最近,她发现可以将不同人的经历通过他们穿过的衣服放进一个个的电影胶片盒里,堆砌织物的外形,使之归纳出街上看到的任何一个人物带有明显社会标示的外形轮廓。“当我做展览的时候”,她说,“宋冬就是我的主要助理。”同样,当他在什么地方展览时,她也担任同样的助理角色。尽管他们的艺术事业是同时开始的,往往参加同一个群展,但两人从没有一起合作过——直到2001年底,那时他们决定着手一个项目,或是一组项目,可以深入研究他们以艺术创作为生活的不同方式。这个项目名为《筷道》,英文只能差强人意地翻译这两个汉字组成的新词,让人想到某种宗教修习,或者对一种晦涩艺术的把握。
宋冬与尹秀珍
筷子的基本隐喻是优雅而直接的:一双几乎难以想象地简单的工具,分开时毫无用处,但结合起来又无所不能。与刀叉不同,筷子意味着一定的灵活性,并非切和扎,而是灵巧和夹起。作为中国日常生活的象征,它们是无与匹敌的。从本土的这一寓意出发,它们非常贴切地成为婚姻的象征——或是有关与此的理想——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两个合作伙伴,独立平等且难以彼此区分,执行着摄取养分的同样任务。《筷道》项目成了宋冬和尹秀珍谈论婚姻的方式。但假以延伸,这使得它们能够谈论彼此艺术创作实践的独特关系,成为警示,即艺术和生活这两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谈论两个继续保持独立的艺术家如何在独立中进行合作。
在中国的艺术界,宋冬和尹秀珍是两位独立的艺术家,但也始终是以一对典型的北京夫妻这一形象出现,两人都在这座城市出生和长大,在这里度过了艺术生涯中的第一阶段,白天在当地的一家中学教美术。他们并非在中央美术学院相遇,那里有全国性的学生基础,忠实于高层的文化政策;他们在首都师范大学相遇,这是坐落在城西的一个针对北京的教师学院,培养这座城市的中学教师。也许是因为都来自类似的环境,他们的婚姻似乎很容易升华成为艺术。试举一例,2006年在纽约前波画廊第二次《筷道》展览中的作品:《一分为二》。宋冬童年时的单人床,当他们和宋冬的家人住在一起时,又兼做夫妻两人的床,由于两人对这同一张床有着不同的感受:宽松的舒适和拥挤的窘迫,现在被他们分割成两支筷子一样的两半,各自表达着独立的不同感受,象征了他们之间结合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又同时有着共同的童年生活经历,一张床还可能兼做凳子和桌子。就像多年来他们独自创作的很多作品一样,它体现了在筷道第一次发表时巫鸿所谓“市井后现代”的某种意味,从当代艺术和理论中汲取的手法,假以他们成长的胡同里的视觉语言。
2002
2002年,宋冬和尹秀珍实施了《筷道》的合作,那时他们结婚已近第十个年头,期待着他们的女儿降生。为了那次展览——他们第一次一起展出——他们准备了一本特殊的书,手工拼贴,记录了他们各自和在一起的艺术创作。那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在同一年秋天,宋冬参加了《北京浮世绘》,那是今天北京标志性的798艺术区举办的第一次艺术展。之后的一个月,宋冬和尹秀珍与一百多位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一起,参加了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第一届广州三年展,这次展览标志了一个当代艺术从之前十年地下状态中走出来的时代的开始。按照当时的标准——比起十年前,现在看起来更是如此——他们的《筷子》书是革命性的。专论虽然很少,但这样一本将他们早前的全部制作拼贴在一起的全面而专业的书,的确是前所未闻。
在准备首次合作时,他们确定了一系列规则,其中首先就是他们不会去看对方的工作过程。对最终成品的基本数据——例如每支筷子的长度和宽度——达成一致后,他们开始在相互保密的状态下创作,为一切都是共同分享的生活引入了一种惊奇和神秘的成分。第一次尝试的结果,就是凸显出他们各自创作手法之间差异的一双筷子。宋冬的金属筷子描绘了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而尹秀珍的筷子则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裤子,可以打开来,里面露出很多日用物品。2006年,合作仍然继续,他们决定以北京为共同的主题。但出乎他们预料的是,虽然他们相互保密,但最后呈现时,确令两个人非常吃惊,他们居然选择了同样的主题:北京的中轴线。对于宋冬,这意味着一个金属筷子上铭刻古代城市地图和现代地图中的几个布局的不同,而对尹秀珍来说,这是一个遮着尼龙长袜的版本,上面排列着用尼龙袜缝制的北京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
宋冬 & 尹秀珍 & 宋睿儿 《筷道III》
十年当中很多事情都变了,但宋冬和尹秀珍之间的感情仍然像以前一样牢固。这个项目最新的版本今天夏初在北京前波画廊首次展出,出现了两套筷子。在第一套“功能化”的筷子——完整、平行地排列——之外,第二套分成片段,成对地摆放。他们这次色彩的选用,虽然仍是相互保密,但放在一起时显然呈现的是人民共和国的颜色,宋冬用红色创作,尹秀珍用浅黄色创作。双方都展现了脆弱与坚固的一种令人费解的组合:尹秀珍用钢结构来创作,让人想起脚手架和塔吊车等设施,但这种坚硬性被衣服的碎片所分割。宋冬的筷子采用了固体的表面,但划分成不同部分,像是把一个传统的房梁和柱子切成若干段,其中每个部分都包含了一个不同的社会政治动荡的视觉故事:有一个不能发声扬声器,一个礼堂等等。这些都排列成完整的一对,类似极简雕塑的扭曲处理,它们之间的联系不稳定,但是必要。这是对一个地点相互冲突的构想,来自两人不同的模糊判断,他们深知,只要在一起工作,他们就不是孤立的。
前波画廊北京展览现场 2011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田霏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