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昌新艺术名师讲堂第五期——刘曦林,谈绘画创作思维

  3月18日下午2点整,著名画家刘曦林于云南大学东陆校区至公堂为学生们带来一场长达3小时的精彩演讲。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曾任研究部主任,从事美术史论研究、书画创作。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美术》编委,中国国家画院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特邀研究员、山东艺术学院特邀教授。出版专著《蒋兆和论》、《中国画与现代中国》等多种。其中《20世纪中国画史》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金奖。兼事书画创作,长写意花卉,重诗意文思。出版画册《刘曦林艺术印记》等。多次举办书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讲座由张守和副院长主持,之后刘老师分别从天人合一,文之极,心画,才情与基因,写生与写意,得像与忘象,内美与迁想,传统与现代八个部分一一为学生们举例,探讨中外绘画创作发挥艺术想象的艺术规律,画家必备的学养与创作的关系。

  同学们聚精会神听讲,勤记笔记,不错过任何细节。

  刘曦林老师认为绘画与文字有书画同源之说。古人将造字原则、构成与使用方式归纳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即画,字之象形妇孺皆知,类似而已,大体若似而已,形象高简之意象而已。虽然古人曾言“画,形也”,“存形莫善于画”,但从不主张尽肖其形,更非依模翻制其“型”,传神论、写心论、写意论对图形之事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苏轼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赵孟頫言“命意高古,不求形似”,倪瓒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一直到齐白石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证实中国画的美学一向警惕“谨毛而失貌”,一向反对留步于形似。而是崇尚意似、写意,“意足不求颜似”,“诗凭写意不求工”的意象美学。正如陈师曾言:“所谓不求形似者,其精神不专注于形似……用笔时另有一种意思,另有一种寄托,不斤斤然刻舟求剑,自然天机流畅耳。且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

  刘老师亦提到林语堂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画颇生动,曾言“中国画的抒情性”是“两种反对的结果”,“其一是反对将艺术家笔下的线条束缚在所画客体上,其二是反对照相机式地再现物质现实。中国书法帮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中国诗歌帮助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此言论及书法在笔意上、诗歌在精神上对绘画意象造型方面的影响,其实诗书画印乃至戏曲、音乐、医学、武术、气功与中国画内在联系的综合性是难以言尽的。这种在平面中追求书意和诗意的意象艺术,在从工笔重彩到写意水墨的演化过程中,得到日益强化的表现。

  提问环节,学生们求知若渴,刘老师均纷纷给予解答。

  此次讲座为昌新国际艺术学院2018年开学第一讲,下一个精彩的大师讲堂正在筹备中,敬请期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