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6-18 11:13
近年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人员运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创建风险监测及提前预警的麦积山石窟监测预警体系,进行数据分析对石窟加以保护。图为胡军舰通过预警体系进行数据监测。 张婧 摄
中新网兰州6月17日电 (张婧 杨艳敏)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文物系统性保护修复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已从抢救修复转向预防保护。
“研究人员经过科学分析石窟所面临的自然和人为风险因素,运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创建“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及时处理”的麦积山石窟监测预警体系。”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预警监测中心负责人胡军舰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该体系能及早发现壁画、塑像、石刻本体及环境的细微变化,分析病害产生机理,可尽早实施应对措施,进行麦积山石窟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
麦积山石窟133窟预警监测设备安装齐全,包括温湿度、二氧化碳、裂隙监测等设备共20余个,对窟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实时测量。图中分布在窟内墙体及地面等不同位置的白色盒装设备均为监测所用。张婧 张婧 摄
麦积山石窟保存了北朝时期的大量精美泥塑,部分雕塑作品表现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胡军舰坦言,由于石窟塑像的保存条件欠佳,以及保护修复专业技术的缺乏,虽然制定了科学系统的保护方案,但并未从根本上切断病害来源,使得大部分洞窟还没有得到行之有效的保护修复。他告诉记者,麦积山石窟壁画及塑像出现的病害种类多达30余种,主要集中为地仗层大面积空鼓脱落、酥碱、颜料层粉化脱落、起甲、人为破坏等病害类型,这些病害如不从根本上进行有效防治,文物损毁将进一步延续。
麦积山石窟预警监测中心技术员徐鹏说,石窟监测预警体系完成了对麦积山石窟监测平台设备的搭建,在洞窟及栈道各个点位调试并安装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传感器,激光测距仪及红外人流量计数器等设备,对遗产地气象、本体、载体、栈道和游客承载量进行信息集成与共享,同时,确定遗产保护和管理中所遇事件的轻重缓急关系,给出相应预警方式和措施,提高遗产地管理水平,促进麦积山石窟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过渡。
麦积山石窟133窟结构特殊,主室的左、右、后三壁都凿有深浅不一的佛龛,窟中的十余组塑像、造像碑,以及迎门而立的三米半高的接引佛,都是麦积山的重要作品。记者看到,该窟的预警监测设备安装齐全,包括温湿度、二氧化碳、裂隙监测等设备共20余个,分布在窟内墙体及地面等不同位置,对窟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实时测量。
麦积山石窟壁画及塑像出现的病害种类多达30余种,主要集中为地仗层大面积空鼓脱落、酥碱、颜料层粉化脱落、起甲、人为破坏等病害类型,这些病害如不从根本上进行有效防治,文物损毁将进一步延续。 张婧 摄
徐鹏表示,窟内温湿度变化除了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之外,还与窟门的开关、人体呼吸、体温等因素有关,通过该体系远程数据的传输分析,显示数据一旦超出正常范围,他们将采取部分窟门关闭及游客限制等保护措施。
此外,麦积山石窟还采用中距和近距扫描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完整获取塑像的三维模型。同时,采用数码单反照相机对塑像拍摄全方位彩色照片,在此基础上,生成塑像的精确三角网模型,进行简化和纹理映射,以此方式记录寺内现存塑像。
麦积山石窟地处秦岭山脉西段北侧,在甘肃省天水市境内,石窟开凿于孤耸的峭壁之上,现存自东晋十六国之后秦以来历代洞窟221个,造像1万余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舍利塔1座,是我国早期四大石窟寺之一,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